嘉泰吳興志 (宋)談鑰纂修
目錄
序
卷一
建置沿革
湖州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分野
卷二
城池
湖州
烏程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安吉縣
坊巷
州治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三
鄉里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四
山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嶺
岡
峴
峽
洞塢
卷五
河瀆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湖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安吉縣
潭
州治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谿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澗
洲浦
川
水
匯
灣
漾
涇
渚
卷六
宮觀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壇壝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七
官制
文官自知州事以下
武官
文武官通差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八
公廨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九
郵驛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十
管鎮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十一
學校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十二
軍營
州治
古蹟
佚題
歸安縣
長興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十三
宮室
苑囿
亭
祠廟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寺院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十四
郡守題名
晉顧秘
周(王已)
王羲之
王獻之
謝萬
謝安
謝琰
虞潭
虞(馬斐)
陸納
周鎮
胡嚴
王胡之
孔愉
孔坦
張玄之
孔廞
孔琳之
江灌
謝邈
孔嚴
袁琇
周札
周筵
王坦之
顧眾
朱序
司馬詢之
王蘊
孔靜
江蔚
陶回
車胤
殷康
沈嘉
何楷
宋褚彥回
謝莊
丘道護
謝澹
王韶之
謝述
王僧慶
沈文季
張崇之
劉延孫
王曇生
張永
蕭慧明
顧琛
張岱
殷沖
袁思道
孔山士
沈道思
袁洵
謝朏
袁昂
蕭惠休
何戢
張環
袁彖
李安人
徐孝嗣
王敬則
孔琇之
王瑩
王秀之
楊文崇
謝瀹
謝覽
柳惲
沈崇傃
元仲景
蕭映
張僧繇
王騫
信都遵
張稷
蔡樽
蕭獻
裴之橫
蕭琛
文皇帝蒨
徐度
張纘
夏侯亶
張嵊
蕭子顯
袁樞
衡陽王昌
孫廉
杜龕
周敏
齊明帝蕭鸞
王彬
陳錢道戢
徐綜
沈君理
周文育
周詔
周寶安
任忠
陳伯禮
吳明徹
胡穎
徐敬成
杜稜
沈恪
王奐
沈欽
隋李德林
沈法興
唐孟宣文
雲洪嗣
韓世恭
徐瑩
竇懷恪
劉守敬
陳蹇之
于敏直
賀蘭爽
衛弘敏
韋璋
武太中
鄭休還
趙謹徽
馬建
崔瑊
張洽
侯莫陳涉
朱(上宗下山)慶
蔣挺
徐元之
鄭繇
徐嶠之
皇再從兄祈
韋明〔昜〕
張景遵
徐惲
鄧武遷
吳從眾
陳思應
閻知言
周擇從
韋南金
李峒
韋景光
豆盧陳麟
崔巽
楊慧
崔論
獨孤問俗
盧幼年
杜位
蕭定
裴清
顏真卿
樊系
第五琦
王密
王沔
袁高
楊頊
龐(上下言)
于(由頁)
劉全白
王浦
李錡
李詞
田敦
顧防
姚駰
辛秘
范傳正
裴汶
薛戎
李應
竇楚
錢徽
張仕偕
崔元亮
獨孤邁
韓泰
李德修
韋珩
庾威
敬昕
裴充
楊漢公
張文規
李宗閔
姚勗
薛褒
令狐綯
蘇特
杜牧
郭勤
鄭顒
崔準
蕭峴
鄭彥弘
崔芻官
源重
高湜
趙濛
李超
裴德符
張摶
劉植
鄭仁規
杜孺林
王鸞
孫儲
李師悅
李彥徽
高彥
高澧
吳越錢鏢
錢璟
錢元球
錢元瑾
錢仁捷
劉仁圯
鮑君福
沈韜文
許彥
胡進思
吳仁德
錢偡
錢昭晏
錢信
宋王洞
梁扆
潘慎修
鄭建
張隱
衛瀆
樂和
李韶
謝泌
周師望
李範
杜惟一
高貽慶
蘇為
刁衎
王膺
李餗
鄭天益
王文震
高謹交
丁度
王冕
王鬷
王盤
柳宏
慎鏞
葉參
鮑當
周允迪
滕宗諒
胡宿
陳亞
馬尋
唐詢
戚舜元
張(上曰下皿)之
章岷
楊紘
徐起
盛申甫
齊廓
鮑軻
張田
徐仲謀
王(上巳下廾)
唐詔
徐綬
孫覺
王介
李常
章惇
鞠真卿
王安禮
蘇軾
陳侗
唐俶問
閭丘孝直
滕元發
呂希道
林希
呂溫卿
張(言句)
唐坰
鍾浚
王安上
馬城
余中
蔣之幹
徐鐸
晁補之
豐稷
呂嘉問
林顏
王瑛
王澤
吳絪
鮑朝賓
王仲薿
葉棣
章援
葉唐稽
盛瑜
沈麟
王倚
胡思誠
葛勝仲
強休甫
盧襄
鄭滋
趙子漪
梁端
張虞卿
趙子嶙
汪藻
陳與義
李光
方孟卿
汪思溫
宇文時中
常同
朱勝非
蕭振
秦梓
周葵
秦治
張宇
王鐵
張官
錢堪
趙叔涔
周奕
王會
郭瑊
汪勃
李琳
楊揆
董平
陳之茂
鄭作肅
王師
王時升
王十朋
劉敏士
唐瑑
林栗
向(汀去丁改勻)
單夔
薛季宣
張宗元
趙師夔
鞏湘
曾逮
趙粹中
趙伯驌
王正已
趙彥逾
胡南逢
趙善杜
顏度
劉藻
趙思
張澈
王信
王回
趙不跡
趙元夫
潘景珪
虞儔
孟浩
趙善宣
張震
李景和
富琯
陳鈞
汪泳
留佑賢
周夢祥
王炎
魏大中
趙希蓁
趙希蒼
謝伯
宋濟
謝周卿
王元春
梁紘
趙希觀
趙汝憚
徐愿
趙與懽
萬逮
林申
杜幼節
劉震孫
趙希聖
俞垓
謝奕修
王侑
黃辰顯
黃〔木〕
楊瑾
周坦
趙時詁
蔡節
徐夢衍
莊同孫
謝奕勳
卷十五
縣令題名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卷十六
著姓
姚姓
沈姓
丘姓
鈕姓
錢姓
賢貴事實上
陳朝帝冑
歷代后妃
后
妃
嬪
夫人
婕妤
淑媛
太妃
漢人
吳人
晉人
宋人
齊人
梁人
陳人
隋人
唐人
卷十七
賢貴事實下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進士題名
列婦
釋道
上人
住院僧
尼二人
神仙
卷十八
碑碣
州治
烏程縣
歸安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食用故事
酒
茶
鹽
飯
烏飯
鱠
魚羹
鮓
水菜
蒸嘗菜
酥
漆器
陶器
銅鏡
沙盆
魚脯
事物雜志
州治
聖火
潮
香
歌舞
水嬉
舟
鐘
吳歌
畫
玄真子
桑苧翁
陸魯望
裴子野
張東遷
吳興八絕
吳興三絕
吳音不變
張纘一盃酒
吳興僕射
吳興郡公
吳興別駕
吳興祭酒
湖州文學
吳興郡疏
吳興雜詠
吳興記
吳興錄
吳興山墟名
三吳土地記
吳興志
吳興統記
吳興詩集
武康土地記
餘英志
吳興續圖經
吳興志舊編
烏程縣
下菰城
古卜城
古戶城
邱城
鳩茲城
避宅城
歐陽亭
烏亭
顯亭五花亭
毘山亭
三癸亭
伍子胥宅
丘路
項王走馬埒
仙人頂
三碑
石簣
石(缶尊)
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
蒲帆
烏程侯
烏程公
石林
隱安
夢馬堂
松蒲落處即是穴
朱長馬作粥散貧民
歸安縣
千金墟
泛金溪
仙潭
火爐頂
錦墟
長興縣
晏子城
吳夫概城
上概村
故長城縣城
故鄣城
後府城
九里城
四安府
東林城
西林城
城山城
大騎城小騎城
朱城
長城宮
庱亭
臥冰池
陸匯
玉竇泉
三仙石壁
白石洞天
釣臺
石麒麟
聖井
陳文帝四鼎
陳高祖竹床竹帳
陳五主真容屏風
陳朝檜
下箬酒顧渚茶
吳王送女潮
梓材巾箱
石鼓
崔祐前銘
崔趙村
武康縣
赤眉城
牙門城
金井
神鐘
美人石
虎跑泉
連理石榴
德清縣
前谿
將軍城
陸巿
敢山谿鐘
孝鵝冢
盧發源之父能吟詠
他日當能振辯才家風
安吉縣
孔子井
邸閣山
王祥宅
隱塢
陳高祖為舟木
花渚
銀坊
蛟龍池
翔鳳林
裴子野故宅
周弘讓故宅
姚萇塵尾扇鐵樓書鎮
兩生墳
施世英金鐘
史家長吐氣噓花
卷十九
井
橋梁
烏程縣
長興縣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渡堰
安吉縣
陂
長興縣
塘
卷二十
風俗
物產
穀屬
縑屬
果屬
蔬屬
獸屬
禽屬
魚屬
蟲屬
木屬
竹屬
草屬
金屬
珠屬
土貢
跋
嘉泰吳興志 (宋)談鑰纂修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0.6第一版
吳興志序
唐人權載之序正元十道錄謂言地理者獨魏公且因許其經濟遠大之業及觀魏公所論六典地域之差次四方貢賦之名物與夫州郡廢置山川險阻無一不備然後知載之不妄許可今州縣之編雖與並載寰宇者不類條目纖悉亦豈易為苟非其人則詳略勿當是非雜糅何以信後吳興東南最盛處於今為股肱郡山水清遠人物賢貴宜有大手筆以志其實左文質統記或謂失之猥并李宗諤所上圖經□於此者又未免簡脫之病顧方欲請於郡一日太守李公郎中偶自言及是且謂郡有博物君子談君監簿慨然以此自任今書成以鋟木之資屬歸安周令未幾李公詔還富公寺正來繼又捐金以竟之甚盛事也兆於談君乃同年進士喜是編出其手因從周令假觀始知郎中除日已屬意乎此大概本舊志參正史補遺糾誤無一不滿人意列二十卷卷各有目數千百年閒事了然不疑三輔黃圖殆不是過蓋嘗謂人之筆力根於天性充於學問猶運舟挽鈞力有分量弗可勉強紹興以來亦有好事者續圖經續編志非不盡力如震州荻塘之辨卒亦聽偽而止吁談君誠良史才奚可多得曾將推平素學獻華夷編經理中原如指諸掌兆淺學寡聞非敢自齒於權載之列談君事業當超出乎唐魏公之上於以見是編更數君子而後定歷二賢守而後傳是豈無待而然哉嘉泰改元臘月郡丞廣信傅兆敬序
吳興志卷一
吳興叢書
宋談鑰撰
建置沿革
湖州
上湖州吳興郡昭慶軍節度治烏程歸安二縣 【 見熙寧九域志】 實禹貢周職方揚州之域 【 尚書禹貢震澤底定孔安國注曰震澤吳南太湖名周官職方氏揚州其藪澤具區其浸五湖鄭氏注曰具區五湖在吳南】 防風氏國在焉 【 國語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注封隅山在吳郡永安縣史記注汪罔氏即防封氏國今在武康兼見通典】 後屬句吳 【 史記吳世家太伯奔荊蠻自號句吳皇覽曰太伯塚在梅里聚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至衡山杜預注曰衡山在吳興烏程縣南】 吳亡入越越滅入楚 【 史記越世家楚威王殺越王無彊盡取故吳口地至淛江徐廣曰當周顯王四十六年】 秦并諸國罷封建為郡縣及定荊并越置會稽郡又以其地置縣曰烏程隸會稽曰故鄣隸鄣郡 【 史記秦始皇二十五年定荊江南降越君置會稽郡二十六年李斯議曰今海內一統皆為郡縣置諸侯不便始皇是之遂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杜佑謂鄣吳興郡之西境會稽吳興郡之東境是也漢高祖平秦取楚六年統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 【 漢書高祖六年正月以故東陽郡吳郡鄣郡立劉賈為荊王注吳郡本會稽也十一年賈為英布所殺十二年以三郡立濞為吳王景帝三年濞反誅國除】
景帝四年以屬江都國廢隸郡仍秦 【 漢書江都易王非景帝前一年立為汝南王擊吳吳破徙王江都治故吳國元狩二年子建謀反自殺國除傳云地入漢為廣陵郡非也廣陵止得江都等四縣爾】 元封二年更鄣郡曰丹楊 【 見漢志後漢作陽晉志作楊以山多赤柳也】 永建元年分會稽浙江以西為吳郡 【 後漢志】 三國分漢孫氏霸有江南皓侯烏程入嗣吳統 【 吳主皓以永興元年十月封為烏程侯】 寶鼎元年適明陵有寇皓以吳郡之永安餘杭臨水陽羨丹陽之故鄣安吉原鄉於潛 【 漢書作(上兟下日)】 諸縣之水悉注烏程乃合九縣為郡而以烏程為治所名曰吳興鎮山越藩陵邑且志所自起也 【 吳志皓即阼謚父和文皇帝改葬明陵吳興統記云明陵在州西一里吳志寶鼎元年十月永安山賊施但等聚眾數千人劫皓庶弟謙出烏程取孫和陵上鼓吹曲蓋丁固等討敗之分吳丹楊為吳興郡詔曰古者分土建國因事制宜今吳郡陽羨永安餘杭臨水及丹陽故鄣安吉原鄉於潛諸縣地勢水流之便悉注烏程既宜立郡以鎮山越且以藩衛明陵奉承大祭其亟分此九縣為吳興郡治烏程南史沈約傳云寶鼎二年誤也又按漢志及通典烏程陽羨故鄣於潛本秦舊縣永安漢初平中分烏程置臨水吳時分餘杭置晉武帝更名臨安安吉原鄉漢中平年分故鄣置】 吳興之郡昉於此矣晉太康元年平吳三年析烏程西鄉為長城東鄉為東遷 【 見輿地志按晉志吳興郡統縣十有東遷長城無陽羨舊圖經云晉平吳加領東遷長城二縣】 又改永安為武康 【 見舊唐志沈約傳云太康三年】
永興元年割陽羨及長城之北鄉為義興郡 【 晉志】 宋復分故鄣置綏安縣 【 舊唐志綏安唐改為廣德】 齊因之梁置震州 【 舊圖經統記諸書據通典元和郡縣志皆曰梁改為震州陳後為吳興郡紹興中續圖經辨之曰自秦置郡至陳未嘗改革隋氏一統始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按梁書杜龕傳龕為震州刺史吳興太守遂後以郡兵拒陳文帝軍是梁分浙西數郡為震州始吳興非改郡也其說亦未審自秦置郡漢元封中已分十三州置刺史至梁天監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干二十二後又恢拓士宇以舊州遐闊多有析置大同中有州一百七郡縣亦稱此謂隋始改郡非也以隋志考之自梁以來往往以郡為州以縣為郡又別置諸縣紛紛不一如同安郡置豫州而屬縣宿松為商堪郡懷寧為晉熙郡望江後為大雷郡同安為樅夏侯諸州郡所置大率如此故自欽天監官多兼領如火領亶為司州刺史領安陸太守馬道根為豫州刺史領汝陰太守據隋志安陸郡梁置南司州安陸縣舊置安陸郡廬江郡梁置南豫州合肥梁置汝陰郡即此可見蓋當時以吳興郡為震洲而烏程為吳興郡初未嘗廢郡名也舊唐志曰梁置震州取震澤為名是矣又統記云梁敬帝置震州陳高祖廢按敬帝在位纔三年而陳高祖得之故震州自杜龕外不聞】 陳廢州名
隋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九年平陳大加併省乃以餘杭臨安 【 晉改臨水曰臨安】 於潛又併武康隸杭州併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隸宣州以東遷長城復入烏程隸蘇州而郡廢 【 隋志平陳後吳興郡廢并東遷入焉又廢長城武康又併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屬宣州】 仁壽二年置武康割烏程又分長城為湖州 【 隋志仁壽中置湖州又武康長城并仁壽二年後置】 取太湖為名也湖州之名昉乎此 【 舊唐書郡國志五湖之表州以為名】 大業二年州復廢三縣仍屬蘇杭 【 通典云煬帝初廢湖州其地入餘姚入吳郡】 唐高祖取隋武德四年復置湖州領烏程一縣僅存州名而已又以豪傑來歸權創州縣就拜守宰以寵之而武康長城安吉皆自為州 【 唐志湖州武德四年置又是年長城置雉州安吉置桃州武康仍為武州湖州領烏程一縣六年復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統記云大業末沈法興值隋亂引兵守江上於舊州立吳興郡唐武德三年為李子通所陷四年杜伏威平之復置湖州六年又為輔公祏所陷七年季孝恭為刺史復置州參考諸傳沈法興大業初為吳興太守復為李子通所敗自後別無更置又唐會要云湖州開元七年置及置烏程縣誤也】
七年太宗即位州縣權置者併省略盡始以武康長城來屬又併安吉原鄉入長城 【 唐志武德七年廢武州以武康來屬又省雉州及原鄉併人長城來屬又廢桃州以安吉入長城】 麟德元年復置安吉天授二年析武康東鄉置武源定為五縣天寶元年又改州為吳興郡武源再改為德清 【 唐志武源景雲二年改臨溪天寶元年又改為德清縣】 乾元元年復州名 【 舊志】
乾寧二年以錢鏐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兼領二浙三年賜軍號忠國升節度鎮使以授刺史李師悅【 唐方鎮表文德元年置忠國軍節度使治湖州續圖經云據師悅神道碑以為丙辰年當乾寧三年按統記李師悅光啟元年授大德元年加檢校右僕射景福二年加防禦使乾寧三年加忠國軍節度使表誤】 州於是始為節鎮梁開平元年封鏐為吳越王四年鏐始以錢鏢為刺史 【 五代史吳越世家乾寧二年鏐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兼有二浙光啟三年取蘇常唐刺史題名云乾寧四年高彥授招討使天祐四年卒官其子灃襲七年為眾所逐鏐至州安撫以錢鏢為刺史是鏐雖在乾寧中領二浙其刺史尚是唐置至高灃見逐始以其親為之據有其地按唐紀天祐四年遜於梁梁太祖改元開平是時後唐李克用存勖仍唐年號稱天祐至十九年題名蓋仍唐年號稱天祐七年即梁開平四年也梁太祖即位封錢鏐為吳越王鏐受其封合用梁開平號】 後割武康隸杭州 【 五代史職方攷武康故屬湖州梁割隸杭州】 改長城為長興 【 淳熙中郡庠志舊編云吳越避朱梁太祖父諱也按五代史梁太祖之父諱誠鏐嘗受梁吳越王封故避】 周顯德四年改忠國軍為宣德以錢偡為節度使 【 偡唐韻音湛湛然齊整】 宋混一區宇僭偽畢臣太平興國三年吳越王錢俶納土四年復以武康來屬七年析烏程置歸安
景祐元年二月宣德軍改為昭慶軍 【 舊編載景祐元年京城昭慶門災上問天下郡國水多處近臣以本軍對命易其名遂以宣德名門昭慶名軍按續通鑑長編明道元年六月壬戌大內火延燔崇德長春等八殿癸亥移御延福宮十一月甲戌修內成大赦改元二年十一月甲寅改正陽門曰宣德明年為景祐元年二月改宣德軍為昭慶軍事不相屬又按大內南三門中曰宣德東西門曰左右長慶宣德門本梁建國門興國七年改丹鳳門祥符八年改正陽門景祐初改宣德是正陽門改宣德謂兩易其名非也但修內之後延燔八殿名悉更改次年又改端明殿曰延和改繼昭堂曰繼聖恐是火災之後以湖郡多水用其軍額為門名以厭火祥既為門名軍額慮更改未可知也俟考】 軍於是始名昭慶
自秦始皇二十五年 【 歲在己卯】 初置郡縣越四百八十八年為吳寶鼎元年 【 歲在丙戌】 始為吳興郡又三百二十六年為隋仁壽六年 【 歲在壬戌】 始為湖州又二百四十九年為唐乾寧三年 【 歲在乙卯】 始為節鎮繇寶鼎元年至慶元六年 【 歲在庚申】 凡九百三十五年一為震州再為吳興郡三為湖州節鎮之名亦三易州郡所隸晉分天下為十九部隸揚州 【 晉志】 隋初隸揚州行臺大業末隸徐州總管 【 見統記】 唐分道置使屬江南東道 【 唐志太宗元年分天下為十道八曰江南開元二十一年置十五道采訪使江南分東西道】 今為縣六屬兩浙西路云吳初置郡領縣九烏程永安餘杭臨水陽羨故鄣安吉原鄉於潛晉析烏程置長城東遷為縣十一後以陽羨置義興郡為縣十宋以故鄣屬丹陽歷齊梁陳仍九縣隋平陳郡廢縣或併省各他屬 【 詳見刱置沿革下】
仁壽二年以武康 【 晉改永安】 烏程長城三縣置湖州未幾復廢唐武德四年復置湖州止領烏程一縣七年始以武康長城來屬又併安吉原鄉入長城麟德中復置安吉天授中析武康置武源 【 天寶中更名德清】 終唐之世凡五縣梁開平中割武康屬杭州又損其一宋太平興國四年復武康七年析烏程置歸安今為縣六 望烏程 望歸安 望安吉 望長興 上武康 緊德清 廢縣四菰城郡國志云春申君立菰城縣在郡南二十五里秦改為烏程至今有城因山每歲為牧馬所東遷在烏程縣東四十里
輿地志云晉太康元年分烏程東鄉置隋平陳併入烏程原鄉漢中平年分故鄣置武德七年并入長城吳興太平興國七年轉運使高冕奏云古吳興郡倚郭管吳興烏程兩縣今為歸安 【 舊圖經統記並云高冕所奏未知何從得之據唐書沈伯宜傳云湖州吳興人伯儀仕武后朝則是時有吳興縣但史失書廢置年月所由自耳】 縣舊隸本州今隸別州者五 於潛 餘姚 臨水 【 即臨安】 右三縣隋析置杭州屬臨安府陽羨晉置義興郡今屬常州故鄣晉以屬丹陽今屬廣德軍
烏程縣
望烏程縣 【 見九域志唐縣分七等赤畿望緊上中下烏程舊為緊大歷十二年始升望見顏真卿石柱記據唐會要烏程大歷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望本縣有升望記大歷中尉陳萇撰又據武德令五千戶以上為上縣開元十八年增千戶其畿赤望緊不限戶數並為上縣宋建隆九年十月詔應天下縣除畿赤外四千戶以上為望】 三代揚州之域戰國屬楚時已為縣曰菰城即春申君黃歇封邑也 【 郡國志云春申君立菰城縣在郡南二十五里秦改為烏程】
【 左傳宣公十一年楚子縣陳注滅陳為楚縣也楚已有縣矣】 城面谿澤菰草彌望故名秦既併楚改曰烏程屬會稽郡以烏巾程林二氏所居也古者因生賜姓後之郡縣乃多因姓而命名二姓以善釀雄其鄉音又相協秦尚富強一時更革至今仍其名也 【 舊圖經載越絕書外傳云始皇至會稽徙大越之人於烏程郡國志云古烏氏程氏居此能醞酒因以為名統記載顧長生三吳土地記云縣有烏林氏秦時程林烏巾二家能釀美酒始皇二十六年改菰城縣為烏程縣屬會稽郡縣有烏亭即古之烏禾鄉烏氏所居鄉也漢梁孝王兔園會招文士鄒枚司馬賦烏鄉酒張景陽七命曰酒則荊南烏程是也又秦尚富強如烏氏嬴以牧畜致富始皇令比封君與朝請巴寡婦清家擅丹穴始皇客之為築女懷清臺則以二姓善釀名縣亦此意也】
漢興參置侯國屬荊屬吳屬江都江都國廢復隸會稽永建中屬吳郡三國屬吳孫權分縣之餘不鄉為永安後為侯國孫皓以侯居焉皓後即阼寶鼎元年以吳郡之永安餘杭臨水陽羨丹陽之故鄣安吉原鄉於潛水悉注此乃合九縣即其地置吳興郡自是始為郡治所晉析其西鄉為長城東鄉為東遷梁以郡置震州乃以縣為吳興郡 【 隋志烏程舊志吳興郡】 隋平陳郡廢并東遷長城復入而屬蘇州仁壽二年復分長城立湖州大業二年州又廢唐武德四年復置湖州自梁以來州有廢置更革縣未嘗變也宋太平興國七年始析縣之東南十五鄉置歸安分治郡城之東而縣之治所在州治之西一里由今準古為縣始於楚制名自於秦置郡由於吳治所創於晉具屬湖州則肇於隋定於唐境界分劃則自宋太平興國以後云
歸安縣
望歸安縣宋太平興國七年分烏程縣置據舊圖經載轉運使高冕奏云古吳興郡倚郭管烏程吳興兩縣今烏程境太廣請分置一縣從之時吳越錢氏初歸命故以歸安為名 【 見舊圖經統記】 析烏程之東南十五鄉隸焉置縣治於州治之東一百二十步 【 統記云西北至州一百二十步在於迎春橋之東】 與烏程對治為倚郭 【 舊圖經云高冕言吳興縣倚郭不知何從得之按唐書沈伯儀傳云湖州吳興人伯儀當武后時則武后時有吳興縣矣又統記載南封記一卷云齊吳興縣丘靈鞠撰考統記所載撰述類首載郡宦所著文集甚多恐是吳興縣令但本傳止云烏程人統記之言必須有證則齊有吳興縣未可知也特齊梁郡縣紛更至眾史多略之無可稽考又續圖經云晉太康中析烏程東鄉為東遷縣隋復併入今縣東四十五里尚以東遷名其地蓋縣治也且晉初析烏程西鄉為長城即今長興縣也東鄉為東遷即今東遷也長興地界在烏程之西鄉數十里則東遷縣亦當在東遷不遠今歸安縣界乃自城中與烏城縣分界對治北自後石橋南至小市巷過儀鳳橋至甘棠橋以路及谿中分為界城門外以迎春門運河之南定安門餘不谿之北為界非東遷舊界明矣】
長興縣
望長興縣 【 見唐地理志及元豐九域志詳見烏程縣下】 本烏程縣之西鄉晉太康三年始分其地以置屬吳興郡名曰長城 【 見輿地志又舊圖經云晉平吳加領長城縣輿地志又云吳夫概於吳西築城狹而長因有長城之號舊經云縣因長城取名】 因其地有吳夫概城狹而長也永興元年割其北鄉為義興郡 【 見晉地志】 隋開皇九年平陳以其地併入烏程隸蘇州 【 隋志平陳復廢吳興郡又廢長城入烏程隸蘇州】 仁壽二年復分長城再置湖州 【 見隋地志】 大業三年州復廢縣仍屬蘇 【 見隋志及通典】 十四年沈法興偽置長州唐武德四年更置綏州又更名雉州并置原鄉縣隸焉 【 唐志長城大業末沈法興置長州武德四年更置綏州因古綏安縣之名又更名雉州并置原鄉縣統記云大業十四年吳興太守沈法興守江左於長城縣置長州武德四年土人張碩於長州西嚴山上立巖州於長州置綏州以古綏安縣為名尋又改為雉州舊經曰取縣界雉山為名也】
七年始省雉州及原鄉復置長城縣屬湖州又廢桃州以安吉入焉 【 並見唐志統記云武德七年廢宣州原鄉綏安故鄣三縣入長興也按綏安宋分故鄣置舊唐志云綏安唐改為廣德隋志宣州綏安縣平陳省故鄣安吉原鄉焉唐置宣州廣德本綏州七年以縣來屬則綏安未嘗并入長城也緣平陳後嘗并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隸宣州今則復析宣州綏安縣之原鄉安吉入長城故偽舛并言綏安耳故鄣綏安實未嘗并入長城也】 麟德元年復析為安吉天寶元年州仍為郡乾元元年郡復州名而縣之所隸如故吳越當梁時避梁諱乃改今名 【 按五代史吳越王錢鏐受梁之王封梁太祖之父名誠故為之避】 自晉太康至今廢者一 【 隋開皇】 名易再為州者三一屬震州 【 梁時事見郡沿革下】 再屬蘇州屬湖州吳興郡者各三焉此縣沿革廢置之大略也
武康縣
上武康縣古防風氏國汪芒氏之守也 【 國語汪芒氏之君守封隅之山注封隅山在吳郡永安縣史記注汪芒氏即防風氏國今在武康又見通典】 漢為烏程餘杭之境初平中始分二邑置縣名曰永安屬吳郡 【 按後漢志及通典並云漢初平中置永安縣南史沈約傳云靈帝中平五年置祥符圖經載漢末童謠云天下當興東南三餘之閒吳大帝黃武元年乃改會稽之餘暨為永興分烏程餘不鄉合餘姚之境置永安縣餘英志以沈約博綜群書世居武康自吳至梁歷年未遠以約之言為正舊編則援圖經之言統記亦謂吳黃武元年置今以年代攷之靈帝中平七年為獻帝之初平元年當魏黃初二年沈約雖號博綜而自敘鄉里族系多與正史差齬又黃武為年號使其為黃武元年則漢史不當載今以漢志通典二書之言為定】 吳寶鼎元年始置吳興郡以永安屬焉 【 見吳興志而餘英志以為寶鼎二年者亦據沈約之言也】 晉平吳改曰永康後又改曰武康 【 餘英志曰晉太康三年平吳以平陽郡有永安縣改曰永康惠帝永元九年改元永康以年號同始改曰武康統記作太康三年改武康】 隋平陳廢吳興郡入併縣境入餘杭隸杭州仁壽二年復置武康縣又割烏程分長城立湖州
大業二年廢湖州縣仍屬杭唐武德初賊李子通攻陷郡縣以武康為安州又改曰武州四年賊平復置湖州而武康仍為武州 【 統記載大業十四年江南元帥沈法興復於湖州置吳興郡縣又屬焉唐武德三年李子通賊攻陷郡縣以武康置安州取古永安為義也四年七月以安吉人施世英使持節安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征子通未行其年八月吳王杜伏威遣其將王雄誕平子通施世英改杭州刺史改安州為武州以武康為義也六年冬郡縣又為輔公祏所陷七年春趙郡王李孝恭廢武州又於舊吳興郡立湖州縣仍屬焉餘英志曰大業十三年復置吳興郡武康又屬焉唐武德四年賊李子通攻陷郡縣以武康置安州又改曰武州子通平唐因之七年州廢縣復隸湖州按唐志湖州武德四年置又是年武康仍為武州】
七年州廢復為縣隸湖州天授三年析東十七鄉置武源縣 【 統記天授二年七月百姓戴德永等上疏言武康東界一十七鄉枕臨谿澤有舟楫之利請析置武源縣敕從之】 梁復割隸杭州宋太平興國四年復隸湖州竊嘗攷之縣始置於漢之初平而武康之名由於晉自吳至今更屬於湖州杭州者凡七而定於太平興國之四年今之邑境即天授之舊唐初擾攘雖再立為州不數年而復為縣云
德清縣
緊德清縣 【 見九域志縣初曰上餘見烏程縣下】 本武康縣之東境烏程縣之餘不鄉也吳屬永安縣晉改永安為武康縣唐天授二年縣民戴德永奏武康東界十七鄉枕谿澤有舟楫之利請析置一縣以界內有武承塘遂置武源縣 【 縣東十八里臨大谿有武承塘東為石塘西境聯接數里】 敕依所請景雲元年敕天下州縣自天授以來改為武字者並復舊文新置者議而改焉二年改武源為臨谿縣天寶元年改今名隸湖州 【 天寶六年改烏山為德清山】 宋因之
安吉縣
望安吉縣 【 見九域志縣初曰上會昌四年十一月三日初改為緊望縣詳見烏程縣上下】 本漢丹陽郡故鄣縣之南境初平中張角作亂北鄉守險助國朝廷嘉之分故鄣郡南鄉別為一縣因名之為安吉 【 見吳興記及統記吳寶鼎元年以丹陽郡之安吉等九縣立吳興郡】 隋開皇元年廢入廣德縣隸杭州仁壽二年仍舊吳興郡置湖州廣德縣隸焉大業二年廣德隸宣州以安吉入武康復隸杭州義寧二年沈法興據湖州復置縣唐武德四年以廣德縣置桃州安吉仍隸杭州七年併省入長城麟德元年復置隸湖州 【 以上參考吳興圖經并統記之書所載】 自漢中平至今廢者三一屬丹陽二屬吳興三屬杭州兩屬湖州此縣沿革廢置之大略也
分野
言分野者權輿於周官而紛綸於漢儒自漢以後說蓋繁矣然周有九州春秋有十二諸侯漢有一百三郡國故論分野於震澤巨區之閒者於辰曰丑次曰星紀宿曰斗牛女州曰揚國曰吳越郡曰會稽丹陽而已故舊圖經據禹貢揚州有震澤周官職方揚州有具區爾雅具區藪在吳越之閒且援漢志云斗牛野也續圖經第曰次為星紀統記第曰星屬斗牛至舊編乃悉載
歷代地志及國史志謂二浙當南斗須女之分亦未嘗辨諸說之不同也竊考保章氏有九州分星之說鄭氏注援緯書云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漢志言斗江湖牽牛婺女又言斗為吳會稽也晉志載星統班固言自斗十二度至女七度費直周易說起斗十度蔡邕月令章句起斗六度陳卓譙周等郡國宿度丹陽入斗十六會稽入牛一 【 又曰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云】 載大衍歷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終女四得漢會稽丹陽等郡又曰斗在雲漢閒當淮海下流為吳分牛去南度河浸遠自豫章迄會稽南踰嶺為徼越分竊謂吳興在漢為烏程故鄣烏程屬會稽故鄣屬丹陽丹陽為吳會稽為越參吳越二境則分野在斗牛之閒而眾說入宿不同者一行有言曰古今辰次與節次相繫各據當時歷數與歲差遷徙不同也 【 漢太初歷冬至在牽牛初星紀斗十度賈直據此四分歷冬至在斗二十一度星紀起斗六度蔡邕據此班固起十二度用三統歷數也唐一行歷以虛九度為元枵中故星紀起十九度又古歷係星度於節歲至虞喜乃立歲差法大衍歷用之】
今歷星紀入斗四度 【 史官見周統天歷起虛七度比大衍歷用本差二度而入斗宿差三度者一行星距南斗二十六度牽牛入度須女十二度本朝崇寧中歷官姚舜輔星距度斗二十五牛七女十一少蓋牽牛一行距上星舜輔距中星須女一行距第一星舜輔距第一星星距又有三度之差所以差五度也】 在五星為熒惑在北斗為衡而占以丁巳日云 【 後漢志劉昭注引星經云熒惑主揚州又云斗主衡第五星屬揚州屬揚州當以丁巳日候之丁巳占吳郡會稽】
吳興志卷二
宋談鑰撰
城池
湖州
羅城東西一十里南北一十四里統記云一十九里三十步折二十四里唐武德四年越郡王孝恭所築景福二年刺史李師悅重加版幹之功見舊圖經統記云有記見存紹興三十一年知州事陳之茂修有記在墨妙亭城上舊有白露舍太平興國三年奉敕同子城皆拆毀
子城統記云舊當秦時為項王故城吳興記云郡廨署舊有烏程縣治舊編云舊傳晉郭璞欲移郡於東遷每立標輒為飛鳥銜去其女亦善地里啟璞無徙因舊阯損益之可以永無殘破之虞璞從之其女今號遷城小娘子從璞廟食續圖經云郡置於吳而璞當晉惠懷之際避地東南事不相類乃於菰城云秦改縣為烏程至晉始移治於苕霅之上烏程縣治即古郡治又自相牴牾切詳烏程治所當秦漢閒已徙於今之郡中故吳寶鼎置郡詔謂永安故鄣等水悉注於烏程若在菰城豈得云故知在吳以前已在今處既以縣為郡則必即縣治為郡治而縣治多徙矣璞隨元帝渡江仕為尚書郎損益古城之制相陰陽審向背庸有是理也況江南諸郡城多傳郭璞所遷當亦有按圖而定者矣今羅城之內苕水入西門餘不水入南門至江渚匯合流為霅水以出北門趨太湖西南諸山回環拱揖屏列於前北有卞峰以踞於後子城居中面二水之衝挹眾山之秀又四面多大谿廣澤故立郡以來無兵革之患意非璞不能定不必引飛鳥以神其事也
城門立湖州牌紹興十六年知州事王鐵以郡密拱行都增崇基宇挾以朵觀規模宏麗乾道初火延燔靡遺知州事王時升重建頗不逮昔 東門俗稱衙東門有樓曰東樓 西門俗稱衙西門有樓曰西樓統記云子城上有石樓清風之類附見郡治下
子城濠分霅谿支流自兩平橋入橋之西隅有柱石存舊可通舟楫市魚蝦菱藕者集焉譙門前覆以長石衙東門城隍廟亦有橋以便行者其他為民居浮簷所蔽郡歲時督廂吏濬治云
城門舊有九所放生池側有閶門 【 唐李詞置閶門又有樓統記載東閶門樓云正元十五年李詞造跨河樓三閒挾樓三閒下有顏真卿放生池碑會昌三年張文規開拓東向一百五十步仍建造今廢顏公放生池東南城上有遺跡尚存】 定安門東西各有甕門並廢城面各有壅塞處今為門六內清源臨湖止有水門餘四門水陸各一 東曰迎春門 【 有樓三閒淳熙二年知州事趙師夔修嘉泰元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西曰清源門 【 紹興三十二年知州事陳之茂因修城創為屋】 南曰定安門 【 三十二年陳之茂修見修城記】 北曰奉勝門 【 門有項王廟俗呼霸王門舊有樓統記云寶應中刺史崔元亮改舊柵造門樓一閒兩廈跨路門屋一閒舊編云正元十五年誤矣樓今不存】 東北曰臨湖門 【 紹興三十二年陳之茂創建瓦屋】 西北曰迎禧門 【 俗呼清塘門以上六門嘉泰元年李景和並重修】 羅城壕周羅城外唐武德四年李孝恭築城時所築 【 孟子曰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蓋築城則必鑿塹而以其土為之故有城則有壕既可為重險增守禦之備且事之相因也】 廣德四年刺史獨孤問俗重開 【 統記云問俗所開非也豈有築城許時至是方開塹舊編云問俗重開是也】 北壕自清源門沿城至迎禧門又至奉勝門又至臨湖門自古苕水入太湖之谿也 【 城內儀鳳橋下一帶漕瀆晉始開】 闊數十丈深不可測實為天險西壕自定安門至清源門南濠自迎春門至定安門北濠自臨湖門至迎春門或假人力開鑿然西壕受西南諸山之水南壕受餘不眾谿之水東濠兼受運河之水皆成谿澤而東壕又為二重曰外壕曰裏壕大抵諸濠之水遇春夏水生浩漾洶湧湍激迅駛而西南二水互勝交流餘不水盛則浸淫入於苕谿苕谿水漲亦瀰漫混於餘不而眾壕交受以入於湖尤為深闊極樂城在六客堂前子城上舊名挽翠亭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改名極樂城殿院陳讜書額 放生池在湖州府能仁寺東周回數十畝東北距羅城有閶門遺跡唐乾元二年詔洋州山南劍南黔中荊南嶺南江西浙西諸道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明年春顏真卿撰記大歷七年真卿來為刺史次年秋追建碑刻顏公祠今在池上池內皆紅蕖遇祝聖壽放生釋罩捨鱗徹籠縱羽併就此處芙蓉池在湖州府有干葉蓮即楊漢公開濬蘋洲二池之一也今廢 【 名見墨妙亭斷碑舊經言白蘋洲有池池有干葉蓮】
烏程縣
縣治即郡國志所謂春申君置菰城縣也見舊圖經城內又有子城見舊編重城屹然工役甚固又續圖經云春申君始建城距今千餘歲重城屹然略不隤毀則知當時工役之興不苟矣後徙治於今州之子城吳寶鼎中置吳興郡寓治焉晉義熙六年徙於今所在郡治西一里環以牆而已吳寶鼎中置郡今安吉永安等九邑水悉注於烏程則已是今處續圖經云晉始移治苕霅之上非也蓋移今治所耳
武康縣
隋仁壽二年中使蘇倫徙於漢南唐廣德元年袁晁作亂浙右縣人朱泚沈皓舉亡命之徒以應之分守兩洞攻陷城壘縣郭室廬變為灰燼二年刺史獨孤問俗使將軍辛敬順於金鵝山築城守其寇路沈皓殺洞中賊黨以降左衛兵曹參軍慶澄兼武康德清二縣令轝瓦礫伐榛莽復於谿北古城築之銅峴之水三面環繞濬為壕塹今之縣城是也 【 見統記舊編】 在州西南一百七里有四門 東曰撫耘門 南曰朝恩門 西曰懷安門 北曰平遠門 右四門並紹興中尉趙公廩刱建為屋六楹挾以西廂 放生池在武康縣水安潭證道寺之南
安吉縣
古來梵路屋址猶存今縣在故鄣城之南號鄣南面大谿望天目浮玉群峰直去五十餘里左苕谿右玉磬巖縣無城郭有六門惟西北二門有名餘皆無名西曰齊雲門北曰迎恩門 邸閣池在縣北三十里周回二頃二十畝吳興記云邸閣池水灌田五十餘頃鱗羽涵泳芰荷交蔚唐聖歷元年縣令鉗耳知命修邸閣路
坊巷
州治
舊圖經統記坊十有六多名存而無表識嘉定癸未太守宋濟既新消暑葺清風 【 二樓名】 於是邦人相帥各於其居請表坊名務稱守意鄉有名存而識不立者亦復置焉合為五十有一坊而首尾俱見者八道為六十四處非惟征人客子過是邦者得以知巷陌之名闤闠通衢新題華表璀璨相望亦足為吳興壯觀故復編次之
和樂坊 平康坊 仁政坊 烏氏坊 程氏坊 【 以二姓善釀居此在烏程縣南街】 苕陽坊 【 水北曰陽在浮玉亭街西】 桃李坊 【 在德政西以上四坊屬烏程界】 車騎坊 【 舊圖經云城東北二里有晉車騎將軍謝玄宅在衙東門投北大街】 章后坊 【 舊經云天寧寺在章后坊天寧今曰光孝本章后宅捨為寺坊在寺之前面】 德本坊 【 舊有德本寺在前後石橋之閒有牌坊近寺以上七坊屬歸安】 白華坊 【 以潘綜純孝居此】 吳歈坊 【 文選有吳歈越吟以上二坊未詳所在】 右舊圖經有其名而無其識 清通坊 【 在子城南投北遷善坊相對無古名】
德政坊 【 在烏程縣前街東古名】 苕陰坊 【 在紹熙橋南投西】 中書坊 【 在子城後投西直至獵場橋元古名】 前谿坊 【 在城南大街投東入前谿匯元古名】 采蘋坊 【 在倉橋直至白蘋亭街古名】 吳興坊 【 在歸安縣前古名】 仁依坊 【 在城東仁依橋古名】 右苕陰以賈安宅更名狀元有其識他比亡焉今復立 宣化坊 【 在譙樓西宣詔亭側至都醋庫前街東今立二處】 保寧坊 【 在都醋庫側入跨街樓】 永安坊 【 在州治前大街永安樓北投東入魚行至子城壕兩平橋西堍照圖經武康亦有是坊】 昇平坊 【 在駱駝橋西街投西至子城壕兩平橋東堍】 熙春坊 【 在州治大街投西入黃沙路】 通津坊 【 在市街東會仙樓相對入楊漊航船步】 樂眾坊 【 在市街和豐樓西入瓦子巷】 近市坊 【 在小市巷平康坊相對入跨街樓】 豐樂坊 【 在市街太平樓入東隄下】 迎恩坊 【 在市門街南紹熙橋直至定安門】 戒民坊 【 在市門街紹熙橋相對直至黃沙路市曹在焉立二處】 里仁坊 【 在州治西樓街投南至竹木巷黃沙路街立二處】 政平坊 【 在州治西樓街投北直至言巷】 壽昌坊 【 在令捷轡北投西直至鴻禧寺街】 仁域坊 【 在子城後投東至太平橋投西至中書坊二處】 泰和坊 【 在駱駝橋北太和樓前直街至奉勝門】 東谿坊 【 在駱駝橋側斜橋直至臨湖門】 阜安坊 【 在城隍橋直至柴巷口】 太平坊 【 在太平橋巷】 集慶坊 【 在報恩光孝寺相對】
叢桂坊 【 舊名仁政坊在隆興橋直至郭尚書廟華表對峙太師忠惠觀文趙公府第在焉忠惠積慶流芳鍾于令子今江陰太守孟奎先諸兄擢丙辰第咸淳乙丑少監孟圻運幹孟至機帥孟垕一榜同登先是太師國公希懌監簿公與悊都承公與勤忠惠公與(上笴下思)世科濟美奕葉相傳方來未艾禮宜柱表用改今名請於郡者攝歸安令陳阜郡牒學改入圖經】 天慶坊 【 在隆興橋相對入天慶觀街直至吳家巷相對立二處】 清華坊 【 在城北吳家巷直至教場橋】 興賢坊 【 在隆興橋相對入天慶觀街直至吳家巷相對立二處】 種德坊 【 在城北雄節營巷直至亭子巷】 賢福坊 【 在城北飛英寺前】 嘉慶坊 【 在城北湯家橋】 和裕坊 【 在城北徐家橋】 集賢坊 【 在城北盛家巷】 天聖坊 【 在城北天聖寺巷】 朝岳坊 【 在廣化寺橋堍投北直至迎禧門通嶽觀】 觀文坊 【 在城西州學烏程縣側】 擁旌坊 【 在城西舊名曹家巷今秀邸環列於後】 登瀛坊 【 在城西白塔巷口古有望仙橋】 浮玉坊 【 在烏程縣前浮玉亭街西】 元善坊 【 在開元寺相對直至洗馬步街北立二處】 餘慶坊 【 在洗馬步巷】 富民坊 【 在紹熙橋南東都稅務街】 貴涇坊 【 在城南大街投東入小景德寺貴涇橋】 聽履坊 【 在城南大街大甯寺相對沈尚書宅前】 熙和坊 【 在城南大街投西入祝家巷】
忠賢坊 【 在城東顏魯公堂巷】 聞禮坊 【 在城東無星橋】 仁壽坊 【 在城東望州橋】 月河 【 在城東證通寺南】 右四十八所并前清通德政中書前谿采蘋吳興仁依皆今重立共五十有五焉坊名鄉地久廢官司鄉貫止以界稱今為界十七分屬四廂南門界 【 在州治前至兩平橋接崇節界】 崇節界 【 在隆興橋北至霸王門接飛英界】 飛英界 【 在飛英寺前至臨湖門接報恩界】 報恩界 【 在郭尚書廟前至陶家巷接崇新界以上四界左一廂管】 崇新界 【 駱駝橋北至子城東口接崇節界】 歸安界 【 馬軍營至能仁寺接中界】 中界 【 花樓橋至月河口接迎春界】 迎春界 【 迎春門至八大巷接南市界以上四界左二廂管】 南市界 【 橫塘至西岸史家巷接鵝行界】
鵝行界 【 定安門至狀元坊接石鼎界】 石鼎界 【 旱瀆橋至祥符寺】 魚樓界 【 甘棠橋至儀鳳橋南東堍接西市界以上四界右一廂管】 西市街 【 市門至眺谷橋縣橋接烏程界】 烏程界 【 本縣前至浮玉亭接倉場界】 倉場界 【 清源門至獵場橋接濟川界】 濟川界 【 曹公廟至駱家巷接中書界】 中書界 【 張王廟前至廣化橋接倉場界以上五界右二廂管】 又有巷名出於俚俗或以寺觀或以名物或以姓氏第為識刖多非馴雅循習歲久遂為通稱如魯有五父衢 【 見左傳又禮記】 漢有華陽街章臺街槁街 【 見劉屈氂張敞陳湯傳】 之類載在史傳故地理錄亦宜存而不廢今以舊編所錄差次附於後
自定安門直北至儀鳳橋街 【 史家巷 天寧巷 曲尺巷 仁杏木巷 姚家巷 廟巷 坊巷】 自儀鳳橋之南堍直西至祥符寺街 【 油車巷 高巷】 自儀鳳橋之北堍直西至清源門街 【 西提子巷 宋家巷 竹木巷 社廟巷 曹獅子巷 養濟院巷 西營巷 白塔巷 家巷】 自衙西門直西轉北眾路 【 漆器巷 小宮巷 西泥巷 廟巷 紅車欄巷 大營巷 吳草巷 營巷 駱家巷 石灰巷 亭子巷 盛家巷】 自烏程縣橋直北至迎禧門路 【 郟家巷 獵場巷 石皮巷 范家巷 曹家巷 以上屬烏程】 自儀鳳橋之南堍直東至甘棠橋及橫塘路 【 李家巷 廟巷 證通巷 八丈巷】 自儀鳳橋之北堍直東轉北至州治前街 【 東提子巷 花巷 小市巷 打銀巷 瓦子巷 堂子巷】 自衙東門轉北又西眾街 【 沈家巷 姚家巷 陶家巷 承園巷 天聖巷】 自迎春門直西至駱駝橋街 【 能仁里 縣巷 馬軍營巷】 自駱駝橋之西堍轉北過斜橋至臨湖門 【 打繩巷 李長馬巷 太平巷 草場巷 飛英巷 報平巷 以上屬歸安】
長興縣
舊編載坊九 吳概坊 程氏坊 箬谿坊 英才坊 晝谿坊 忻湖坊 報德坊 陵陽坊 回谿坊 本縣圖經所載十三坊 長樂 尊賢 贊善 習善 □□ 宣風 勸善 歸化 儒化 崇化 延風 仁知 德化 與此不同 舊編又載巷十二皆俚俗所稱 袁巷 蔣巷 施巷 霍巷 盛瀆巷 包巷 闕巷 韋巷 麒麟巷 陳巷 因巷 泥巷 不足錄云
武康縣
據舊編所載坊七 風谿坊 永安坊 千秋坊 前谿坊 餘英坊 鳥回坊 砂井坊 餘英志止載其二曰杏壇坊在懋德里桂子坊在文會里桂枝坊紹興十三年知縣范普初建其他又率因其里名或谿井之名也 舊編又載巷九 市東巷 市西巷 大慈巷前谿巷 後溪巷 唐家巷 船坊巷 牆後巷 宮前巷 俚俗所稱本不足錄
德清縣
舊編載坊七 武源坊 新門坊 前谿坊 武善坊 通高坊 儒津坊 吳山坊 又有巷八 【 市保巷 鄉亭巷 趙家巷 丁家巷 坊門巷 梁家巷 蓋家巷 戴家巷】 皆不足紀竊考餘不鄉有博陸里餘烏村蓋沈約自敘云爾其餘烏村縣有烏山即其地也所謂博陸里今不詳何所云
安吉縣
舊編載坊十二 臨苕坊 施興坊 明義坊 修業坊 通閱坊 淩雲坊 臨期坊 顯親坊 懋遷坊 貨殖坊 修善坊 又有巷十三 圜慶巷 毛家巷 鎮下巷 范家巷 後街巷 城南巷 水巷 方家巷 金家巷 照春巷 姚尚書巷 羅漢寺巷 朱家巷 皆俚俗所稱不足錄云
吳興志卷三
宋談鑰撰
鄉里
烏程縣
唐管鄉四十里二百見顏真卿石柱記國初為鄉三十一見舊圖經并統記鄉三十行山豐樂仁風白鶴霅水臨苕崇禮孝行至孝廣德永新德政龍亭澄靜靈壽震澤太元福增萬歲保安崇孝常樂瑯琊歐亭九原三碑順德移風稔澤樂俗太平興國中割十有五鄉置歸安縣為鄉十六後又併其三景德中管十三鄉見李宗諤圖經今列於後比統記所載參歸安見管鄉無行山豐樂臨苕孝行保安歐亭順德稔澤凡八名
永新鄉管里十四 【 義安里 至建里 城山里 永定里 石頭里 午山里 游仙里 永新里 上榮里 吉昌里 建安里 金山里 上千里 溫泉里】
三碑鄉管里七 【 太原里 車蓋里 城山里 飲德里 富洋里 梅城里 崇仁里】
澄靜鄉管里六 【 光化里 傜林里 襲仁里 孝傜里 敏德里 元石里】
九原鄉管里七 【 金斗里 長源里 太極里 石渚里 望谿里 官塘里 白鶴里】
霅水鄉管里三 【 敦筤里 楚亭里 招寶里】
靈壽鄉管里三 【 開化里 元澤里 洞庭里】
德政鄉管里三 【 新興里 仁義里 烏山里】
常樂鄉管里三 【 孺山里 後林里 至德里】
震澤鄉管里四 【 新城里 西余里 吳南里 孺山里】 移風鄉管里六 【 崇化里 旗亭里 崇仁里 北場里 新仁里 北仁里】
崇孝鄉管里四 【 新興里 南旗亭里 南仁里 崇仁里】
白鶴鄉管里一 【 昇山里】
樂俗鄉管里六 【 醴泉里 山陽里 紫澗里 宣化里 黃興里 黃城里】
縣之鄉里見於史傳者古有烏禾鄉 【 古烏氏所居鄉也見縣沿革注】 宋有純孝鄉 【 宋潘綜以死救父遂旌其里為純孝見宋書】 唐有茂德鄉 【 唐沈聘累徵不起縣令韋承慶改其所居鄉為茂德鄉見先賢傳】 今俱無之舊圖經載鄉距縣里數如霅水鄉在縣西一十五里今縣治即係霅水澄靜鄉在縣西南五十里今西南至鄉界不十里其鄉分亦多有改易今不錄熙寧中管鄉十一 【 見王存九域志鄉比景德無白鶴樂俗】 今分震澤為上下扇為十二鄉共五十六都
霅水鄉 【 三都副一都獨】 九原鄉 【 三都副】 三碑鄉 【 三都副】 澄靜鄉 【 三都副】 德政鄉 【 五都副】 永新鄉 【 五都副一都獨】 靈壽鄉 【 四都副】 崇孝鄉 【 五都副】 震澤鄉上扇 【 五都副一都獨】 震澤鄉下扇 【 五都副一都獨】 移風鄉 【 四都副一都獨】 常樂鄉 【 五都副一都獨】
歸安縣
縣初置時祈烏程之十五鄉大中祥符閒已省其四管十一鄉四十八里後又併順德一鄉於松亭里仍舊也今管十鄉
瑯琊鄉管里五 【 清風里 開化里 含山里 風頭里 古山里】
太原鄉管里五 【 開元里 含陽里 吳興里 迎信里 永明里】
含山鄉管里四 【 千金里 清化里 吳澤里 平樂里】 松亭鄉管里十 【 舊經有龍亭無松亭蓋改也元管長超以下五里而烏山以下五里為順德鄉】
【 今并為十 烏山里 安仁里 修政里 臨苕里 松亭里 長超里 太平里 仁化里衡山里 逍遙里】
福增鄉管里五 【 王安里 善政里 龍華里 太平里 廣福里】
崇禮鄉管里五 【 進賢里 千金里 崇禮里 建平里 信儀里 舊經千金作千秋建平作建龍】
長壽鄉管里二十 【 舊經有萬歲鄉無長壽鄉即後所改也 新興里 東林里 長壽里 新城里 常平里 延年里 長平里 楊城里 馬林里 馳塘里 千秋里 清化里 永樂里 豐樂里 龍相里 旂亭里 碧谿里 元先里 都亭里 長沙里】
廣德鄉管里十五 【 能仁里 上沃里 安仁里 施渚里 武安里 龍泉里 卜城里 積善里 孝廉里 孝德里 黃成里 兼義里 招德里 卜高里 清泉里】
至孝鄉管里五 【 兼山里 卜強里 棲仙里 開德里 白石里】
長興縣
按舊圖經七十二鄉統記所載管鄉三十今所存者十有五苕陽四安鳳亭長安靈芝臨澤箬水和平青山西湖至德九龍卞山天授合谿凡十五鄉不存若淳化後邑境無增損而鄉損其半者□并合爾管里七十五按南史陳武帝下箬里人統記載漢錢林元始中隱於平望鄉陂門里則鄉與里名其來遠矣
至德鄉管里五 【 舊名永昌鄉周宏讓裴子野舊宅亦名永昌鄉以地里攷之或恐未必然 上日里 金塘里 司寧里 卞陰里 至德里】
惟新鄉管里五 【 顧亭里 龍松里 湖西里 太和里 塘東里】
嘉會鄉管里五 【 吳城里 村亭里 長招里 高陽里 徐村里】
荊谿鄉管里五
晏子鄉管里五
順靈鄉管里六 【 上萬里 太周里 湖塘里 新豐里 魚陂里 故岑里】
方山鄉管里四 【 長平里 白石里 四安里 石靈里】
謝公鄉管里四 【 舊名萬安鄉 會光里 新安里 義良里 建安里】
清泉鄉管里五 【 西安里 午山里 臨城里 景靈里 清泉里】
平遼鄉管里六 【 仙巖里 常樂里 神蔡里 常平里 常安里 光天里】
尚吳鄉管里四 【 會昌里 太義里 上盛里 西明里】
吉祥鄉管里五 【 舊名平望鄉 陂門里漢錢林居 長安里 如源里 仙山里 金山里】
白烏鄉管里五 【 上善里 重光里 下箬里陳武帝居 長安里 陸安里】
嘉瑞鄉管里五 【 太平里 高明里 蠡塘里 苕源里 獨山里】
長興鄉管里五 【 上箬里 成彎里 金輪里 時邑里 金渠里】
武康縣
自漢末以來境界闊遠唐天授析置武源之後尚管二十鄉開元圖經載舊管二十鄉敬讓負郭安樂武都武義太原桃源永安信義旂亭至孝城山前谿風渚封禺風山永平武昌崇仁太平據餘英志云天授二年邑人戴德永上疏言武康二十鄉其十五鄉枕臨谿澤有舟楫之利請以其地置武源縣天寶元年改為德清而武康之境止五鄉竊攷統記云天授二年百姓戴德永等上表稱武康東界十七鄉枕臨谿澤有舟楫之利請析置武源縣圖經所載亦止曰百姓狀稱武康東界有舟楫之利請析置縣初無二十鄉十五鄉之文也未知餘英志何所考據使天授時於二十鄉中已析去十五鄉緣何開元圖經尚載二十鄉耶統記云十七鄉恐二十鄉之外別有諸鄉未可知也今據統記德清縣管鄉十七武康縣管鄉二十則餘英志之考證近乎符合而不詳始末矣梁開平中錢氏據有并為十三統記云武康管鄉二十梁開平四年錢氏并為十三武都武昌旂亭永安崇仁安政義寧封禺義安至孝風渚懷德太原宋朝以來又加併合大中祥符閒止管五鄉曰永安曰至孝曰崇仁曰太原曰武都而里凡七十見大中祥符圖經後又并至孝永安為一改曰慶安今為都鄉四管里則如祥符之舊云
崇仁鄉管里二十 【 相谿里 嵩山里 青泉里 下溫里 義安里 臨谿里 興教里 陸海里 開化里 至孝里 風山里 南畝里 柯田里 杜橋里 慈德里 龍山里 上渚里 下陌里 昭明里 上陌里】
武都鄉管里一十 【 臨湘里 主俗里 臨津里 靜林里 城山里 武成里 烏回里 兄友里 芝田里 邑內里】
慶安鄉管里二十 【 正信里 永昌里 永安里 清穆里 永樂里 太倉里 前谿里 旂亭里 清化里 文會里 安樂里 崇福里 清風里 高梁里 懷仁里 溫泉里 玦渠里 福田里 上溫里 新興里】
太原鄉管里二十 【 永安里 弟恭里 芳澤里 東作里 赤岸里 沈璧里 文成里 永豐里 懷德里 永仁里 東海里 永定里 上施里 方山里 砂荷里 鳳山里 樂成里 餘福里 父義里 上費里】
德清縣
統記管鄉十七今六鄉為一十管舊有龍山鄉太平鄉今有永寧鄉按餘英志云武康縣東界十五鄉有舟楫之利請置一縣非也統記云武康東界十七鄉是矣
永和鄉管里二十 【 武源里永和管 雅詞里 仁智里 周漳里 惠圖里 金泉里 長樂里 漪瀾里 長壽里 吳羌里龜迴管 薌亭里 後谿里 孔印里 前谿里 武信里武源管 武德里 武功里 武谿里 武城里】
千秋鄉管里五 【 千秋里 文林里 小山里 樂成里 授記里】
蔭宗鄉管里十 【 鳳山里 永全里 積谷里 興平里 烏山里 塘徑里餘不管 永忻里 □恩里 餘富里 崇信里】
金鵝鄉管里二十 【 清谿里 四會里 新豐里 玉城里 白玉里 嘉育里慶平管 永豐里 櫟林里 體德里 常樂里 五褲里來蘇管席羊里 遺犢里 安居里 兩岐里 至德里孺山管 永昌里 高安里 新興里 陽里里】
遵教鄉管里十五 【 永安里 旂亭里 華谿里 清風里 德化里 旗林里鳳山管 新亭里 龍亭里 張亭里 輔國里 仙石里安仁管 句城里 桂陽里 信義里 明德里】
永寧鄉管里五 【 至孝里 進賢里 靈芝里 永和里 常樂里】
安吉縣
據統記管鄉二十五有龍山鄉懷德鄉廣邑鄉孝子鄉靈泉鄉而舊圖經云所管二十有永安鄉龍池鄉安樂鄉苕谿鄉安上鄉尚禮鄉管里一百今為鄉十六管里八十今有順安鄉舊圖經所無
順安鄉即永安鄉是也管里五 【 崑山里 引濟里 定福里 馬鞍里 尚義里】
安福鄉管里五 【 洪桃里 帥閣里 太和里 安壽里 永太里】
定福鄉管里五 【 招賢里 寶成里 安邑里 宋成里 永和里】
魚池鄉管里五 【 皎仁里 西茂里 龍化里 永昌里 孝和里】
靈奕鄉管里五 【 仁化里 五白里 裏榮里 景和里 回平里】
銅山鄉管里五 【 桃源里 深谷里 臨泉里 修竹里 銅山里】
鳳亭鄉管里五 【 沈珠里 陶源里 清賓里 慈政里 永寧里】
太平鄉管里五 【 光順里 幽西里 慶善里 上寶里 國昌里】
金石鄉管里五 【 永安里 天目里 大順里 潼想里】
梅谿鄉管里五 【 瑞竹里 東午里 溫泉里 泉永里 新豐里】
崑山鄉管里五 【 仙澗里 苕水里 候谿里 三山里 合川里】
移風鄉管里五 【 清泉里 武泰里 嘉祥里 白楊里 崇仁里】
孝豐鄉管里五 【 芝草里 曲祿里 孝弟里 尚仁里 修仁里】
天目鄉管里五 【 仙谿里 安吉里 苕水里 苕元里 公平里】
廣苕鄉管里五 【 苕上里 太平里 清泉里 吳山里 青山里】
浮玉鄉管里五 【 碧巖里 廣福里 靈巖里 仁豐里 靜豐里】
吳興志卷四
宋談鑰撰
山
烏程縣
卞山張元之吳興山墟名曰卞山峻極非清秋爽月不見其頂顧長生三吳地記按卞和於荊山采玉今山中有似玉之石土人謂之瑤琨故以卞名之耳吳都賦曰其琛賂則瑤琨之阜是也蓋徐陵孝義寺碑云高卞蒼蒼遙聞天語顏真卿石柱記唐刺史韋明(昜□)有登卞山題法華寺詩皆作卞字續圖經曰周處作弁雖似有理但古今詩書皆作卞不必穿鑿取新意也
毘山山海經云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毘郭璞注云諸毘水名也統記舊經云浮玉山在安吉縣苕水發源也言東望浬浦槎牙相毘並注於太湖故云續圖經云浮玉西北毘山在東北與山海經協璞殆不知此山耳山最近城或與城相毘而得名梁吳均有同柳吳興毘山集詩曰平湖曠復遠高木峻而危狀其景也柳惲嘗建亭其上
衡山左傳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杜預注衡山在吳興烏程縣南山謙之吳興記曰衡山一名橫山今俗亦呼橫山顏真卿石柱記云上有顓頊塚春秋鳩茲城統記云吳興記云晉初衡山崩見顓頊塚中有營丘圖九首鳩茲杜注云吳邑在丹陽蕪湖縣東今皋夷也顏公所書或恐有據
道場山昔訥和尚辭師出巡禮師曰逢道即止訥經此山遂留後建寺山頂有塔下有笑月亭愛山亭
何山沈括地志云何山亦曰金蓋山晉何楷居此習儒業楷後為吳興太守改金蓋山為何山山口有次山曰金口山今曰何口山梁吳均有同柳吳興何山集送劉餘杭詩顏真卿石柱記云金蓋山有何氏書堂續圖經曰推本而言舊編云山與道場山相接最為吳興勝遊然道場山勝在山頂何山之勝在山下蘇東坡詩有道場山頂何山麓之句內翰汪藻云遊道場者如入王侯之家過何山如造高人隱士之廬
西余山在縣東十八里輿地志云漢文帝封東海王搖之子為顧余侯即山後坐酎金失國 【 史記越王無疆滅七世至閩君搖位諸侯平秦漢高帝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後世表及漢書諸侯不載顧余侯事高十二年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 山有弄雲亭樞密胡宿有記
杼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陸羽舊記云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昔夏后杼巡狩之所今山下有夏王村西北有夏駕山顏真卿杼山碑又載山墟名云舊名東張游者忘歸號稽留山有黃櫱澗黃浦橋黃浦亭何楷釣臺避宅城招隱院草堂溫閣真卿又立三癸亭 【 以癸丑歲癸卯朔癸亥日立也】 三桂棚 【 產丹青紫三桂】 御史涇 【 觀察判官侍御史袁高嘗至此也】 有謝臨川寫真堂梁周興嗣登杼山覽古詩齊沙門寶月途次杼山等詩
孺山在縣東三十八里三吳土地記云後漢徐孺子哭友人冀州刺史姚元起於此時九江何子翼嘲之曰南州孺子弔生哭死前慰林宗後傷元起山有孺子祠紹興中郡侯撤淫祠土人按圖經為言祠得不廢二十二年晉陵丞唐法為記近又得古刻於水濱
峴山在縣南二里本名顯山晉太守殷康築亭其上名顯亭唐以廟諱改也天寶刺史韋景先創五花亭又有李適之石樽山頂有塔
法華山在縣西北十里有寺曰法華寺刺史崔元亮張文規盧幼平俱有詩東有石塢吳太史慈所葬太平寰宇記謂之石斗山晉王羲之嘗來顧謂親友曰百歲之後誰知我曾遊此
仁王山在縣西北九里舊名鳳凰山以山形似鳳也故老相傳秦始皇以山有王氣鑿其頸今通舟為山河山之首在南號糲山
壟山在縣東北五里山謙之吳興記云壟山有紫石英其山東臨大谿西帶長瀆山上有亭臨望虛曠號壟山寺
車蓋山在縣南九里輿地志云形如車蓋因名上有車蓋亭晉太守殷康所造
白鶴山在縣西北二十六里吳興記云昔烏程西鄉人姚紾化白鶴游此因名山石精好可為碑版江東記云員丘山石精好不謝吳興即此也張王居白鶴山又曰二妃白鶴山人見靈濟廟下
別鮮山在縣東十三里別孤秀不相連屬因名焉唐高士沈聘沈徵君居之爾雅曰小山別大山為鮮郭璞注云不相連也 【 續圖經云此山名合古義非俚俗所能為也】
西陵山在縣北二十一里吳興記云吳太子和葬烏程北山子皓即阼追尊文皇帝陵曰明陵陵在西山西故名
吳(田翏)山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興記云(田翏)燒田也昔有吳氏燒山為田因名(田翏)玉篇力周切田不耕燒種也廣韻同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烏程人嚴白虎於此累石為城與呂蒙戰至今山上有弩臺烽樓走馬埒基猶存
黃櫱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梁光祿卿江淹有詩有澗曰黃櫱澗
九乳山在縣西南三十一里張元之山墟名云山有九峰狀似乳形
澤山在縣東七十五里吳興記云因震澤為名
溫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吳興記云溫山出御芹
小雷山在縣北周處風俗記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中曰雷澤即舜所漁者也 【 周處記又云浙東有餘杭縣上虞江是舜本土按韓詩外傳舜東夷之人也統記云雷澤在兗州北周處誤也蓋以震澤中有小大二雷山故俗名之舊編又云小雷山所謂洞庭東山也屬烏程大雷山所謂洞庭西山也屬長興】 兩山多美石唐白居易作奇章公記以太湖石為第一
三山在縣東北七十二里山墟名云三山在太湖中白波四合三點黛色陸士龍贈顧彥先詩曰我家五湖陰君住三山陽
包山在縣北輿地志云即古夫椒山也史記越王句踐棲吳王夫差於夫椒之上吳都賦云指包山而為期集洞庭而淹留自澤山以下諸山並在太湖中
白石山在縣統記云多出白石
葛仙山在縣南五十里晉葛洪嘗隱居此山今有鍊丹灶擣藥臼存職方圖志葛仙鍊丹之處天下十有三烏程居其一紹興中侍郎葛立方作祠為記
菁山在縣與葛仙山相連舊傳葛洪種黃菁於此至今山多黃菁秀安僖王墓園在焉
石西南蔥翠森鬱(帛系)延衍迆皆山也或高或下或巨或細問其名則更僕未易悉數東北近湖皆平疇土狀閒有山率特出亦各有名而其著於古書者曰毘曰衡皆突兀於水濱之一隴耳豈挺特而生者鍾秀為多耶或景必近人則美而易彰耶物必待人而後顯則其名之垂泯固不容無幸不幸耶夫昔之山經或五百里或三百二百里始載一山烏程一邑而見於列記者巳如此未為不幸也故烏程諸山參諸地志略著見者悉不沒其名雖未能盡勝踐庶穿謝公之屐者可為問津之攷
歸安縣
縣境西南廣德至孝兩鄉北接烏程南接安吉界並是岡嶺延袤林木森蔚之處其餘八鄉如含山沈長山東林山之屬皆特生於平原中今載如右舊志諸書所載亦有差誤如厥山載在烏程三山卻載在歸安蓋歸安界不近太湖今是正之
含山在縣東南一百八里張元之山墟名云震澤東望蒼然茭葦煙蔚之中高丘卓絕因以名焉山有淨慈院其巔有浮屠
厥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吳均入東記云吳有陸厥嘗家於此 【 舊經統記屬烏程舊編屬歸安】
湖趺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統記云漢薊于訓隱於餘不鄉卒葬烏程縣湖趺山今屬歸安 【 新添】
沈長山在縣東南八里
施山在縣東五里
潘山在縣東六里
礪山在縣西南六十三里宋鮑昭有自礪山東望震澤
詩五韻
方山在縣西南一百一十五里統記云張元之山墟名云以其頂方故名梁典云紹泰元年十一月陳文帝為信武將軍自長興遣二千人投京夜下方山津即此處也山北屬長興統記載在長興縣四十里
莫千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餘英志云上有鑄劍池水常清澈水旱禱焉則有應劍石世傳吳王鑄劍所也按吳越春秋干將吳人吳王闔閭使造二劍一曰干將一曰鏌耶鏌耶干將之妻也今鐵工造刀劍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則銛利倍常山北屬武康去武康縣治二十五里 【 餘英即武康也故載在餘英志】
銅山在縣西南九十五里高三百尺括地志云吳采鄣山之銅即此山也山西屬安吉去安吉縣治三十里 【 統記載在安吉舊編云山與武康安吉分野詳見二縣志】
餘安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靈山在縣東南八十五里
獅子山在縣西南一百五里又屬武康在武康東北七里餘英志云首枕大谿岡隴盤跼如狻猊形
廉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
頂山在縣西南七十四里
馬鞍山在縣西南七十六里
母潭山在縣西南七十七里
鳳山在縣南七十三里
候石山在縣南六十里
東林山在縣西南五十四里突兀於菰蒲谿泊之中峰巒蓊秀上有祇園寺頂有浮圖 【 見舊編】
見山在縣南七十四里
浮玉山在縣峴山漾中俗傳其水隨山低昂旱潦如一上有叢萑舊有小亭今不存太平寰宇記防風山在歸安縣東一十八里先名封嵎山唐天寶六年敕改焉其一名風公山一名風渚山古防風氏之國風公者以其上有風公祠風渚者以其下有風渚水封山者以其禁采樵漁獵也上東南二里有嵎山禹十二代孫帝嵎所居也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使問仲尼曰禹致群臣於會稽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專車此為大矣客曰防風氏何守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言防風治此二山也
石城山在縣西南三里漢末赤眉之亂邑人於山上累石為城因以為名宋書云沈道虔居縣北石山下縣令庾肅之迎出縣南鳳頭里為立宅臨谿徵員外散騎侍郎不就山上有漢青州刺史姚恢墓
金鵝山在縣東二十里山墟名云漢海昏侯沈戎葬於此上有池深五尺其水冬夏不竭時吳帝見山上金鵝翔集或風清雨霽樵夫耕父聞山上鵝鳴
武康山在縣西十五里名銅官山唐天寶六年敕改焉輿地志云銅官山下有兩坎深數丈方圓百丈古采銅所
響山在縣西八里山下有水謂之響潭吳興記云有人經響山語無多少響則隨聲曲折應之洪纖一無所失天泉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興記云山上有長流泉謂之天泉傍多沃壤可耕殖今按有水田五畝一名唐鎚山也
几山在縣北一十五里山墟石云几山形如几因為名焉亦作巳山
計籌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吳興統記云計籌山昔越大夫計然多才智籌算於此山按其地復與餘杭縣分界謂之界頭山蓋籌頭聲相應也
三山在縣西八十三里山墟名云三山在太湖中白波四合三點黛色
長興縣
堯市山在縣東北三十六里高五千四百尺山墟名云堯時洪水居民於此山作市今山上有池可廣一畝 【 統記】 唐僧皎然詩曰堯市人稀紫筍多皮日休詩云門尋堯市山即此
夏駕山在縣東南三十六里高一千尺張元之山墟名云帝杼南巡至此因而名之 【 輿地志夏少康封庶子杼於會稽兼得吳興之烏程有杼山】 梁吳均有登夏駕山尋朱思之詩 【 太平寰宇記山上有石鼓高一丈下有盤石為足諺云石鼓鳴則三吳有兵括地志云石鼓作金鼓鳴亦為零陵郡石鼓之類吳興記云五行記並同此記】
大雷山在縣東北太湖中 【 太平寰宇記東北七十里高一百二十丈周處風土記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閒即雷澤舜所漁處也尚書釋言云任震澤】
飛雲山在縣西二十里高三百五十尺山墟名云山南有風穴故雲霧不得靄鬱於其閒宋元徽五年置飛雲寺有石泉沙渚松門苦竹巖
烏瞻山在縣北五十里高四百尺山墟名云昔有青烏子瞻望此山曰此山可以避難養道隱者所居故名
鳳亭山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一千丈山墟名云昔有鳳棲山上多產栲櫟
白石山在縣東南三十八里山謙之吳興記云出白礬
義鄉山在縣北六十里高千二百尺晉太守周(王已)舉義兵平石冰陳敏等賊割長城西鄉立義鄉縣於陽羨縣置義興郡
呂山在縣東南二十里高五百尺舊名程山山墟名云吳將呂蒙築營於此山因名
吳山在縣南四十三里高六百尺山墟名云吳王送女至此梁吳均卜宅唐吳筠復居之 【 荊谿至吳山有吳王送女潮】
青山在縣南六十里高二百尺山墟名云山有石竇通洞庭冬夏常暖山如黛色因名吳筠詩云家住青山下時向青山上
藝香山在縣北十五里高四百五十尺一名湖陵山山墟名云西施種香之所
雉山在縣北五里高五百尺山墟名云以山形類雉梁陳故事云梁武帝時有童謠曰鳥山出天子江表以鳥名山皆鑿惟此山不鑿陳高祖此山人也上有追贈山戍山在縣西三里高四百五十尺一名夫概山山墟名云吳夫概於此築戍城山多產青松白茅即梁太守張嵊與沈浚築戍以捍侯景之地
巖山在縣西五十里高二百五十尺山墟名云以巖陰為名吳王闔閭時有白鹿見一名鹿山
方山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四千尺山墟名云以其頂方名之梁典云陳文帝為信武將軍自長興縣遣二千人投京師夜下方山津即此地也
四安山在縣西南八十三里高一千尺山墟名云以其山四面平廣也
俎中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在忻湖西山墟名云菹淹藏菜也昔吳王於山中種蔬為軍人冬食之備
赭石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多產刺榆貢茗
懸曰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山墟名云山有懸石若臼形西噎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澗泉北流而西向峻狹以其嗚咽而名
五峰山在縣西一里五十步括地志云仙人姚紾所居陳國子博士虞寄報德寺碑云四鶴齊飛五峰相映
南嶼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墟名云西施種香之
所上有蘭茞畹 【 舊經云百六十里】
銀山在縣南三十里出銀
玉井山在縣東南三十二里
天井山在縣南三十里
石樓山在縣東南二十七里
羅浮山在縣東二十五里
穿石山在縣東南三十里
金山在縣西四十里 【 見金澤下】
顧渚山在縣見顧渚下
官山在縣顧渚之側林木深秀未嘗采伐故名有大官山小官山大官山頂有虎頭巖狀如呀嘯下有石門可往來張文規詩曰誰信隼旟吏長對虎頭巖
石城山在縣南五十里與烏程接界 【 見烏程志山下】
梓山在縣西與戍山相連漢錢林所居 【 詳見郡志賢貴事實下】
靈山在縣西七里故相章惇葬於此
八座山在縣南四十五里唐吳珙吳頊吳崧皮光業林(上曰下拆)羅隱韓必何肅居此山號八友後人因名見太平寰宇記
(呆呆)谿山在縣續圖經云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谿山山根直豎一石可高百丈至青而圓如兩屋大四面陡絕仰之於雲外無登陟之理其上復有盤石正圓如車蓋常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石磨轉駛則年豐遲則歲儉候之無失
九龍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郭山一名章山張元之山墟名云九龍山其山有九隴悉作龍形山頂有古石城城西北角有石竇因名
石郭吳興記云石郭山在故鄣南五里產楊梅貢御輿地志云石郭山昔吳采鄣山銅以鑄錢即此山
西顧山一名吳望山在縣北四十九里高一千尺張元之山墟名云西顧山昔吳王闔閭登姑蘇望五湖望見此山因名山括地志所載西顧乃作牢固之固未詳也
武康縣
封山家語載防風氏之守曰守封禺之山餘英志云汪芒氏守封嵎兩山之閒
禺山餘英志云按史記禹十二世帝廑立而舊圖經云帝禺居此山當是帝廑之兄弟分封此邦統記防風山東南二里曰禺山及舊編云東南二十里統記禺山又云在縣東南三十里餘英志亦云三十里
石城山舊編云山四旁出面如一餘英志云夜有神光其大如轂往來山腰倏隱倏見山巔平坦有洗馬池統記云宋沈道虔隱居於此上有漢青州刺史姚恢墓鳳凰山邑有三一在縣北五里首枕郭林谿為鳳咮一在縣東北十八里懷德里為鳳翅一在縣東南十五里千佛寺側為鳳尾
天泉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吳興記云山有長流水謂之天泉傍多沃壤可以耕植故名
武康山在縣西十五里本名銅官山唐天寶六年敕改今名 【 餘英志云六年本名武康山天寶六年改名銅官山】 山下兩坎深數丈方圓百丈古采銅之所 【 見輿地志舊編云山下有銅官湖漢吳王濞鑄錢處餘英志云山下有兩坎號銅井】
金鵝山在縣東二十里 【 統記載山墟名云漢海昏侯沈戎葬此山山上有池深五尺其水冬夏不竭吳帝見山上有金鵝翔集或風清雨霽樵夫耕父聞山上有金鵝鳴故名餘英志云山與德清交界山枕谿流時有金鵝出沒事又見德清縣金鵝山】
金山在縣舊圖經舊編統記 【 俱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餘英志云在縣南三十里】 耆舊相傳昔有人夜見山頂有光如鐙鑿之得金數百斤 【 餘英志云一名金車頂其土赤埴山巖有泉產魚有金色】
銅峴山在縣西四十九里山墟名云銅峴前谿之發源吳王采銅之所俗號銅嶺 【 此即安吉界又與歸安接界】
響應山在縣西八里吳興記云經此山語響隨聲應洪纖一無所失今人稱大響小響 【 餘英志云有龍湫在山下水色正碧名玉石響又名大響巖泉有小泓名小響正元中于(由頁)改玉石響為碧玉潭定光僧院棲巖腹中有小池池上有濯纓亭又有一壑軒院後緣石磴抵谷中有斷崖瀑泉二十餘丈下有(汀去丁改敕)玉亭舊編云大響峭壁倚空有瀑布高三十餘丈闊二十餘丈飛注蒼崖乳石閒雖亢旱不竭分流入碧玉潭潭水湛碧清冽莫窮其底有龍居其中旱潦祈禱輒應小響在大響東北百餘步石壁森然舊澗峭拔下有湫方丈許名玉石響相傳與碧玉潭通湫中水流入前谿石上有于(由頁)題刻葛公勝仲嘗游有長篇】
崵山在縣西二十七里山墟名云昔有崵氏居此山
几山在縣北五里山墟名云山形如几
覆船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古老相傳邑人數於山上穿土得大竹笮若今之船纜或掘得敗木若船片故云山舊為海嘗覆舟 【 見統記又舊編】 或云山有巨石橫亙狀如覆船 【 見餘英志】 隋龍州刺史沈愨昔結廬讀書其中有遺阯一名馬頭塢晉咸和七年石勒將韓雍寇吳興詔遣西中郎將趙引攻之於馬頭塢即此也
計峴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墟名云范蠡之師計然居此因名又與烏程分界亦曰界峴
深峴山在縣西三十里山墟名云山下有水深數十丈因名
箬峴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墟名云山多產箭箬俗呼箬嶺
黃隴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墟名云昔黃初平得道之所 【 統記作皇嶺云嶺下有紫華廟舊編云今俗呼皇母山山上有仙臺】
石嶠山在縣西南七里一名七里嶠一名石頭山山墟名云山頂有石嶠長一丈六尺闊八尺甚峻滑山下有石嶠村
馬鞍山在縣北十二里
獅山在縣東北七里
烏回山在縣北三里山在平田閒突起一峰舊名登高山古人登高處有遺阯存 【 餘英志云或以群鳥翔集名山或以山勢紆回故名】
銀山在縣西五里亦曰永安山
石山在縣西北二十里齊書云沈道虔隱居於縣北石山精廬
沈璧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山有九峰迆邐相接沈氏自東陽居此故名
郭林山在縣北十五里晉郭文所隱也文居山時一日有虎至張口向文文視其咽中有橫骨為探取之後於所居日獲一死鹿蓋虎之報見括地志
白鵠山在縣西十里地名鵠村 【 餘英志云與青山見隋地理志為郡山之望】 青山在縣北十五里地名青山阬
獨蒼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沙村 【 餘英志云陰陽家有尋山拯龍歌言吳興郡主山惟蒼與卞蒼即此地卞在郡城北此山岡來自鄣南天目山故老相傳郡城造永寧倉歲有水患雖增築不能禦有異人告主者取武康蒼山土築之吉因鑿山取土土流血而倉始基迄今無水患山色蒼赤殷然如血】 仙臺山在縣東北十八里世傳黃初平鍊丹處山頂有臺 【 臺北有逍遙堂舊址望湖杭境具在目前】
羊沒山在仙臺山之北神仙傳言黃初平嘗牧羊於此傷山之草木叱羊化為石俗偽為楊梅山
招賢山在縣西北七里郭文隱居之地
獨孤山在縣几山之東唐獨孤及嘗宰是邑作亭其上因名 【 亭有故址】
德清縣
吳羌山在縣東南一里吳均入東記云昔漢高士吳羌避王莽之亂隱居此山後人名焉又宋沈麟士居於此講經教授從學者數千百人時為之語曰吳羌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若城市
東主山在縣東北三里陳書云侯景圍臺城右軍將軍沈恪為東主山主晝夜拒戰以功封東興侯而名之今呼為百寮山山之東有五子石故老相傳有仙人嘗弄石於此
吳憾山一名城山在德清縣西南二百步吳均入東記云昔吳王夫差憾越王傷父之足進軍征之於此築壘又唐李光弼偏將軍辛孜又築城於此以平朱潭姚廷等賊號將軍城吳越王又築於此屯戍號奉國城故今隔谿號城南界首號奉國
洛山在縣南二十九里入東記云昔□□永嘉中過江昇此以望洛一名望洛山
下坦山在縣北八里山墟名云以其山平坦也
德清山在縣東四里一名烏山山墟名云昔有烏巾者其家善釀美酒居此山鮑昭有高烏山詩至唐天寶六年改為德清山
敢三山在縣東北二十一里山墟名云敢三山者以其三峰在敢村南則吳丞相闞澤所居也
市亭山在縣西南二百步吳興記云市亭山王逸少為郡欲於此立宅以其面谿背山也山出銅器大者容三十石小者容二十石名之曰(石聶) 【 續圖經云古者十里一亭所以寓止賓旅後人因以名之】
葛山在縣東北一十八里入東記云葛仙翁得仙之所上有葛公壇
茅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入東記云昔三茅君隱於此 【 見統記】
囚女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高千丈周迴十五里入東記云後漢青州刺史姚恢與海昏侯沈戎卜居柯田山恢女密報戎戎先居之姚氏囚女於此山三世不復養女後人名之
金鵝山在縣西北五里後漢海昏侯沈戎葬其上嘗有金鵝飛集此山三鳴而去其後沈氏通顯故邑人云金鵝鳴沈氏興今山南有三村號上初鳴中初鳴下初鳴有梁沈麟士述祖碑見碑碣
蠡山在縣東北十五里舊傳范蠡之舊居
方山在縣西北十二里有石獅塢博士墓焉
紫金山在縣北十八里山舊名金紫郡城丁氏葬於此山其後贈金紫光祿大夫
安吉縣
天目山老子說云欲度難及避水災天目海陵山最為第一蕭翊天目山銘曰於維天目信其高矣列岳霞上標峰霧裏復有虛一賦詩云昨日雲生玉井東春來一雨幾日風林花併逐谿流下欲上龍池湧不通山多靈舞藤亦可作杖節似笻竹弱而有力今山閒多道流菴宇稑種甚盛亦有田畝池塘山本產吳朮今亦種附子遯齋閒覽云昔有人登天目山遇暑雨見雲霧皆在山腰聞雷聲但似嬰兒聲
浮玉山山海經云句餘山東五百里至浮玉山即此山也山又出長彘狀如猴四耳虎身牛尾音如犬吠
金石山在縣西南七十里高一萬八千尺吳興記云金石山上石悉作金色其出蒲柳及苦竹
白楊山在縣東南二十二里高一千一百二十尺括地志云白楊山峻極干霄上有兩穴古采錫之所
五山在縣西南四十六里高三千六百尺括地志云山有五峰昔鄉民姚紾嘗於此山采樵忽見二人奕棋紾坐斧柯觀之不覺其久二人謂云汝可還去汝家今日為汝祥矣紾所坐之斧其柯已爛及還家因入甕中隱身謂家人云可七日勿開限日未至家人開之紾化為白鶴飛向五山吳興記云五山一名奕山
玉磬山在縣西北三里高五百尺高僧傳云釋曇諦姓康氏吳興人出家居吳虎丘山後入故鄣之崑山每夜聞有聲尋其發聲之所掘之得磬因以為名顏魯公作石柱記時此磬猶存
東晉山在縣東北二里高一百二十六尺入東記云東晉時欲於此山立城邑因以為名
廩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高一千八十七尺江表傳云吳長沙桓王攻劉繇之盡得邸閣糧穀貯於此山輿地志云吳大帝於此山起倉因以為名
邸閣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高一百七十六尺吳志云吳大帝遣從弟孫瓊修故鄣邸閣 【 蓋吳王起邸閣於此】
銅峴山在縣東三十里高一千三百尺括地志云吳采鄣山之銅即此山也
苦峴山在縣西六十五里高三千尺吳興記云苦峴山峻極游者苦之亦見括地志
佛子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高六百尺吳興記云山上有石室室中有小石儼然若佛
柴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高七百二十尺見括地志南嶼山在縣南六十二里高三萬六千尺括地志云南嶼山一名白水山山上有湖其水色白太平寰宇記云昔西施種香之處上有蘭畹
三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桃花山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郭公山在縣西北一十里有郭先生祠按郭文居此山嘗見一虎張口向文視其咽中有橫骨文乃探去之後所居前日獲一死鹿蓋虎之報也
石槨山在縣故鄣縣北山上有石槨多生楊梅吳興風俗記云張茂生所謂地名石槨故生楊梅也
梅谿山在縣之梅谿鎮山之秀石如門產石耳 【 梅谿見顏魯公石柱記】
鳳凰山在縣東銅山鄉橫谿南上有吳越王吳妃許夫人墳山下有玉帶水早晚兩潮高尺許
嶺
懸腳嶺在長興縣西北七十里高三百一十尺山墟名云以嶺腳下懸為名多產箭竹茶茗一名芳巖箬水出焉舊編云有澗縈回八十一盤山多漆木
啄木嶺在縣北五十里高二千四百尺山墟名云其山萬木叢薄多鳥故名啄木
池子嶺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三百尺山墟名云嶺上有小池雖焦草爍石之時水不耗竭
白峴嶺在縣西北八十里山墟名云多產櫧茗箭箬(立宁)霜停雪藹然不凋
臙脂嶺在縣上概村西唐天師吳筠鍊丹之處至今土色如臙脂故名
蒼雲嶺在縣西北六十四里其山松木翳蔭狀如蒼雲故名合谿之源出於此山餘英嶺在武康縣西十五里岑嶺之西世傳梁沈氏族居之地後有五峰聳峻如屏俗偽為夷羊嶺
大壯嶺在德清縣西北九里 【 以上見舊編】
純孝嶺在安吉縣梅谿唐末黃巢之亂邑人石昂藏母於此昂性純孝因以得名
岡
牧馬岡在長興縣西南四十里入東記云吳王牧馬之所
三鵝岡在縣西南六十五里有晉謝安墓岡中有斷處梁朝有童謠鳥山出天子故鑿焉
峴
箬峴在長興縣西北三十二里高二千九百尺山墟名云多產箭箬
佛子峴在縣西六十五里高二千一百尺山墟名云昔傳其上嘗有白光人謂有金寶掘之得石佛子長數寸因以名焉
龍目峴在縣西一百里高五尺山墟名云峴上石巖閒有二目光彩照人謂之龍目
峽
明月峽在長興縣顧渚側二山相對壁立峻峭大澗中流巨石飛走斷崖亂石之閒茶茗叢生最為絕品張文規詩曰明月峽中茶已生石上多唐人刻字顏真卿所書但存髣彿
洞塢
黃龍洞在烏程縣卞山石壁峭立巖竇陰沈莫窮其厎旁有龍王祠祥應宮郡有水旱禱焉知州事蘇軾有刻古浮石洞在安吉縣西南五十里紹興初有僧智光洗巖得龍牙龍骨結菴於此名曰不朽又名其洞曰龍牙煙霞塢在武康縣東北地名石脅又謂之丁墓尰 【 撞字去聲】 山山下多梅(帛系)亙十餘里故邑人有云碧玉潭中千尺水煙霞塢裏萬株梅 【 見舊編又云塢有大石如龜號龜巖有瀑布餘英志云劉穎士別墅巖上有亭曰藏春瀑布有橋亭名挂雲淳熙中知縣程九萬屢游有留題】
吳興志卷五
宋談鑰撰
河瀆
州治
府以湖名近五湖也中有霅谿合四水也眾水群湊而太湖虛受坎流而不盈習險而無汎濫此郡所以立也舊書悉以太湖與四水分隸諸邑殊失古者建都之意今首敷敘以運河漕瀆給郡計而供公上次之其他潭匯洲浦池塘在城者鱗附焉支流旁瀆止係逐邑者係之各邑下震澤者水常震動之象或曰震東方澤在東也具區者大為之防五湖者張勃吳錄云太湖之別名以其舟行五百餘里也吳郡圖經有小五湖悉屬太湖貢湖遊湖胥湖梅湖梁湖金鼎湖也舊編謂固湖遊湖胥湖菱湖太湖縱橫數百里苕霅眾水入焉越絕書云周三萬三千頃其二萬頃為烏程顏公石柱云四萬八千頃統記云縱廣二百八十三里兼接蘇宣常州之界臨安廣德之水亦入焉 【 吳興郡圖經云接蘇常秀州之境按秀州之境不瀕湖統記云連德清武康長城臨平餘姚義興晉陵無錫江陰吳縣常熟昆山華亭嘉興海鹽十五縣水入焉舊編亦從此記非也江陰自陷五瀉堰崑山常熟在吳江下流華亭海鹽水竟自入海不入太湖也新唐志云古湖宣蘇常四州境為是】
東為松江又東流二百餘里 【 吳郡圖經二百六十里】 以入於海舊沿湖之隄多為漊漊有斗門制以巨木甚固門各有(片臿)版遇旱則閉之以防谿水之走瀉有東北風亦閉之以防湖水之暴漲舟行且有所艤泊官主其事為利浩博不詳事始今舊(片臿)有刻元豐年號者則知其來遠矣後漸湮廢頗為郡害 【 按舊編云今所有者止二十五今以烏程縣圖考之自外俎村至太湖村一帶有二十六漊皆有名曰諸漊比漊上水漊羅漊張港漊新涇漊幻湖漊金漊趙漊潘漊許漊王漊謝漊義高漊陳漊薄漊五浦漊蔣漊錢漊新浦漊石橋漊湯漊成漊宋漊喬漊胡漊紹熙中修胡漊記云湖漊三十六其九屬吳汪其二十七屬烏程者兼紀家港而言也此漊沂谿而闊獨不置(片臿)又二十六名有陽家漊無上水漊幻湖作宦湖】 紹熙二年知州事王回修之又改二十七漊名曰豐登稔熟康寧安樂瑞慶福禧和裕阜通惠澤吉利泰興富足固益濟皆冠以常字如常豐港即紀家港之類橋(片臿)覆柱皆易以石其(片臿)鑰付近漊多田之家寶文閣直學士程大昌撰記敷文閣待制沈樞書敷文閣待制賈選題蓋
霅谿起州治之南興寺前 【 今為景德寺】 江子匯以其合四水為一谿故曰霅四水者舊謂自安吉浮玉山曰苕谿一自武康銅峴山曰前谿一自臨安府臨安縣天目山經德清之縣曰餘不谿一自德清縣前曰北流水 【 寰宇記舊圖經統記所載並同】 至江子匯而合直北至會谿亭 【 今歸安主簿衙】 會運河水同過駱駝橋出臨湖門北經毘山入於太湖 【 按唐韻曰霅水眾流之聲霅霅然顧長生三吳土地記云烏程縣東有霅谿水至深處徐陵孝義寺碑云清霅瀰濔深窮地根又地書霅者四水擊射之聲故徐仲謀詩曰四水交流霅霅聲續圖經云嘗考自清源門入曰苕谿其流濁自定安門入曰霅谿其□清不過二谿耳餘不與苕谿皆出自天目山苕谿出其西餘不出其東前谿雖出銅峴山然至德清縣東已與餘不谿合而北流至定安門外通謂之霅谿不待與餘不谿合然後名之也霅者以眾流合集為義而舊經按字書為四水激射之聲以其源則前谿與餘不谿合其水尚小以其流則未與霅谿合者已名為霅矣安得有四水激射聲乎唐李直方白蘋洲記曰五谿盡流而霅具氣記者謂四水并霅水而五也鄭戩浮玉亭記云曰霅水合四水則四水為霅有自來矣古今名稱多有差互統記云興國寺在霅谿館西霅谿館今雙谿亭是也在烏程縣南浮玉亭舊名霅水堂縣西有霅水鄉二處所臨是苕水今餘杭乃有苕谿館定安門內有四水亭皆相承之誤】
郡縣志運河湖州府入迎春門過望州至人依橋至駱駝橋南會霅水者也東接上塘官河其水自平望橋直西至震澤又西至潯谿又西至舊館東遷昇山以入迎春門 【 舊本州界平望驛官塘此至吳江縣界二里南至嘉興縣界二十六里元和五年刺史范傳正奉敕重開見統記又唐地志烏程下亦載此塘及舊編諸書並載今以潯谿為界即不係本州界分】
官河在烏程縣東一百二十二里唐元和五年太守范傳正重開
月河在湖州府貢院東前谿支流環繞形如初月
漕瀆在府州治南 【 寰宇記舊編云在烏程縣南五十步即今儀鳳橋下谿】 晉咸和中都督郤鑒開 【 按晉書本傳蘇峻反及陶侃為盟主遣鑒都督揚州八郡軍事】
烏程縣
官瀆在烏程縣西二十七里晉咸和中都督郤鑒開 【 統記作五年舊經作元年按郤鑒以三年都督揚州八郡軍事舊經誤】
歸安縣
旱瀆在歸安縣西南一里三步亦在烏程界儀鳳橋西及舊編載餘不谿荻塘白蘋洲各見郡志下
長興縣
楊瀆在長興縣東五里分苕谿北流二十里合餘漁浦防瀆在縣西北六十二里一名范瀆
盛瀆在縣東五里
喬瀆在縣東四十里
武康縣
五官瀆在武康縣北二十里吳五官郎中沈衍居之因名 【 餘英志云今廞淤】
橫瀆在縣東南十八里
德清縣
內河在德清縣南三里餘不谿之支流也
馬厄河在縣西南一里亦餘不谿之支流吳越王乘馬過此而失因以為名
三文瀆在德清縣東二十里
大麻瀆在縣東六十七里
安吉縣
渾水瀆在安吉縣安福鄉去鄉東北二十里餘水皆清此水獨濁故名
湖
烏程縣
凡常湖在縣西二十七里
歸安縣
菱湖在歸安縣東南四十五里唐崔元亮開即淩波塘也其地產菱居人采而焙乾之以備凶年號菱米 【 見舊編】
長興縣
包洋湖在長興縣北一十五里
忻湖在縣東北一里 【 圖經云一十五里】 周回十二里山墟名云分谿帶峰蓮菱之下鴛鴻所集所以浮泳寫人憂恨故名
西湖在縣西南五里周回七十里山墟名云一名吳越湖傍溉三萬頃有水門二十四所引方山源注焉 【 湖見統記圖經舊編】 山墟名云昔吳王闔閭築吳城使百姓輦土於此浸而為湖闔閭弟夫概因而創之吳興記云夫概所立吳志云孫皓封烏程侯就國有西湖人景養相皓當大貴此地人也湖中出佳蓴嘗貢塘高一丈五尺唐刺史于(由頁)修亦呼于公塘後李詞立于公塘縣元和中范傳正復令縣令權逢吉去塘內田及決堰以復古跡咸通中刺史源重重建縣令滿虔重修 【 見舊編又新唐志云西湖溉田三十頃其後堙廢貞元十一年刺史于(由頁)復之人賴其利】
武康縣
風渚湖在武康縣東南一十七里一名巽渚一名封渚一名九里湖一名下渚湖 【 餘英志云以防風氏得名故名風渚在封禺之兩閒故曰封渚在東南隅故曰巽渚其廣九里故曰九里湖湖在□上渚故曰下渚統記云封渚者前代禁采捕也舊編載九里渚云亦號鄱陽汀按圖經諸書別出鄱陽汀不當合為一縣令毛滂游下渚湖詩有春渚達天闊春風夾岸香飛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長遠岫分蒼紫遙波寄渺茫之句】 渚旁土黏埴陶戶皆居之浙右陶器多出於此
安吉縣
楊子湖在安吉縣北二十八里舟楫不通吳興記云楊子湖出丹陽湖下共邸閣水分流合於苕水以其統楊子湖為名也
五湖在縣東南七里曰五龍湖在西南三里曰姚湖在南九里曰穫湖在北二里曰西畝湖在東二里曰四龍湖皆有灌溉之功四龍在龍清觀後吳越武王以望氣者言山有王氣使人鑿之忽有四鴿飛起煙雲滃然化為四龍因以名湖
潭
州治
蘇公潭在湖州府自貴涇東流三百五十步 【 見舊經又統記云在霅谿東二百五步至駱駝橋下】 開元初蘇(壞去土改王)子蘇頲為烏程尉墜此谿水閒直至潭底 【 統記云因醉舊經云因督縣事】 聞水中有人語云扶出蘇公俄出水上有記述其事頲後襲封許國公開元初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 唐書頲初調烏程尉至駱駝橋下曰蘇公潭此水深不可測中有蛟螭代為人患】
長興縣
白馬潭在長興縣西四十三里梁陳故事云有白馬見於此潭故名
龍潭在縣東南三十一里卞山碧潭在縣和平鎮東吳興記云其水碧也伊洛相類今呼為天潭
金潭在縣西一十里山墟名云金潭金山金塘金渠皆漢樓船將軍曼倩之居故名
武康縣
永安潭在武康縣證道寺之南去縣治三百步
碧玉潭在縣西十里響應山之下本名響潭 【 統記云響潭在縣八里山墟名山清虛洞澈每有聲響必隨應故以為名清泉怪石茂林修竹為邑中佳景元和七年五月不雨至於七月時刺史裴君合祭名山谿洞縣令利汭以此潭靈異遂率僚屬祈禱應時甘雨霧雹稼穡皆稔耆老謁賀請附圖籍八年符下從之】 又名玉石響 【 餘英志云響應山下有龍湫水色正碧舊傳山有二玉應人如谷之答響名玉石響】 正元十六年刺史于(由頁)以陂湖廞淤行縣至是因改今名 【 唐人有詩刻巖上云水面平鋪映碧空夜深明月照龍宮猿啼未響潭先響一樹花開兩樹紅】
石馬潭在縣西十八里中有石馬一名湛潭
德清縣
仙潭在德清縣東南新市鎮隋道士陸修靜嘗自此潭沒數月乃出故以為名宋葛書思嘗監鎮有仙潭雜詠刻石在墨妙亭
谿
烏程縣
苕谿山海經南山次二經之首句餘之山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苕水出於陰北流注於具區以今攷之谿有二源西南一源發自天目山之陰金石鄉靈夾鄉東至安吉縣治南之邵渡又自縣東南至章渡又北至丘渡東南一源自獨松嶺西聚眾山水并浮玉山水折旋亦至丘渡二源合而東至倪渡又折而西復折而東北至梅谿鎮又至吳山北經彭匯入凡常湖又合長興之南烏程之西眾山之水至城下一自清源門入經漕瀆至江子匯為霅水一自清源門外徑趨釣魚灣沿壕經迎禧門又經奉勝門合霅水以入太湖
餘不谿在湖州府出天目山之陽 【 舊圖經云其水深澈餘水則不故名不平聲讀】 經臨安縣又經餘杭縣又東至安谿又東至奉口經德清縣折而東北至苧谿漾敢山牛墳戈亭又後林村又東北為菱湖又東北至湖趺漾經荻岡寺東直北折而西為大灣又西北會前谿水入峴山漾入定安門至江子匯為霅谿 【 漢沈戎居餘不鄉晉孔愉封餘不亭侯 寰宇記在歸安縣東二十四里晉中興書孔愉字敬康少時曾買得一龜放餘不谿中龜入流數反顧及愉封餘不亭侯鑄印而印紐龜首左顧更鑄亦然印工以告愉愉悟昔放龜事乃取佩】
前谿在湖州府出武康之銅峴山合東小流南注折而東至慶安鄉寧境廟靜林寺又折而東又東至武康縣治前之千秋橋名前谿又東至縣學前分為二派其一北流經太原鄉黃壟山之東至沙村號沙谿與德清縣前北流水合以入定安門經前谿匯至江子匯為霅谿其一東流經崇仁鄉下渚湖之南以入餘不谿 【 統記云前谿者古永安縣前之谿也晉車騎將軍沈充家於此樂府有前谿曲充自製詞云當曙與未曙烏啼匆匆後宋少帝續為七曲其一云憂思出門戶逢郎前谿渡劉長卿詩云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谿後谿武康縣有後溪今慈感寺西之谿灣曰前谿匯】
車谿續圖經諸書並載在烏程縣東南一百一十九里 【 吳興記平望有車谿車谿諺云曲阿不食平望不羹謂之失味舊經云二百十九里誤蓋界至平望止一百三十二里耳今界 七十二里】 今為吳江縣界吳興諸塘及商浦當接歸安縣界仙潭 【 舊經統記云在縣東百里隋道士陸修靜嘗自此潭沒數月始出俗因謂仙潭】 潯谿在烏程縣東七十二里有水自德清嘉興來與震澤(嬰去女改鳥)脰湖接焉
霅谿在縣東南一里自定安門入西合苕谿北入於太湖舊經云凡四水合為一谿自浮玉山曰苕谿自銅峴山曰前谿自天目山曰餘不谿自德清縣前至州曰霅谿誤矣自清源門入曰苕谿其流濁自定安門入曰霅谿其流清不過二谿耳其餘不谿與苕谿皆出天目山前谿雖出銅峴山然至德清縣東已與餘不谿合為北流至定安門外迺謂之霅谿不待與苕谿合然後名之也霅者以眾流合集為義而舊經按字書為四水激射之聲亦非也
歸安縣
東谿在歸安縣東南一百六十里 【 又四至東至秀州嘉興縣一百六十三里以東谿水中分為界】
小谿即施渚谿在縣西北五十四里源出上強山東北會北流水
寶谿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即射村也太守葛勝仲卜居以昔有漁者每見谿上有光伺之見大蚌乘風而光從中出逐之即沈因以為名
思谿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 見舊編】
練谿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即璉市也 【 見舊編】
長興縣
罨畫谿在長興縣西八里廣二十五弓古木夾岸叢篠翳其下朱藤施其上如是者十里花時游人競集谿半有罨畫亭唐鄭谷詩云顧渚山邊郡谿將罨畫通 【 崇觀閒劉燾詩云欲識人閒罨畫處朱藤倒影入清谿】
合谿本名合澗 【 統記圖經皆作合澗】 在縣西北六十里源出蒼雲嶺至山半分為二道繞孺獅塢南合為一因名經尚吳鄉至縣西南門名箬谿
箬谿在縣東五十步一名顧渚山口一名趙瀆即合谿之下流也又一源出懸腳嶺 【 統記懸腳嶺山墟名云箬水出焉】 至縣東南門折而南分為二其正流名上箬又折而東循卞山至郡城西北角沿城外入太湖而遠其分流名下箬東經至德 【 一名趙瀆】 入太湖而近顧野王輿地志云夾岸叢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於雲陽俗稱下箬酒 【 詳見郡志酒下】 括地志云縣前大谿亦名箬谿相同為名也 【 統記云四時勝載二百石】
荊谿在縣西南六十一里源出荊出東流橫入大谿自安吉梅谿至吳山北總名荊谿即苕谿之流也 【 李宗諤續圖經云荊谿至吳山下每日潮高三尺倒流十七里云是吳王送女潮今谿無是潮荊山者山墟名云漢荊王劉賈嘗登此山張協七命曰酒則荊南烏程即是谿之南耳統記云烏程去荊州三千六百里非荊州之南明矣】
四安山谿在縣南四十三里一名周瀆 【 見舊編】 源出四安山過清泉鄉又過維新鄉經本山下會苕谿
餘罌谿在縣東南二十三里輿地志云長城南鄉有餘罌水以餘罌封為名梁陳故事云梁武帝時童謠云太子之居在三餘武帝於餘干餘姚餘杭為厭勝之法其時吳興有餘千山餘罌水餘魚浦主陳高祖當之
邸閣谿在縣東南一百三里與安吉邸閣山分界 【 詳見安吉縣邸閣山】
武康縣
邑境在群山之閒澗水交流聚而為谿環鄉邑治載諸圖志者六曰前谿曰餘英谿曰後谿曰阮公谿曰封谿曰砂谿率皆清淺湍瀨僅通小艇及東會餘不谿北至砂村谿始通大舟故疏鑿之利為邑要務餘英志又載新谿長安谿大林皆脈絡相貫因地及事兩名爾至於港瀆洲渚潭井塘堰或以洩水或以防水具附於下
前谿即武康縣前之谿也
餘英谿在縣西十三里 【 見統記舊編云十七里即前谿上流沈行宗族所居之旁也】 山墟名云每春夾岸花開落英滿道通夏不歇因以為名 【 餘英志云餘英谿在縣治南源出銅峴山東四十九里至縣古號前谿是合前谿與餘英谿為□也竊詳本邑之水皆相連貫而餘英之水發源最長在縣前者人謂之前谿在縣後者人謂之後谿流為風渚封曰封谿地多砂石曰砂谿況圖經統記皆別前谿餘英谿為二耶】
後谿在縣東北一里即縣後之谿也其源自烏回眾山流出過龍尾橋又通豐橋東注於前谿之北流慶元六年知縣丁大聲以其廞淤不利舟楫募民濬治自龍尾橋至獅子山下長一千二百丈公私便之 【 廣五丈役工一萬六千八百有奇五旬而畢邑人周祐為記】
封谿在縣東一百步源出於前谿瀦為風渚湖古所謂風渚也 【 統記及諸書云在縣東一百步見封谿注封谿云在縣東三百里誤也】
阮公谿在縣四十七里接餘英谿亦前谿上流也梁陳故事云石靈寶本會稽餘姚人 【 統記上虞人】 寓居武康生女有姿容天監元年選為輅乘采女生元帝為修容賜姓阮氏拜其父為朝請時人因名其所居之谿曰阮公谿谿中有大青石俗謂之美人石
砂谿在縣東三里以沙羨為名也 【 統記云合谿邊有沙村】 舊為兩谿之支流其水清淺多砂石今漲淤多為圭田
新谿在縣東三里自後谿東注淳熙三年知縣蔡霖以砂磧漲塞舟楫不通自汊谿口廢舊港徙水道東北注五里合長安大谿邑人便之號蔡公谿
長安谿在縣東北十二里合眾流東注砂村谿東北匯餘不谿北流水入於郡
澗
伏翼澗在長興縣西三十九里山墟名云澗中多產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載倒挂者
紫花澗在縣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兩岸荒蕪之中出紫花長薄之下出朱藤至三月紫花滿澗一名花瀨澗唐陸龜蒙詩云花瀨濛濛紫氣昏即此也紫花赭石澗與合谿同澗而異名
赭石澗在縣西北六十一里山墟名云崖岸礪礫望之赩然游者皆若昇絳霄
洲浦
白蘋洲在湖州府霅谿東南梁太守柳惲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暮江南春後人因以名洲 【 續圖經云柳惲於此賦江南曲徐仲謀會景樓記曰洞庭蕭湘三歲童子皆知其所是不為吳興而作明矣】 唐大歷十一年刺史顏真卿始翦榛導流作八角亭又為茅亭書惲詩於上正元十五年刺史李錡作大亭一小亭二名曰白蘋開成三年刺史楊漢公復疏四渠濬二池立三園建五亭以還顏公之舊白居易為記 【 續圖經云白居易記云柳守濫觴之顏公雅輸之楊公繪素之正元中李詞作白萍亭而不及者居易據漢公書作也嘗以李直方記考之曰邦伯李公曰己卯不書年及人名後又題元和元年王澹獲觀此作以歷永泰元年以前年己卯歲正元十五年也唐刺史題名正元十二年至十五年為李錡後遷本道觀察使於六年乃李言年記不應書曰後事錡巨節不終宜樂天輩刪而不書記則微詞而俟考也或曰統記載唐刺史正元十五年為李詞續圖經之言不為無據是不然唐刺史題名李詞自續不應自刻其到罷月日若使是李詞白公何為黜其名李直方輩何必隱其年又統記是國初人作載唐刺史歲月多與題名差誤當以題名所書為正】 杜牧之有題白蘋洲詩至中和五年五亭二沼不復存刺史孫儲又因蘋建亭鬋茅作室濬渠疏沼光啟中刺史李師悅始即其地增土築倉惟餘白蘋一亭餘見白蘋亭下
明月洲在武康縣庠門外大谿之南
貴涇浦在霅谿西南岸舊圖經云梁時烏程有蘇氏女於此遇道士遺以五彩龜曰後汝女夫貴三年當有徵後適章氏生陳武宣皇后因以名浦 【 統記亦載按南史章氏母蘇氏嘗遇道士以小龜遺之光彩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紫光滿室因失龜所在永定元年立為皇后拜母蘇氏安吉縣君舊圖經統記諸書云高祖即位追贈安吉夫人】
章浦 【 獨統記載在烏程縣東南一百二十五步其中多生重臺荷花識者云主生美人後果生章皇后因得名】
青塘在縣北三里迎禧門外吳時開 【 舊經等書並據吳梁記云吳景帝鈕皇后父葬卞山令百姓兼丁三十人開之按吳志孫休薨諡景皇帝夫人朱據女休即阼立為皇后休卒尊為皇太后別無鈕皇后但顏魯公石柱記烏程縣有吳景帝鈕皇后陵而吳興記陵墓亦無之止有吳中書令鈕淑墓在縣西十里御史中丞鈕滔墓云在縣東十里戚屬亦不載故未知各何所據】 梁太守柳惲重濬亦名柳塘又名法華塘自城入法華山寺路也黃浦一名黃櫱澗在烏程縣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黃櫱山吳興記云春申君黃歇於吳墟西南立菰城縣起青樓延十里後漢司隸校尉黃向於此築陂溉田宋鮑昭有黃浦亭黃浦橋送別詩括地志云亦名庚浦即康浦也左右有上康下康村晉殷康為太守百姓避其名改康為庚 【 又續圖經謂以黃櫱澗名顏真卿妙喜寺碑文已詳著不必取數義蓋舊地記並載合存】
掩浦在烏程縣東北一十六里一名項浦顧長生三吳土地志云昔項羽觀秦皇輿大言梁掩其口處因名 【 按舊志子城為項羽故城卞山有項王洗馬池項王廟吳興志所載亦合存之】
郜浦在長興縣東五里 【 縣圖經載浦漊二十四餘魚浦柳浦前周浦前荻浦後荻浦魚餘浦雞籠浦陳瀆浦石祁前浦石祁後浦彭城前浦彭城後浦新墉浦陰寒浦金浦石瀆浦道界浦台茆浦吳瀆浦廣浦張漊浦松公浦並沿太湖】
掩浦在烏程縣東北一十六里一名項浦顧長生三吳土地志云昔項羽觀秦皇輿大言梁掩其口處因名 【 按舊志子城為項羽故城卞山有項王洗馬池項王廟吳興志所載亦合存之】
郜浦在長興縣東五里 【 縣圖經載浦漊二十四餘魚浦柳浦前周浦前荻浦後荻浦魚餘浦雞籠浦陳瀆浦石祁前浦石祁後浦彭城前浦彭城後浦新墉浦陰寒浦金浦石瀆浦道界浦台茆浦吳瀆浦廣浦張漊浦松公浦並沿太湖】
郜浦在德清縣東北四十七里 【 右見統記】
太平寰宇記餘漁浦在長興縣東北四十二里周處風俗記云餘漁浦一名餘吾浦谿即陽羨之東鄉也吳越之閒漁吾同音舜漁於大小雷此鄉之人舜時化之昔捕魚之人來居此浦名之
川
佛川在長興縣南八十里吳均入東記云昔宋元嘉元年有石佛自川湧出因創精舍以佛川名之
湧川在安吉縣廣苕鄉去縣南九十里
水
北流水在德清縣前其水分派於餘不谿自清和石橋下北流至沙村與武康前谿水合又北至峴山漾與餘不谿水合共入定安門至江子匯為霅谿 右霅水及苕水以下四分為五谿 【 見唐人白蘋亭記舊編云天目山南來之水自臨安餘杭至郡南門二百六十餘里又地多湫泊故其勢緩而流清北來之水自安吉至郡西門百四十里又岸多山迫故其勢急而流濁故司漏者權其重輕獨取南來水但西谿有七十二灣水勢微殺不為郡城害每遇久雨激湍尚可畏也】 又有韭谿舊圖經統記諸書並載云在烏程縣東南一百六十步以岸多野韭故名今不詳所在 【 經以在縣東一百六十步言之當在城中統記又載韭谿橋言蒔韭谿因今作名今儀鳳甘棠之閒皆居宇矣】
石圻水在長興縣北四十里山墟名云圻水岸以其多石故名又有盧圻其土黑
苕水在安吉縣治西南七十五里至唐福堡九十五里峻淺不通船從唐福來四十五里山海經云句餘山東五百里曰浮玉山苕水出其陰北流至於具區郡縣志發源天目山經郡城入太湖山海經出浮玉山誤也
南嶼水一名白水在安吉縣南二百八十里一十四步東北窟行七十里峻淺不通船至下昇館入於苕水
董嶺水在安吉縣西南六十里嶺上有水源分東西流東流入江東寧國縣西流者入本縣唐周朴賦詩云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
匯
江子匯在湖州治南即四水會合處 【 江統記作崗又云舊傳夏夜蚊自道人馬自然泊舟後至今無之錢信平望憎蚊詩云安得神仙術試為施康濟使此平望村如吾江子匯】
前谿匯在府慈感寺西之谿灣也 【 詳見前谿下】
灣
盛灣在長興縣東一里相傳梁南臺御史尚書令盛聰所居駱灣在縣南六里相傳梁安成王田曹參軍駱祕道所居
釣魚灣在烏程縣十七都相傳為張志和釣魚處
蔣灣在德清縣東南三里大谿之灣
戴灣在縣東二里亦大谿之灣 【 以上見舊編】 竊詳餘不之上流即餘杭之水也由是而上至奉口其云都下不過九十里士大夫樂居之飲食之物養費而田土之處比他處亦高蓋所不憚也
漕灣在安吉縣順安鄉去縣東南二里
漾
苧谿漾在德清縣東二十五里闊數百頃山墟名云以貢苧得名南岸有藺相如廟北岸有青州刺史姚恢囚女城
湖趺漾在歸安縣西南二十五里統記云薊子訓卒葬湖趺山即其旁山也舊編云廣二百頃
峴山漾在縣南定安門一里德清餘不谿北流谿武康前谿水所會處也 【 俗呼(上敝下黽)卵湖以後見舊編】
洛舍漾在縣南八十里 【 產金蓮子】
馬林漾在縣南四十五里 【 多陶戶為磚瓦見舊編】
涇
梅涇一名東梅堰在烏程縣西南六十里以古(呆呆)亭為名
渚
顧渚在長興縣西北三十里山墟名云昔吳夫概顧其渚次原隰平衍可為都邑之地今崖谷之中多生茶茗以充歲貢 【 新唐志云顧渚有茶以供貢詳見貢茶院下郡縣志茶生石上謂之紫筍最為上品唐置貢茶院於中川配造齎進會昌中加至一萬八千四百斤】
仙人渚在武康縣西四十里俗傳沈義登仙之地上有石盤名曰石胡梯
錢渚在縣西一百三十步 【 餘英志云今廞淤統記舊編云在縣東非也】 以錢氏所居著
費渚在縣西一百四十步 【 餘英志云今廞淤統記舊編云在縣東非也】 以費氏所居為名
右谿渚川瀆餘英志云縣四圍皆山獨東北隅小缺自紹興以來民之匿戶避役者多假道流之名家於山中墾開巖谷盡其地力每遇霖潦則洗滌沙石下注谿港以致舊圖經所載渚瀆廞淤者八九名存實亡
小白瀨在長興縣東南三里一名白露湍 【 以上並見續圖經並統記】 無胥淹在長興縣嘉會鄉無胥村東西闊四里南北五里淹內有堆曰郭轉堆
湛星港在武康縣東南十里與風渚湖通中有水一泓常湧泡沫一名李港
烏山港在德清縣東南三里亦餘不谿之支流往新市烏墩水路
孔愉澤在德清縣西南二百步天寶橋西晉孔愉字敬康微時經餘不谿上見漁者籠一白龜買而放之龜於水中左顧數四後以功封餘不亭侯鑄印紐龜左顧更鑄亦然工以告愉愉乃悟遂取而佩之後人因以名焉鄱陽汀在武康縣北十五里宋鄱陽太守沈雍之開 【 餘英志云今廞淤舊編即以為九里渚下渚湖非也】
吳興志卷六
宋談鑰撰
宮觀
州治
祥應宮在黃龍洞顏真卿石柱記所載金井洞是也吳越王時丙子歲 【 續圖經作梁禎明二年】 遣將軍吳承裕與道士鄒守沖齎龍簡投於洞有龍見洞中因置宮於側久廢 【 舊圖經續圖經皆作今廢】 乾道初重建
佑聖宮在城西弁山南已廢今邑人即其阯惟建玄武祠紹興初道士沈無礙結庵此處恍惚見真武像命工圖寫刻石奉事既而庵前石洞有一龜一蛇相隨而出自是晝出夜藏人加歸嚮因建祠宇移德清元峰觀廢額揭之後請於朝賜今額
天申介福宮在歸安縣東林乾道中神霄道士蔡大象建高宗皇帝御書額賜
道觀在城二所皆因梁大同之舊梁武帝非惟好佛又崇老氏之教矣立國以名分為先而爵賞所以駕馭群臣也釋老之教棄人倫絕勢利一以清靜寂滅為本蓋山林遁世之士以獨善其身耳彼固不蘄乎人主之好尚也人主尚之則自無以為國宋觀宇第為崇奉香火之地無所增繁深得道家清靜之本意
天慶觀在子城一百五十步梁大同二年建舊名玄風觀唐神龍二年改為龍興天寶元年改開元國初改玄道大中祥符元年以天書降詔天下置天慶觀郡以此觀應改賜今額四年詔即觀內建聖祖殿凡官吏到任及歲時長吏率官屬朝謁著於令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修歸雁亭蘇東坡為道士宗說石在觀內
報恩光孝觀在子城西北一百二十步梁大同二年建本名習善唐開元二十六年改為龍清後以居女道士 【 見舊圖經統記】 熙寧中廢元豐元年知州事鞠宜卿命居道士崇寧三年改崇寧萬歲觀仍賜御書天保之殿四字續改賜景命萬年之殿六字政和二年改天寧萬壽觀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觀十二年以廣孝字同太祖徽號改今名
烏程縣
普照觀在烏程縣南四十五里菁山齊永明一年潘刺史捨宅為觀名靈壽宮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有葛仙翁祠 【 見圖經】
歸安縣
常清觀在施渚鎮梁大同四年施肩吾捨宅建號清虛宮尋廢晉天福四年施元德重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後又廢紹興中和義郡王楊存中請其額於墳庵乾道初復還元通觀在漁林慶元四年邑人卜元圭請移本州廢額建
長興縣
沖真觀在縣東二里晉武帝咸康元年作唐高宗麟德三年正月一日泰山月有重輪敕天下郡各置觀一所以重光為額遂立為重光宮治平二年改今名 【 見統記舊編】
武康縣
延真觀在縣西北隅崇福里齊永明二年置號崇福本朝治平四年改賜今額神仙沈羲故居也觀北極殿東有環翠堂西有翠屏軒東廡有靈廡真君道院 【 事見郡志神仙下】 觀西有東嶽行宮大中祥符元年建
昇元報德觀在縣東南禺山之麓紹興二十六年和王楊存中建本移施渚玄真觀廢額後高宗御書賜今名紹熙初又建普照觀於北
德清縣
東嶽行宮西南面大谿枕城山新市鎮亦有之見舊編紫極觀在縣西十里文墅山梁大同七年建東宮直沈文仲表云曾祖吳興太守道思少好玄默以祖父故宅捨為觀請以太玄名之壇三級唐中岳道士沈法謙捨錢五億造銅鐘及醮壇繞壇有古柏十九株棕櫚三株治平二年改今額
安吉縣
東嶽行宮在安吉縣龍清觀左 【 經始於元符庚辰落成於政和壬辰初營殿基得圓石渾如天成上有七星列若斗柄其次二星如先後而拱於上其四星兩兩相比人皆異之】 記文宣德郎彭修撰
集仙宮在縣西二十八里齊永明二年三月置梁大同三年十月廢今不存
昭明宮在縣南四十里梁天監十年置永寧元年九月廢今不存
紫陽觀在天目山梁武帝大同年閒置昭明太子勒碑記當時恩獎之盛旁有石室可容數百人 【 葛將仲詩云蕭公老寺主亦復知尋真大同築精舍招賢羽衣賓又云偉哉古石室空洞容千人凡十一韻】
嚴真觀在安吉縣西北世傳古白鶴宮基崇寧中復建為真君觀政和八年賜額內有聖祖殿又有橫碧軒盡見四面安吉長興諸山
龍清觀在安吉縣東過丘渡依四龍湖山政和中移本州天寧觀舊額建
壇壝
州治
社稷壇在清源門外祥符寺東
政和元年四月敕旨頒社稷壇壝式圖知州事章援按圖重建刻石立於齋廳淳熙三年知州事鞏湘重修 【 統記云社稷壇二所一在烏程縣西一里一在太□壇在烏程縣東北三十里今廢每遇春秋二社祠於縣西社壇即今處也又括地志云烏程縣東一里孫皓宅前有大社樹今(日兆)谷橋北有社廟巷】
烏程縣
社壇在縣治南一里 【 見續圖經】 今在縣西南二里高巷
歸安縣
社壇在縣東一里望舟橋下
邑厲壇倚郭縣不設附郡厲壇同祭
長興縣
社壇在縣西二里南瞰箬谿上
武康縣
社壇在縣西一里餘英谿上
德清縣
社壇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市亭山之陽
安吉縣
社壇在縣西南一里石磬巖東
吳興志卷七
宋談鑰撰
官制
文官自知州事以下
昭慶軍有節度使又有承宣使觀察使節度使始置於唐景雲中唐制掌總軍旅顓誅殺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於節立六纛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視事之日判三案其後有持節為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者正節度也諸王拜節度大使者皆留京師本朝節度使政和閒始正名率領遙不預政今惟奏狀及係朝省文字則列銜 【 屬官唐制有判官支使掌書記推官巡官銜等今惟置判官掌書記】
承宣使本唐節度留後政和七年始改為節度使
觀察使始置於唐至德中今監司之職其權甚重行部所過刺史始見皆戎服趨庭致禮本朝用為武臣遙帶本州有觀察使印郡文書壅併與州印並行用屬官亦同節度使今惟置支使 【 與書記不並置有出身帶書記無出身帶支使】
吳興郡有爵封宋食邑千戶封郡侯二千戶封郡公皇之近屬尊行封郡王若王子出閤亦封郡王
上湖州唐武德令三萬戶以上為上州永徽令損萬戶顯慶仍前開元十八年增為四萬雄望等同上州刺史一人從三品職同尹牧掌宣德化行縣錄囚恤鰥寡本朝藝祖開基革五代藩鎮之患召諸鎮率賜第留京師分遣朝臣出守列郡號知軍州事兼兵民之政焉州自唐末為節鎮遴選守臣高宗龍渡遂為輔郡非位通顯才望相副者不授服色未賜紫者借紫服綠者隔借
通判軍州事唐制上州有別駕一人為上佐本朝乾德初始置州通判以二郡藩府或置二員小郡或不置本州今二員內一員添差
簽書節度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號兩使職官書記以下皆選人授惟節度判官舊制以京官以上充故曰簽書日入郡之簽廳治事焉簽判本一員今添差一員書記支使不並置
州學教授唐初郡置經學博士德宗時曰文學元和中廢上州置助教一人本朝慶歷中始詔諸郡立學委轉運使及長吏於州縣官內奏選為教授若少文學可差即令本處學舉行義之人在學 【 見實錄】 至熙寧中始專窴教授官郡學初建以胡安定先生主之慶歷四年以試大理評事授州學教授有誥在學祕書丞致仕朱臨繼之主學於後率用他官兼領崇寧初行舍法州置教授自王昇始
錄事參軍掌正違失蒞符印司理參軍掌刑獄司戶參軍掌帳籍司法參軍掌麗法總曰曹官宋循習唐制上州各置一員特改司士曰司理而司功司倉司田司兵不置也錄事多兼右院開寶初詔諸州置司寇參軍以新進士及選人資序相當者注授又詔諸州三萬戶以上置錄事司戶司法各一員一萬戶以上司戶兼司法五千戶以上司戶兼知錄事 【 實錄唐志所載州官別駕以下有長史司馬司功司戶司倉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市令各一人錄事三人下參四人兵十七人開元大典制也大歷八年顏真卿為刺史撰御書題天下放生池額恩赦批答碑陰載州官姓名別駕司戶司法各四人長史司馬錄事司士各三人司田二人司功司兵司倉參軍各一人共三十人邑官稱是五邑令有一員者丞有四員者簿有二員者尉有六員者別駕長史司馬司戶司法之數若此之多蓋自太宗定制之後已有員外置後又有特置同正員之類肅代之際兵興多故銓法紊壞官員益濫若今添差及不釐務之類在唐時悉著階伍所以若此】
武官
兩浙西路副總管鈐轄本朝總管舊曰部署避英宗諱改其副總管以觀察使鈐轄亦本朝置諸路帥臣或帶都鈐轄或以都鈐轄兼知州餘官為副與副總管但以資歷差本州非屯駐重兵之地其駐劄官隨時特差或不釐務皆不常置
監湖州駐劄 分都監一員 州鈐轄一員 兵馬都監監押共三員大使臣以上為都小使臣為監押
文武官通差
監都酒務監戶部贍軍庫文武各一員
監都稅務文武官各一員本朝重監當率以京朝官為之蓋當全盛時財賦易辦且有優賞今遂為繁難猥冗之職惟銓法京官初任人必注授及到官後往往為緣故差出及經營攝易獨武官或選人急祿與考第者始安於職任 排岸司官二員
烏程縣
知縣事漢曰令長本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自吳以來見於史傳者皆曰烏程令則萬戶以上也漢令秩千石至六百石魏分九品唐六典諸州上縣令從六品上國初因之建隆三年始以出朝官知縣事近制從正郎以下為令從事郎以上為知縣事烏程為壯縣隆興中在四十大縣之數知縣事皆堂除政績顯著者召赴都堂審察以階云院六察云 【 吏額曹司十六名四名有請貼司二十名卿司十二名廳司十四名六名有請手力五十名】
丞漢有之百官表謂縣皆有丞尉秩四百石主二百石 【 前漢黃霸傳有丞許如淳曰許縣丞也後漢張玄定武中為陳倉縣丞是也】 唐制上縣丞一人從八品下大歷八年顏魯公放生池碑陰記內有烏程丞吉佶徐彥雲李抱虛凡三人而淳化中無之 【 舊圖中止有縣令主簿尉廨】 近制京官以上曰知縣丞
主簿自漢置本朝因之後漢繆彤為任縣主簿仇覽為考城主簿是也唐上縣主簿人正九品下唐大歷中有李翼國初有陸東
尉自漢有之唐上縣置二員從九品下開元中上縣萬戶以下上增一人分主六曹事大歷中顏魯公放生池碑
有顧察薛希鎬呂遙楊使四人昇望碑載尉亦三人今置一員管弓手一百二十五人
監烏青墩鎮稅兼煙火公事一員多差文臣京官
大錢管界巡檢一員多差武臣大使臣正副使
歸安縣
知縣事一員吏部尚左注京官以上人 【 吏額押書錄事二名司曹十七名貼司十一名免役常平案二名手力節級廳子七名長行四十三名】
丞一員京官曰知縣丞
主簿一員
尉一員 【 管弓手十將一百四十五名】
施渚鎮監官一員係文官 【 管專欄三名】
湖秀兩界巡檢一員係武官寨在射村 【 管士軍九十名】
長興縣
知縣事一員
丞一員
主簿一員
尉一員
監縣郭酒稅務一員
監四安鎮一員 【 左選】
四安管界巡檢一員
監合谿犒賞酒庫一員
監和平犒賞酒庫一員
本縣史額管典押二名印典二名長行九名共十四名
鄉書手十五名諸色役人管手力四十五名弓手九十名雜職六名縣鎮所由四名欄頭四名保正一百五名承帖人一百五名
武康縣
武康縣邑官知縣事一員自秦曰令唐上縣令從六品上國初始命朝官知縣事近制以京官以上注選人亦破格注授從政郎以下曰縣令
丞一員唐上縣丞一人從八品下大歷中有時尚素鄭若水湯延祚三員京官以上曰知縣丞
主簿一員唐上縣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大歷中有孫泌葉迅二員 【 餘英志云縣舊不置丞簿本朝崇寧二年始命邑無大小皆置丞以丞兼簿大觀四年例省政和六年復置丞兼簿既而罷丞簿復歸尉建炎初始命縣滿萬戶置丞餘並罷紹興五年始命置簿】
尉一員唐上縣置二員從九品下大歷中有陳演長孫瑀杜重英呂液四員監規務一員監酒庫一員
德清縣
知縣事一員
丞一員唐有丞陸造錢箕兩員
主簿一員
尉一員唐有尉孫演李光之桂林三員
監稅務一員
監新市鎮一員
下塘巡檢一員
安吉縣
知縣事一員以京官以上注選人亦破格受唐楊宥曹友諶二員並注
丞一員京官以上曰知縣丞唐時有攝丞楊齊先康造主簿一員唐時有盧勝 【 詳見武康縣下】
尉一員唐時有杜軫程希俊馬伯珍盧弼李湮包審
監稅務一員
監梅谿酒稅一員
幽嶺巡檢一員
吳興志卷八
宋談鑰撰
公廨
州治
州治在子城內正北唐武德七年李孝恭築羅城時所遷也弘道中武太沖嘗以廳前湫窄增其棟宇統記云孝恭以子城湫窄更築羅城遷刺史宅於子城內其道西孔子廟遷谿南以其地起椽廨統記又云唐沛郡武太沖為吳興太守以舊廨前湫窄乃增其棟宇既就有大白蛇長數丈橫於廳前有筮者曰此項王神也不宜損宜奠祀之太沖以為正以勝邪吾以子養百姓蛇何能為有頃蛇遂死也按唐刺史題名武太沖以弘道二年授
廳事梁乾化二年檢校少保錢傳璟建梁有題識左正佐國功臣制置都指揮使檢校少保前平婺州刺史錢傳璟奉吳越王命建見存舊傳子城為項王故城晉宋齊梁閒皆云其神居郡廳事孔靖晉末為吳興太守先是吳興頻喪太守皆言項羽神為卞山主居郡事二千石當避之靖居廳事終無害梁蕭琛天監初為吳興太守郡有項王廟土人名為憤王頗靈驗遂於郡廳事安床置幕為神坐公私請禱前後二千石晨昏於廳拜祠以軛下牛充祭而避居他室琛至著履登廳事聞空中有叱聲琛厲色曰生不能與漢高爭天下死據此廳事何也因遷之於廟又禁殺牛解祀以脯代肉
儀門準制列戟十二舊編云舊嘗揭湖州碑以下崇寧閒劉給事燾為吳倜作誌曰譙門舊揭軍額於上而以州名牓於下嘗訝吾鄉山水秀麗舉子不為第一雅或緣是太守王曾以為然取州額牓儀門是歲倜魁南省次舉賈安宅遂廷試魁天下後因重建儀門仍遷州名於額下
沙墀在廳事前方廣約三丈周以欄楯中實沙土立戒石亭於上
架閣樓在譙門內儀門外之東西偏元祐七年知州事張詢建凡三十閒上為八庫下為八司局房簽判朱振為記乾道初火今不存西北為添差通判廳事據舊圖云有敕書樓在州衙內西偏今亦不存
浙西道院在郡廳西即舊吏隱堂也知州事徐仲謀記曰詞訟清簡稱吏隱堂之號宣和中知州事葛勝仲易今名
晝錦堂在郡宅東顏魯公干祿字碑跋云大歷九年正月七日於湖州刺史宅東廳書院即其所也後改為燕堂乾道九年知州事趙師夔改今名
訟稀齋在西廳之西廊舊名靜勝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易今名無倦齋在郡廳側舊號山齋後易以秀知州事陳之茂易今名有記刻石
通判軍州事廳在子城內州治西偏治平三年張太寧重建記載作新廨門聯屬迴廊十有六閒又建麗澤愛山一亭清心三小軒淳熙二年萬侯致中重修題名記嘉祐六年章衡作追書前政二十八人而參政王鬷樞密王堯臣內翰胥偃在焉太寧摹勒前刻龕於壁 【 題名記曰通判置自國初至嘉祐三年章衡始立題名追錄自咸平四年何敏中而下其後相續至政和三年尹材卿凡五十四人後缺而不錄建炎二年張燾追書之纔得六人尚闕其到罷歲月至今又二十九人刻於左方 何敏中 張格 劉志寧 任巽 胥偃 歐陽彪 汪白 王鬷 章若訥 丁誦 丁文熙 崔育林 邊調 王堯臣 梁吉甫 李荊 賈昌言 趙咸一 向繹 韋覺 劉濤 嶭長儒 郎潔 鄭戡 程琰 吳伸 滕甫 周延雋 章衡 胥元衡 謝檢 張太寧 麻公綽 褚理 楊崧 常千能 胡湘 彭敏行 酆祐甫 富威 張世英 王公約 曹永逸 余中 劉琯 王璧 王益謙 郭茂倫 毛經 黃炎 林虛 何鎮 趙演 尹卿材 熊(仃去丁改由) 求移治 陳能千 徐明達 張維 施邁 鄭待問 馮熙績 張燾 章元崇 李孝恭 陸時雍 楊可久 曾興 吳德興 仲并 李杼 胡浩 鄭信臣 陳輝 張好問 俞畢 賈廷佐 尹躬 虞翔 安葵 張杼 米翔 徐植 賈安禮 袁祖忠 万俟數中 張端友 王濟 周世修 常珠 梁李祕 李宗大 史溥 朱僎 李友直 翟畯 王公萬 唐介壽 傅兆】 添差通判廳在譙門內西偏舊司法之廨也紹興七年始為今廳題名有記 【 添差通判始於紹興初趙名彥秀安僖王繼之至淳熙八年趙亮夫凡二十人有石刻今亦列於左方 趙名彥 秀安僖王繼之 董長年 向子昌 李杼 胡浩 趙善長 張瑜 白彥暘 張子華 王守道 韓髦 葉綝 趙不韋 趙師嚴 林仁 徐發冑 曾師回 張第 趙亮 趙充 曾槃 徐綱】
僉判東廳載舊編云在州大廳前今在衙門內天聖中章侁作廳壁記治平中狀元許將建亭城上知州事徐仲謀名之曰桂香
教授廳在州學之西東有澹軒政和七年馮晉立淳熙三年虞儔重建今廳壁有題名記 【 題名記曰州學始建時安定先生主之其後常用他官兼領故題名不立崇寧初廣舍法於天下州置教授自王昇至淳熙壬寅凡三十人到罷歲月俱刻之石今錄於後 王昇 何璠然 顧文 林景淵 蔣用行 馮晉 程滂 強公諶 劉若虛 汪處厚 洪興祖 元盥 吳元美 關注 姜紹 曹(上宗下山) 唐堯封 鄭漻 越敦臨 張洙 王盼 程叔達 張恪 惕起 沈揆 王明發 李知已 虞儔 何武仲 周世南 柴必勝 姚瀛 戴溪 劉宓子 唐堯卿 陳洪】
添差僉判西廳建在子城外之西舊稅官廨也淳熙中趙師皋始居之居趙善臨創廳事鄭鎮葺弊添造許關仲啟為之記
節度掌書記廳 【 無出身曰觀察支使】 在僉判廳西有集虛堂元豐三年陳師錫為之有記
錄事參軍廳舊經曰在州門內西偏今在子城外之西面南州院在焉
司理參軍廳在子城外之西面東司理院在焉
司法參軍廳寶元初李惟甫請於郡遷於子城西偏劉異為記今為添倅廳徙軍資庫北
司戶參軍廳在司理院南有二軒王三恕為記
兵馬鈐轄廳寓鴻禧寺
路分都監廳在添差僉判廳西舊兵馬司也兵馬司在路分廳南兵馬都監寓焉 【 小使臣為監押】 一小景德寺一南廟睦宗院在南景德寺西廊紹興中立
永寧倉唐刺史李師悅增蘋洲土建名曰永寧見師悅神道碑後更今名即省倉也嘉祐七年知州事鮑軻重修見舊圖經淳熙八年知州事胡南逢重建參議蕭德藻為記
軍資庫在昭慶門內舊架閣樓之東唐咸通十五年刺史張搏重建題梁見在中為受輸廳廳北有泉寶樓上以受幣帛下藏鏹焉嘉祐中知州事張田重修徐仲謀為記遂刻石於庫門
轉取行都本局熟藥貨賣 【 儲米曰倉貯錢曰庫茶鹽曰場酒稅曰務皆取諸民而資公家之用者也然取必有子古者有鰥寡孤獨之養有窮困疾病之餼所以為惠也今郡之惠民者有四焉曰義倉以給貧寠乞丏之有籍者曰安濟坊以養老疾病之無歸者曰養遺棄小兒所以收嬰孩妄棄之弗育者曰太平惠民局則轉取行都本局之藥以貨焉雖以錢得之而藥材分劑則可倚仗今故表而出之】
戶部贍軍酒庫在子城東南
常平庫在子城內
甲仗庫在儀門內之東北隅嘉祐中知州事張田建有唐紀功碑述元和中辛祕擊李錡功二石在焉 【 統記云有庫樓】 公使庫在甲仗庫北
都稅務在霅谿南淳化中潘金庭記云宋朝平一六合泉貨委積思所以息末崇本始命州縣城市悉置商稅務以為定式蓋欲隨其俗以便民也吳興初以市物之直一萬則稅五百蓋二十而取一歲入以二十萬實為錢二萬貫今征商五十而取一歲入則十倍而贏豈民物之富商賈之夥非曩時比乎
都酒務在駱駝橋東慶元閒知州事李景和重建屋百十八閒及築周圍牆
回易庫附稅務
抽解庫附都稅務
西倉在清源門內北岸臨谿 【 舊圖經載云貯義倉米】 合同茶場舊經云在州衙今在清源門南岸
醋庫在子城西南隅有舊廳三閒即古煙雨亭也
造船場嘉祐七年知州事鮑軻新創排岸司於蘋洲東岸今附銅官廟
鐵作院今附銅官廟
義倉令人戶納苗帶納義倉米儲在西倉以□乞丏人之有籍者 【 以收受老癃或病患無家可歸者其屋同門異戶男居左女處右頗為寬潔後廢其地佃為民居其巷尚名養濟院按唐會要會昌五年十一月動悲田養病坊緣僧尼還俗無人主持恐殘病無以取給兩京量給寺田振濟諸州府七項至於十項合於本貫選老壽一人管當以充粥科人開元十七年有養病坊碑邵閏之撰見金石錄今乞丏人所居猶呼悲田坊未詳其處】 紹興三年知州事王回復置在奉勝門內霸王廟旁為屋二十七楹號利濟院即慈感舊名也撥置田畝歲收租養贍差僧行各一名主管收支 【 紹興三年王檢正任內牒委教授根括孤病貧乏老病之人於城北霸王廟側建屋存養撥置田畝歲收租米二百九十石養贍差僧行各一名主掌收支簿書月給錢五百文米六斗見管老幼四十來名慶元中通判曾築積三歲圭租置田六十四畝有奇歲收租米三十三石足付院添助養贍田之步畝契書刻之於石】 散收養遺棄小兒錢米所舊在州學齊館廳西隆興二年知州事鄭作肅以遇歲歉貧民有生子不舉棄之道路者募乳嫗收養之月給米一石七歲而止續又命醫二人治其疾病條事目立石於學教授董其事 【 收養遺棄嬰兒事自湖州知通判廳訪聞本州貧民生男女或有不能養即於是夜人靜之候遺棄在寺院觀門廊及儀鳳駱駝兩橋內至曉凍餓死亡災傷年分光甚郡中曾有長者遇夜策杖親至諸處收養存活甚多近歲無人接之舉行遂至枉壞性命深可憐愍今措置下項事目立石於學庶幾永久可以施行一請州學教授專切提點應於事件一合於都副孔目官六名內指差兩名營幹及輪流躬親尋訪遇有上件遺棄嬰兒即時依後項收養仍置籍拘上如所差人出職雜役即仰於六名內別申明接續管幹一合於責廂巡知委常切常巡察知本地分內有遺棄嬰兒即時報所委人吏收取其廂巡每報到有遺棄嬰兒一名支給錢百文其錢亦仰所委人吏具狀申州支給并出榜曉諭諸色人如遇有遺棄嬰兒即時徑於州學教授所取覆教授收取赴州亦支上件賞錢一合預行勸諭有乳之家十人每名先支與錢一貫文作給兒錢後有收到遺棄男女付之乳養每名別給錢一貫文米五斗候養給一月更支米一石置歷請至七歲勿給仍令乳母每月抱所乳嬰兒赴州呈驗訖即行走請行米其乳母所養嬰兒候年至七歲勿給月米若乳母願收養為自己男女者聽一候收養遺棄嬰兒將及小人每添勸諭有乳母之家準備乳常令有乳母空閒等待乳養一所養遺棄嬰兒如有民戶願取為義子孫收養者許其具狀陳乞當議給付一合支錢於公使庫支米於本州收糴單糧出賸米內支給數內依條支義倉米一百續又契勘所養遺棄小兒醫藥一節元失講究自淳熙四年正月始中使府差委醫官二員遇病治療從公庫依掌上等例月各給酒三(缶瓦)三大節各給碧酒五(缶瓦)以補藥餌之費】 淳熙五年六月提舉常平事張體仁行部捐米五百石付學添助收養又取在官閒田六百餘畝使學歲收租以給焉 【 見給事今郡學以錢收支涉嫌轉屬司法廳掌管頗失創置之本意】
烏程縣
知縣事廳事唐時建乾寧三年令李蟾修本朝大中祥符閒令薛耀卿重修皆有記敕書樓在縣中閒亦唐時建生明軒制錦堂桃露亭松桂堂清閣亭相國池並在廨內 【 大歷中令李晤生相國紳於縣廨學弄之歲墜此池逾數刻若有物扶持而出既顯邑人因名曰相國池見李蟾修廨舍記】
丞廳在縣治東唐時本尉公倉廳 【 至今廳有唐尉陸求修功倉廳碑】 咸通以來為主簿廳後置丞始為丞廳
主簿廳在縣治南舊在丞廳後無定止紹興中寓普寧院 【 見續圖經】 今在浮玉亭
尉廳唐尉功倉廳即今丞廳也 【 按丞廳有唐文林郎尉陸求咸通中撰烏程縣再修功倉廳壁記云縣有三尉分轄六司是廳所在曰功曰倉唐主簿陸求書其後言功倉廳當時尉署之一也舊編云顏真卿放生池碑列諸縣尉姓名或五六人而烏程縣四人□昇望記烏程縣亦三人趙明誠言唐縣尉不應如是之多蓋不嘗見唐志及此記也續圖經云唐制上縣尉二人戶踰萬者三人按顏公放生池碑陰列烏程縣尉顧察薛希鎬呂遙楊使唐昇望碑大歷中府陳褒撰尉亦三人唐新志上縣尉二人又云武德元年改書佐曰縣尉尋改曰正士縣正四人七年正復曰尉開元上縣萬戶以上增尉一人凡縣有司功佐司食佐司戶佐司兵佐司法佐司上佐滅祁縣有司功上縣有司戶司法而已舊志正縣尉二人司戶司法佐各四人史各八人則所謂大曹者功倉之外有戶兵法士也左史則尉分轄者也新舊志往往述開元任仕之制湖州為縣五而開元管戶七萬餘烏程縣萬戶以上必矣宜其尉有三也大歷中顏公所載之多者蓋是時官制正冗濫有置同正員之類皆繫階云云按歐陽詹韓城縣西尉廳壁記云縣亦六曹尉二人一制有戶土倉其署曰東廳一判兵法士其署曰西廳貞元十五年閒作也】 後徙在定安門外舊有水亭 【 蘇東坡有賦得長字韻詩】 靖康初嘗徙入門內紹興初復舊 烏墩鎮稅務在本鎮每宇月合發一千七百七貫文經係本鎮團綱起發赴州庫 【 舊圖經云商稅務一在縣東南九十里】 上林坊 石渚坊 謝村坊 潯谿坊 舊館坊 五浦坊 裏山坊 丁遙坊 於塔坊 軋村坊 石橋坊 以上十一坊係民戶買撲每月半納坊名課錢 東遷坊係州郡自開賣 烏墩坊 妙嘉坊 前盧坊 虞渙坊 以上四坊係戶部差官監造
歸安縣
知縣廳事在子城東一里宣和四年縣令錢耕重建 敕書樓在大門上 手詔亭在敕書樓前 谿光亭對敕書樓前臨運河開禧二年邑宰鄭昭先重修 縣廨內有虛心堂今改曰敬臨東軒今改曰弦歌歲寒堂今改曰拙齋拙齋之偏曰雙桂堂 【 邑宰王寧有秋夜賞桂詩曰秋風吹天香先著桂枝裏更挹月露清芬馥喚睡起攬衣夜未央眾喧不入耳有來蕊珠仙黃袂翠蓋底豈無碧雲腴為君一啟齒醉臥金粟閒絕勝佩蘭芷】
丞廳在縣治南采蘋橋東 【 見縣圖經】 墜釵橋在內舊有武綃堂不知何人所建乾道中添倅齊慶冑作記嘉泰中頹(土已)濡須王(木永)以俸重建其廣高倍於舊又於堂相對刱蟾桂亭繞於荷池修竹其西曰來清軒廨宇煥然一新 【 舊圖經有縣令主簿廨無丞廨烏程亦然蓋國初各縣未置丞耳】
主簿廳舊編云在子城東是置時自有廨舍與縣相接縣今在丞廳西白蘋洲上淳熙乙未主簿喻(王□木)刱建
尉廳在迎春門外運河之南舊迎碧堂阯也 【 太守徐仲謀有詩】
內有水積樓後人改曰水雲鄉向池池中有舞臺殊為勝境靖康中以兵入迎春門內紹興十七年始復舊處今樓不存有亭仍曰水雲鄉舞臺惟故阯在焉
圖經載場務一商稅賣茶鹽場在施渚鎮惟稅場 渚稅務 【 舊編云額五千二百八十五貫】 省倉常平義倉附州倉 省庫常平庫在縣治 酒房七處 璉市坊 西吳坊 思谿坊 施渚坊 史吳坊 東林坊 長壽坊 【 據縣圖經皆係置撲坊本縣管催課名錢舊璉市西吳施渚三處係買撲東林思谿千金東吳並係戶部差官監造酒息錢徑經本部】
長興縣
邑治在縣城內西北隅 敕書樓在子城上
知縣廳事開寶六年建 【 有天聖三年縣令張合碑記在焉】 後經兵火紹興五年令張琮重建 無訟堂在小廳 安安堂在宅堂後 吏隱堂在廳之西 含輝閣在廳後 共賦亭逍遙亭在後圃 玉方亭振彩亭在後圃池上 涼樾亭在子城北
丞廳在縣城東南
主簿廳在丞廳東
尉廳在主簿廳東有顧曲堂積春亭直釣軒
監酒稅廳在尉廳西南
武康縣
知縣廳在舊武康縣餘英谿北隋仁壽六年徙谿南唐廣德元年袁晁作亂蕩為丘墟二年復移治谿北建炎中更兵火又成煨燼紹興二年縣令鍾燮始復營造 敕書樓在武康縣中門鍾燮建 手詔亭在武康縣治前 衙門鍾燮建淳熙二年知縣蔡霖更造 東堂在武康縣本盡心堂嘉祐三年縣令王震建紹興五年縣令毛滂作新之 【 毛東堂集所載詩詞甚多】 紹興初鍾燮重建二十三年曾愷復加增葺 公生明軒在武康縣廳事東鍾燮建 巖桂堂在武康縣東堂後 先春堂在武康縣廳西淳熙三年知縣丁大聲於其北作雙桂亭裛香閣下瞰花池 二柳亭在武康縣圃 寒秀亭在武康縣有古松毛滂有寒秀亭詩 釣魚臺在武康縣圃東北池上毛滂敘云疊石為漁磯在北池上畫舫齋在武康縣圃西池中毛滂為齋名畫舫慶元三年知縣丁大聲於此作亭名歲寒 清心堂在武康縣西園池上鍾燮定陽縣春亭在武康縣毛滂名有詩潛玉庵在武康縣毛滂造有詩淳熙十二年知縣程九萬於庵敘石之上植松種竹作亭於其上名松桂林 【 餘英志云據毛澤民集縣治有東園又有西園今堂宇所占地僅十分之三蓋縣舊無數教場紹興初知縣燮始析其東為閱武之所實毛滂今望遠樓之舊阯】
丞廳在武康縣治東淳熙二年丞趙彥縉重修主簿廳在武康縣丞廳東舊寓蕭寺淳熙十二年主簿趙師詁始買民地刱建
尉廳在武康縣丞廳西乾道三年尉周粹中毀淫祠以其材重建 【 毛澤民有尉圃觀梅詞】
監稅廨在武康縣簿廳之南淳熙十三年知縣程九萬築僧外舍建
稅務在武康縣千秋橋西稅亭慶元五年知縣丁大聲監稅李留文重建 省倉常平倉在武康縣治門外之西 省庫常平庫在武康縣治門內東廡 贍軍酒務在武康縣千秋橋西南酒庫舊係居民買撲乾道七年始歸之戶部 下渚坊在武康縣下渚名錢屬本縣拘催發納 砂村在武康縣砂村 上陌坊在武康縣上陌係戶部差官監造酒息錢徑納戶部 教場在武康縣治之東中有射亭 醫院在武康縣贍軍酒庫東知縣丁大聲奉漕檄置倣郡中居養院 漏澤園在武康縣西烏回山密嚴寺之東
德清縣
知縣廳事宣和初縣令趙嵎建鄭知幾為記 敕書樓在縣門 手詔亭在縣東前 松竹堂在大廳西舊名宜堂醉花堂芍藥甚盛 浮疏堂梅花最多 縱雲臺在松竹堂後縣令沈造同沈長卿陳祖安常觴詠於上取韓退之釋嶠孤雲縱易今名劉一止為記刻石臺上 山堂在縱雲臺西舊名秀遠 四照亭盡見西面山 香風亭臨荷花池 香雪亭酴(酉縻)甚盛
丞廳在縣治東
主簿廳在丞廳西
尉廳在縣廳東
監稅廳在縣西
下塘巡檢在縣南十八里在紹興二十七年置管土軍六十人隸臨安府并本州
省倉在天寶橋南 省庫常平庫在縣治內 酒庫在縣西南 教場在尉司前 【 歷陽張祁有記題其上云浩蕩秋光裏扁舟過德清樓臺占山影鵝鴨亂灘聲小飲經年別清歌一邑驚娟娟照人月還憶謝宣城】
安吉縣
知縣廳事紹興十六年呂靖重建 敕書樓在安吉縣中門 手詔亭在安吉縣前 燕堂在廳事後 覓雲亭四畔種花 清淑亭前種海棠 靜涼亭前瞰大池三角亭舊在縣治邑人俞退翁有春無四面花夜欠一檐雨之句
丞廳在安吉縣門南
主簿廳在安吉縣門西舊經云在縣門南
尉廳在簿廳西舊經云在縣門外
稅官廳在酒務西
省倉常平倉並在縣治東 省庫常平庫在縣治內 酒稅務在城隍廟北 醋庫在城隍廟南 教場在尉司後
吳興志卷九
宋談鑰撰
郵驛
州治
周有路室候館漢有驛置國章通道皆有驛舍郡縣主之凡使命往來及官吏以公事行者率給驛券又古者委積之意吳興自昔號僻冷郡 【 白樂天詩曰雲谿殊冷僻】 賓客非特有事於其地者不至焉 【 見東坡墨妙亭記名】 故舊圖經統記諸書所載郡境館驛已俱不存艤泊亭宇廢改略盡每監司巡按或重客經從迎勞燕餞東於迎春亭南於濯纓亭西則寓於祥符寺至授館惟白蘋疊翠三匯雙谿四亭廢驛三 迎恩驛舊圖經云在子城西南今廢驛程給券尚以其名其地今為贍軍酒庫 西驛舊圖經云在子城西北今廢 集軒驛統記云在集芳亭亭在白蘋洲為五亭之一今廢統記又有平里驛今不在本州界
烏程縣
舊圖經載驛四所昇山館在縣東二十四里東遷館在縣東四十里震澤館在縣東九十一里平望驛在縣東一百三十里□云今廢則其廢久矣又平望今不在縣界今管郵遞如後 九里鋪 橫山鋪 石頭鋪 裏山鋪 下黃鋪 【 南唐路也】 昇山鋪 東遷鋪 橫館鋪 潯谿鋪 【 東門路也】
歸安縣
長興縣
箬谿亭在尉南廳後改名按節 南浦亭在沖真觀東 【 以上在縣治皆迎餞過客之所】 畫谿亭在罨畫谿 【 今廢】 五勸亭在回谿橋西南皇祐中縣令許尊建 【 今廢】 木瓜堂在金砂泉上 枕流亭 自躬亭 忘歸亭 金砂亭 【 以上見統記云亭堂並廢】 披雲亭 仰高亭 鏡會亭 【 以上三亭見舊編云仰高亭在顧渚山頂披雲亭在官山上鏡會亭在啄木嶺唐刺史于(由頁)建取白居易寄賈常州崔湖州詩題其上】 廣德鋪 周瀆鋪 白羊鋪 鈕店鋪 四安鋪
武康縣
遠光亭在縣東北一里後谿之上賓至館焉宣和三年知縣朱容建邑人劉士英記有石刻慶元六年知縣丁大聲改築前軒俯流後寢臨郊頗為整潔 【 舊編云亭名取詩言遠而有光華之義】 秀敘亭在縣學之東舊名仁智毛滂改今名 【 餘英志載崇寧初陳公瓘來游留題及紹興初張公祁留題絕句】 餘英館在縣西南餘英谿上 【 毛滂詩云故國園林改遺亭壁戶新垂虹一橋月來繡兩隄春】 即沈約宗族所居之地館南有雙鴛沼 【 舊編云舊尼寺基地張子野樂府之雙鴛沼池水溶溶南北小橈通即此處】 今廢基尚存 和豐亭在舊教場門前今廢 【 餘英志云地當閻閭跨街結棟□邑民交易之地】 右亭館四而廢者二餘英志云縣設遠光亭以待西北之客西秀敘亭則以待東南來者南谿漲塞舟楫不利故亭亦隨廢云 鋪二 縣下鋪 砂村鋪
德清縣
成顧亭在天寶橋南前對吳羌山即孔愉放之所也今餘不谿亦號谿 西亭在德清縣西前臨通衢後枕北流唐有詩云送客莫辭秋晚谿好處西關 郵鋪四 香亭鋪 導望鋪 楊灣鋪 宮巷鋪
安吉縣
昇慈館在縣南舊名下昇館 安吉馬驛在南門外 獨松馬驛在獨松嶺下 迎恩門官亭在縣北 蒙泉在西山其上有亭水味甘冷俞退翁有井貴德不改蒙以養為功之句 得助亭在丞廳之右詹事沈樞有沽酒頻留客圍棋不計功之句 郵鋪五 尹家鋪 郎家鋪 鈕家鋪 獨松鋪 西門鋪
吳興志卷十
宋談鑰撰
管鎮
州治
統記云管鎮二十四八所巳廢名不復存見存而可紀者施渚大錢東林烏墩東遷巿山巡莫安吉長興德清武康新巿四安梅谿水口合谿凡十有六統記作於景德初元年 【 序云太歲甲辰當景德元年】 是當時所管之數巳損其三之一矣本朝熙豐閒王存修九域志所載止存其六烏程有烏墩歸安有施渚安吉有梅谿長興有四安水口德清有新巿餘悉罷廢後復廢水口置和平今為鎮六烏墩 施渚 梅谿 四安 新市 和平 【 屬長興】 竊攷鎮戍置將起於後魏唐高祖常為金門鎮將是也後齊以來列為四品制刺每五百人為上鎮三百人為中不及三百人為下置將副掌捍禦又置倉曹兵曹掌倉庫戎器之類自藩鎮勢彊鎮參軍將之權漸重憲宗時李錡反至令管下五郡鎮將殺五郡太守辛祕等先能殺鎮將然後能發兵而蘇州刺史反為鎮將所執即此可見自是之後以至五代為弊益甚兵權分裂聚斂無藝故兵主於鎮將而財賦器甲則主於參軍鎮將又率用親隨煩苛刻剝無所不至民不聊生縣官雖掌民事朿手委聽而巳人至以長官為戲置鎮繁多而每縣又有鎮者以此 【 如安吉縣有安吉鎮德清縣有德清鎮他郡亦然如吳江縣有吳江鎮之類】 本朝平定諸國收藩鎮權縣之有兵者知縣帶都監或監押 【 升朝官帶都監今京以下帶監押】 財賦則參丞貳諸鎮省罷略盡所以存者特曰監鎮主煙火兼征商至於離縣稍遠者則有巡檢寨為萬世良法
烏程縣
唐至吳越縣之鎮戍多矣本朝景德中止管鎮二曰烏墩曰大錢戍一曰平望 【 見舊圖經】 後平望撥入平江界熙寧中止存烏墩一鎮 【 見九域志】 今鎮寨各一 烏墩鎮在縣東南九十里大錢巡檢寨在縣北十八里
歸安縣
長興縣
圖經載鎮四所四安在縣西南九十里和平在縣南五十四里水口在縣北三十里合谿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統記所載四安水口合谿之外又有長興鎮而九域志止有四安水口舊編止有四安和平各二鎮而巳竊攷長興之廢久矣圖經又云合谿今廢熙豐以後水口又廢近者和平又廢止存四安一鎮今鎮寨一四安鎮在縣西南九十里四安管界巡檢寨在縣南三十三里 【 舊日呂山巡檢寨在呂山】
武康縣
德清縣
安吉縣
據舊圖經云有鎮二安吉鎮在縣北梅谿鎮在縣東北續據九域志云有梅谿一鎮則安吉鎮之廢久矣今有鎮寨各一 梅谿在縣東北三十里 幽嶺巡檢寨在縣南六十里
吳興志卷十一
宋談鑰撰
學校
州治
府學在府治西一里唐初有孔子廟在霅谿南學附焉統記云郡初有孔子廟武德中李孝恭遷於霅谿南唐志高祖初制郡學縣各置生員貞觀四年詔州縣學皆作孔子廟又舊圖經孔子廟在子城南一百一十步州學亦曰在州城南一百一十步乃知祥符以前學附於廟
學置經學博士助教生員六十員 【 唐志武德初郡置縣學博士助教學生又日上郡學置生六十員湖為上郡】 天寶中州助教博士及學徒會食師資詔廢惟留州補助教一人學生二人備春秋二社歲賦鄉飲酒而已 【 見舊圖經】 大歷五年刺史蕭定加助教二人學生二十員後又廢 【 見舊圖經】 本朝寶元二年知州事滕宗諒表請於朝建學今廢處明年四月敕書至錫名州學仍錫田五夫六月學成重門廣殿講堂書閣齋舍庖湢皆具為屋百二十楹張方平為記蔡襄大書勒石石曼卿又書敕建州學額揭於儀門延安定胡瑗主學四方之士雲集受業學初為十八環建有亭曰觀德時朝旨令賜第進士習射上親閱於殿廷賞賜有差故郡置圃取孔子矍相之義
祠堂始立曰三先生祠安定胡瑗太守滕宗諒祕丞朱臨也後教授趙臨以樞密胡宿墓誌言治湖郡時立祠於學教授沈揆以知州事鮑軻增置學田圖形附焉曰五先生祠後又以知州事顏真卿蘇軾王十朋豫其閒凡八人紹熙元年始以安定自為祠塑像於倫堂左偏其右為七賢祠 【 見紀事學中有官書淳化二年二月敕賜九經共六十一卷他書莫知淳化年月歲久散失不全知州事張澈置書四百二十四卷又補寫不全書合新舊書凡二百六十五部一千四百四十八卷司書掌之有籍以嚴出納】
齋館在學之左郡守釋奠齋宿之所
贍學田記寶元閒建學朝旨賜田五百畝後以其田瀕湖多潦歲入無幾養士不給嘉祐七年知州事鮑軻聞秀州松楊涇有民訟田連年不決者官將兩奪之乃貽書懇轉運使貸錢六十萬得之計七頃一十九畝有奇是歲秋成得租米三百二石田當沃壤無旱潦患其後又箱益僦屋緡錢歲入倍增歲久屋多摧毀田亦多湮沒舊有經界寬賸田僅二頃隸歲崇德者紹興中黠胥詭獻為營田乾道即廟旁用學廩售薛氏余氏地為之後七年罷舍法日就頹毀自是而後詔下興賢莫有定所乾道三年知州事王十朋率卿大夫出財重建為屋百十六楹狀元張孝祥書額郡人大諫劉度為記司業芮燁書 【 宣和五年後進士舉與計偕者八百人時終場舉人八百有三石刻在廣化寺齋堂紹興三十六年朝旨均諸郡皆額增二人後并流寓又增一人自是解發十一名而終場進士四五倍於宣和閒矣】 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又闢銅官廟後堂地添屋二十五閒別為一門以鄉邦士子日盛舊屋窄狹每遇科舉旋搭席屋且布有風雨霑溼之患又入院擁併有蹂踐之慮故也
烏程縣
唐初郡縣皆有學本郡舊有孔子廟郡學在焉縣學未聞也本朝崇寧中行三舍法縣學在州學之東後附州學東偏池上又遷在齋館東廊又遷在禮象閣東序□後復遷於池之東
歸安縣
崇寧中附學見續圖經後附州學東偏池上後又移州學置齋館西廊後在禮象閣下西序今復移池之東
長興縣
五年邑室聞人觀國觀時遵其父武經君頤遺命遣作大成殿先聖睟容及先師十哲像揭徽宗御書殿額郡之人蕭德藻作記具載顛末命教堂在大成殿後博文約禮志道依仁四齋分列兩廡書籍庫在殿之東榮祭器庫在殿之西榮齋館在堂之東偏學長位在堂之西偏眾職事位在門左右視郡庠具體而微視諸邑為勝有毛劉二先生祠堂在命教堂東偏毛即毛滂劉即邑人死節劉公士英也
德清縣
舊學在德清縣南一百二十步至聖文宣王殿在縣學本朝舊有故相陳堯佐所撰碑康定元年命天下州學縣建學遂因廟為之建炎中經兵火紹興中縣令楊錟重修有大成殿講堂後有職事位兩廊分四齋故參政沈與求撰記刻石淳熙中縣令沈杞復加葺治額吳興郡公李彥穎書
安吉縣
故基不存紹興初縣令馮康始建今學後呂靖刱大成殿模刻徽宗皇帝御書榜在講堂分四齋置贍學田二百畝學牌靖所書徐良能重修見續圖經
吳興志卷十二
宋談鑰撰
軍營
州治
郡有軍額以防衛不然也唐自中葉尾大不掉權歸藩鎮支郡之守兵賦亦得而專之至於五代偏方割據民被其毒慘矣太祖皇帝悉收天下之兵權歸於朝廷選天下驍銳萃於京師以弱州郡之勢太宗皇帝混一寰海遵守宏謨州之軍營見於李宗諤圖經者三所而已所曰屯駐曰崇節曰水軍其後漸加增置今為營八
威果營在子城西南 【 第六十三指揮元額四百人今管數足】 雄節在子城西北 【 第十一指揮元額四千八百四十人今管數足】 全捷營在子城西 【 第十九指揮元額四百人今管三百六十四人】 龍騎在牢城營 【 元無額以雜記加役人揀充見管九十二人】 右禁軍四 崇節營在子城北 【 第十七指揮元額二百人今管三百二十九人第十八指揮元額三百人今管二百三十九人】 壯城營在子城西南 【 元額三百人今管三百三人】 水軍營在子城北 【 開江第四指揮元額二百人今管一百六人】 牢城營在子城北 【 元無額係雜記加役人見管一百九十四 指揮元額二百人】 右廂軍四廢營三屯駐營 【 按舊圖經云在子城西廬州寧海指揮元有額今無管其地已改充全捷營】 開江營 【 舊圖經有之舊經云名水軍營】 馬軍營 【 舊編云在駱駝橋北今廢地為民居其基尚存】
教場在郡治西北廳宇?熙八年知州事胡南逢重建榜曰正己亭
唐有射堂在白蘋洲西貞元十六年刺史李詞建堂五閒西北東西廊及廚亭共七十閒棟宇敞豁檐廊窈窕春秋二教及習射悉於此今廢顏真卿有射堂記碑在墨妙亭
古蹟
唐開元中李適之為湖州別駕南峴山有石觴可貯五斗酒適之每攜其所親友登山酣飲望帝鄉時以一醉士民呼為李相石樽顏真卿及門生弟姪多攜酒艤楫以遊作李相石樽宴集聯句敘云因積溜潀石嵌為樽形公注酒其中結宇環飲之處
吳孫皓父陵在烏程縣之西陵山號為明陵相連卞山墨妙亭本朝熙寧閒孫覺曾建此亭東坡蘇軾為記有云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自廣德移吳興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於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取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吳興自東晉以來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其民足於魚稻蒲蓮之利寡求而不爭賓客非特有事於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風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自莘老之至而歲適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饑將相率云去莘老大振廩勸分躬自拊循勞來出於至誠富有餘者皆出穀以佐官所活至不可勝記當是時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為莘老當日夜治文書赴期會不能復從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賓客賦詩飲酒為樂又以其餘暇網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百篇為吳興新集其刻畫尚存而僵仆斷缺於荒陂野草之閒者又皆集於此亭是歲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同覽歎息而莘老求文為記
故安州在武康縣唐志云李子通立安州後廢
故東遷州在烏程縣東四十一里輿地志云晉太康元年分烏程縣東鄉置隋平陳併入烏程
精舍禪院在歸安縣施渚清州刺史管敘捨宅為寺白樂天寄題詩云慣遊山水住南州行盡天台及虎丘惟有上強精舍寺最堪遊處未曾遊夷堅志云壁閒有詩云昔作梁朝相今為普靜神千年英魄在代代護僧人堯氏廟在堯巿皮日休茶□詩云今有堯氏廟
吳夫概王廟在吳興
大帝廟在羅城內吳赤烏五年所建有碑
孟郊祠在武康縣西一里即唐孟郊舊居
上下箬在州西谿上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土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於雲陽俗稱下箬酒韋昭吳錄云箬下酒有名又吳興記云上箬下箬並出美酒白樂天詩云勞將下箬忘憂物寄與江城愛酒翁又劉夢得詩云鸚鵡杯中箬下春
陳高祖臺在州西北三十里陳高祖微時垂釣之所其上有池名曰高祖磨劍池
陳高祖聖井在州東廣惠院高祖初生井泉湧出家人汲以浴之後名聖井
晏子城在長興西南一百二十里晏子鄉吳地志云齊晏子娶吳王女築此城
故長城縣廢城地理志云在長興縣東南之十八里晉太康中分烏程置長城縣於富陂村
貢茶院在西四十五里唐貞元十七年刺史李詞置以吉祥院東廊為院
吳夫概王城即長興廊 【 下缺】
佚題
原缺
墓 【 在烏程縣西北一十三里】 都廷侯吳建墓 【 在烏程縣東北一十七里】 齊宣城太守丘靈鞠墓 【 在烏程縣見顏真卿石柱記】 吏部尚書殷融墓 【 舊經云在烏程縣西南六十九里】 梁黃門侍郎丘遲墓 【 在烏程縣南十六里石柱記云中書侍郎】 歷陽太守吳鑠墓 【 在烏程縣西北五十九里】 陳五兵尚書康宗墓 【 在烏程縣西北十四里】 黃門侍郎康旦墓 【 在烏程縣北十八里】 原鄉侯章道勇墓 【 在烏程縣南一百里】 中書舍人管斌墓 【 在烏程縣西南五十九里】 隋吳興太守沈法興墓 【 在烏程縣東南八十六里】 陳郡太守王法表墓 【 在烏程縣西南二十七里】 唐丞相李紳墓 【 在烏程縣甫裏山乾寧三年立墓碑】 本朝吏部郎中張先墓 【 在烏程縣卞山多寶寺西】 宗正卿姚舜仁墓 【 在烏程縣澄靜鄉趙村】 給事劉一止墓 【 在烏程縣澄靜鄉】 秀安僖王墓 【 在烏程縣菁山】 嗣秀王墓 【 在烏程縣菁山】 邢越王墓 【 在烏程縣華嚴山】 尚書左僕射沈該墓 【 在烏程縣後董】 右丞相葛邲墓 【 在烏程縣柵嶺】 尚書左丞相葉夢得墓 【 在烏程縣卞山】 尚書右僕射朱勝非墓 【 在烏程縣澄靜鄉王村】
歸安縣
舊圖經所載墳墓十有五悉與烏程並載又吳文帝明陵在縣西北十一里吳超吳奮墓在縣北四里鈕淑墓在縣西十三里潘尼墓在縣北十里縣界西至烏程縣止一里其北至亦不三里帝顓頊冢在烏程之橫山以上六墓不在縣界明矣舊編止載四所程普墓在縣東南十九里姚志墓在縣南十□里丘珍孫墓在縣南十八里是矣乃又載縣北十里之潘尼墓則又自失今姑以舊經所載在縣之東南者凡九所列於後雖未審其確然以地勢攷之則近之矣 吳九江太守姚渠墓 【 在歸安縣南六十里】 大將軍朱治墓 【 在歸安縣南十二里統記作縣北又見石柱記】 左大司馬當陽侯施績墓 【 在歸安縣南十六里統記云六十里】 蕩寇將軍程普墓 【 在歸安縣東南一十九里】 宋南郡太守丘道護墓 【 在歸安縣南十八里】 御史中丞鈕滔墓 【 在歸安縣東南一十九里】 梁青史董知達墓 【 在歸安縣南六十里】 泰州刺史姚志墓 【 在歸安縣南十四里舊編云吳無泰州統記云在州南郭外十四里】 宣城太守丘珍孫墓 【 在歸安縣南十八里舊編云吳元宣城蓋舊經所書年多舛錯未必二人為吳人也】
長興縣
陳瑞陵 【 在長興縣治西北五里陳景帝陵高祖之父也按陳高祖記追尊皇考日景皇帝尊景帝陵曰瑞陵】 嘉陵 【 在長興縣北五里陳高皇后錢氏陵高祖之前夫人也按陳高祖記尊前夫人錢氏為昭皇后陵日嘉陵統紀以為高祖追尊皇妣錢氏為昭皇后舊編承偽以為高祖母錢氏非也】 明陵 【 在長興縣西北五里文帝父始興昭烈王陵高祖兄也】 壽陵 【 在長興縣下箬寺西齊太常卿陳道巨之墓高祖之祖也陵西南有小漬曰石人漊以石人仆其下也釋皎然下箬寺詩曰碑殘飛南嶺井醫渚龍宅壞寺鄰壽陵古壇留砌石】 漢祠部郎錢敞墓 【 在長興縣雉山西南彭祖四十五代孫墓柱題名漢祠部郎錢府君之神道】 旂門博士沈洙墓 【 在武康縣北二十五里】 司徒左長史沈子春墓 【 在武康縣北二十里西陽山】 陳尚書左丞沈不害墓 【 在武康縣北三十里】 廬陵王長史沈覿墓 【 在武康縣北十五里統記云在吳頭山餘英志舊編地闕】 吏部尚書姚察墓 【 在武康縣南三里】 積射將軍沈紹墓 【 在武康縣鳳凰山】 輔國大將軍戴洫墓 【 在武康縣北六里】 蜀王司馬姚最墓 【 在武康縣石城山】 後周開府儀同三司姚僧垣墓 【 在武康縣南三里】 唐祕書少監姚思聰墓 【 在武康縣南三里右墳墓自漢至唐凡三十所統記舊編餘英志各載二十九所統記無沈不害舊編餘英志不載沈景故耳統記姚恢皓信墓云碑碣見存而餘英志云皆丘壟不存見統表識者統記作於景德歷二百餘年存者亦復湮沒可勝歎哉】 本朝朝議大夫劉士英衣冠墓 【 公死節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馬鞍山】 直祕閣鄂岳安撫使成無玷墓 【 在武康縣北十五里煙塢村】 和王楊存中墓 【 在武康縣東三十里禺山上】 參政知事文安郡侯施鉅墓 【 在武康縣北二十五里荊子山石四所餘英志所載】
德清縣
後漢述善侯沈戎墓 【 在德清縣東二十三里金鵝山戎初過江居吳興烏程縣餘不鄉永仁里則此地也】 尚書令沈禮墓 【 在德清縣】 荊州刺史沈彥墓 【 在德清縣】 河門相沈景墓 【 以上並在德清縣金鵝山後漢書各有列傳】 梁吏部尚書特進沈約墓 【 在德清縣東五十八里】 陳侍中特進金紫光祿大夫沈恪墓 【 在德清縣北十五里】 齊徵士沈麟士墓 【 在德清縣南吳羌山下】 大中大夫朱安期墓 【 在德清縣東南新巿鎮】 晉鎮國大將軍朱泗墓 【 在德清縣東南新市鎮】 驃騎將軍餘不亭侯孔愉墓 【 在德清縣西南城山下】
安吉縣
後漢驃騎將軍萬豪墓 【 在安吉縣南五十五里】 吳揚州別駕偏將軍朱紀墓 【 在安吉縣西八里】 晉黃門侍郎萬先墓 【 在安吉縣北十里】 晉高僧曇法師兩生墓 【 在安吉縣東北二十里曇師姓康前弘覺法師與姚萇講法華後生為曇諦居縣崑山寺兩生葬於此地】
吳興志卷十三
宋談鑰撰
宮室
銷暑樓在譙門東唐貞元十五年李詞建有詩四韻給事中韋某等詩六首開成中刺史楊漢公重修畢工在中秋日有詩四首大中閒刺史蘇時有銷暑樓八韻杜牧顧況亦有詩
會景樓在清風之下銷暑之上舊未有名治平中知州事徐仲謀以為高下得所景物群會取今名有記
清風樓在會景樓東貞元十三年刺史王浦重建宏壯於舊見統記上有張文規詩云清風樓下草初出明月峽中茶始生謂此也徐仲謀詩曰郡城重疊聳危樓最愛清風景物優說者謂此樓與銷暑會景棟宇相接如修廊盛暑無畏日而清風常有因得名
卞蒼樓在子城北本名天王樓有毘沙門天王在焉曰卞蒼者取徐陵碑高卞蒼蒼為義
右四樓並建郡圃徐仲謀會景樓記曰吳興郡環子城有十樓除消暑清風會景卞蒼見存外餘並不存清風銷暑二樓谿山環列俯視萬井為一郡登覽勝地自唐楊漢公再葺至後元祐呂溫卿復增闢今又百三十有餘年歲月悠久清風雖敧側尚可支惟銷暑風雨摧剝榱棟已腐嘉定癸未郡守宋濟即故阯累土為臺撤而新之規模宏敞與清風會景併加葺治稍復舊貫
明月樓在子城西南隅知州事徐仲謀會景樓記云由臺門而西至明月樓建已久矣自譙門火止存舊阯舊編載唐人范傳正正月十五夜翫月詩有風淒城上樓月滿庾公樓夕照下西樓之句指言此樓蓋楊漢公八月十五日夜銷暑樓翫月有人在虛空月在谿谿上玉樓樓上月沈城上十樓未有確據也又云舊傳郡治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暑蜿蜒於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隅為虎踞之形合陰陽家之說
賞春樓 望闕樓 翫景樓 映谿樓 照霞樓並開成中造在子城上及四隅今無可攷或云今清風明月等樓或易舊名未可知也外又有三樓亦廢
韻海樓唐大歷七年刺史顏真卿建真卿在郡著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因以為名今廢 【 見舊經編】
鎮湖樓徐仲謀詩云湖上風濤或泛浮城南因立鎮湖樓今不存 【 見舊編】
魚脯樓舊編云在儀鳳橋南堍東首歲貢魚脯就此樓修製樓屋至今雄壯析為民居今有魚樓界尚存舊名鎮雲樓舊扁曰銷暑銷暑與清風會景為三樓鼎峙於子城之東南隅舊編郡治譙門翼前卞蒼擁後而三樓蜿蜒於左有青龍象為郡偉觀寶慶丁亥秋颶風樓俱壤淳祐壬子知州事高衡孫營舊阯建二樓銷暑改曰鎮霅清風為複閣仍舊名而更為東西鄉曩之會景樓則為修廊使相聯屬二樓雖因唐舊而規模宏麗則遠過之鎮霅取義關係於形勢尤重而有體郡人陳振孫為之記
六客堂在湖州府郡圃中熙寧中知州事李常作六客詞元祐中知州事張詢復為六客之集作六客詞序曰昔李公擇為此郡張子野劉孝叔在焉而楊元素蘇子瞻陳令舉過之會於碧瀾堂子野作六客詞傳於四方今僕守是郡子瞻與曹子方劉景文蘇伯固張秉道來過與僕為六而向之六客獨子瞻在復繼前作子野為前六客詞子瞻為後六客詞與賡和篇並刻墨妙亭後人歆豔遂以名堂
逍遙堂在六客堂右知州事唐詢重建徐仲謀詩曰安寢有時延皓月閉門無處不清風棟宇甲於郡圃
熙堂在逍遙堂北嘉定三年知州事魏大中修易名思政四年知州楊長孺改浙西道院
四賢堂在鎮霅樓之下知州高衡孫因建樓即樓北虛地為小圃立四賢祠於堂所以景仰先哲垂訓後來也四賢乃內史王公太傅謝公忠烈顏公文忠蘇公皆郡之賢守云
碧瀾堂在子城南一百步霅谿之西岸唐大中四年刺史杜牧建中和五年刺史孫儲記云牧去後郡人望所建碧瀾堂若視甘棠本朝漕使陳堯佐張逸俱有詩及他篇詠刻石墨妙亭慶歷八年知州事唐詢修紹興十年知州事蕭振重修乾道初居民遺火延燎知州事王時升重建人謂不如舊制宏壯歲久復不葺嘉定三年知州事魏大中重修且即堂後增刱水閣榜為水晶勝境
水堂在汀風閣北舊編云舊名南堂 【 梁太守柳惲與主簿吳均常賦詩故均有夜發南塘詩唐大歷中刺史裴清重修改今名刺史顏真卿有水堂送文士詩刺史張文規有水堂晚眺詩堂北有迎恩驛建炎中郡增置此較務遂併汀風閣與驛為之也】 今亦為贍軍等酒庫苕谿館舊圖經曰嘉祐二年知州事楊紘建今為轉運提刑司 按苕谿在儀鳳橋故舊編云在湖州府子城西南亦不詳所
霅谿館統記云在府南二百步本名白蘋館舊編云在白蘋洲西南梁太守蕭琛置唐開元二十四年刺史韋明(昜□)改為開政館大歷元年刺史顏真卿改今名以其臨霅谿也刺史杜牧之有得替後移居霅谿館詩四韻自洲為倉縣廢其阯即今雙谿亭統記以為錢氏改為碧瀾堂誤也城外又有謝堂館在謝塘見謝塘下
昇仙館在府城東一十八里正元十年刺史于(由頁)置
東遷館在府東四十里本名太湖館開元二十九年刺史張景遵置大歷九年刺史顏真卿易今名以其在晉東遷縣故地也正元十年刺史于(由頁)以其近昇仙館移向東二十里嚴村置之
震澤館在德清縣東九十里開元二十九年刺史張景遵置取震澤名
餘不館在德清縣南二百步唐天授二年置以臨餘不谿也近市亭山並廢
汀風閣在碧瀾堂北統記云在府南一百步或使命至泊於此今為贍軍酒庫
苑囿
都有苑囿所以為郡侯燕衎邦人游息之地也士大夫從官自公鞅掌之餘亦欲舒豫乃人之至情方春百卉敷腴居人士女競出遊賞亦四方風土所同也故郡必有苑囿與民同樂囿為亭觀又欲使燕者(款去士改木)行者憩也故亭堂樓臺之在園囿者宜附見焉吳興山水清遠城據其會騷人墨客狀其景者曰水晶宮曰水雲鄉曰極樂城楊漢公詩曰谿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景祐中王惟正送葉參知鄉郡詩曰雲谿水雲鄉元祐中知州事林希因上地圖詩云繞郭芙蕖拍岸平花深蕩槳不聞聲萬家笑語荷香裏知是人閒極樂城一城之內觸處見山 【 洛陽民居見山出見山錢】 觸處可以引谿流故凡為苑囿必景物幽雅雖近巿如在雲巖江村所以為貴也唐開成中白蘋洲有三園錢氏時清源門內有芳菲園宋寶元中定安門內有南園今者是園廢為庾廩矣為居宅矣為招提矣園之亭館自白蘋外俱不可見鄉老寓公多為芳圃亭宇相望沼沚旁聯花木蓊茂遊者爭眩物故不能兩盛也城北舊有俞安撫園向安撫園今有趙太師園葉左司園城南舊有沈尚書園今有萬侍郎南園月河有莫郎中園其他未易悉數郡圃在郡治之後
亭
清樾亭在墨妙亭南今廢
墨妙亭在清樾亭北熙寧中知州事孫覺建蘇軾記云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取以實之又有詩一時名公相繼有作舊刻不存蔣璨復書於石嘉定四年知州事魏大中重建
芳菲亭在墨妙亭之前
快哉亭在子城上東北隅
挽翠亭舊在子城東北角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於六客堂北
八角亭唐大歷中刺史顏真卿始翦榛棘疏谿流以建茅亭亦顏公建書柳惲江南曲於上後楊漢公作五亭有記因列茅亭及舊阯於碑
迎春亭在東門內唐刺史杜牧造孫儲白蘋亭記云杜公遺愛所建迎春亭郡人視之猶甘棠後嘗改為驛今復亭名
濯纓亭在南門內紹興初知州事朱勝非建瞰餘不谿清水故以濯纓為名
白蘋亭在白蘋洲北唐正元中建後刺史楊漢公重葺白居易記曰以其架大漢跨長洲者謂之白蘋亭蘋洲諸亭自築倉後惟此獨存紹興中郡以假寓公遂致廢壞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建殿中侍御史陳讜書額又修石橋及橋亭廊廡又於亭相對創後屋三閒丹(舟□)一新復還舊觀
疊翠亭在白蘋亭北小橋之外臨水面南山一帶故名疊翠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知州趙師夔書額雙谿亭在洲西南即霅谿館舊阯以二水名淳熙二年知州事趙師夔修
三匯亭在疊翠亭北以眾谿所會名亭以為公廨者二會谿亭在白蘋亭北近運河水會霅谿處故名今為歸安主簿廨舍乾道中主簿沈與求請建
浮玉亭在烏程縣南臨苕谿舊扁按顏魯公集有柳惲西亭記云湖州烏程縣南水亭即柳惲西亭也又引吳均入東記云惲為郡起西亭毘山二亭悉有詩又引陸羽圖記云西亭在城西南二里烏程縣南六十步跨苕谿為之天監十六年所建以其在郡治西故名或曰即柳惲亭也惲初作亭嘗與吳均賦詩後嘗名霅水堂唐隋州刺史劉長卿有題烏程李明府霅水堂詩又名水樓監察御史皇甫曾有烏程水樓留別詩本朝天聖中縣令方仲弓重修以亭臨苕谿水來自浮玉山故易今名判官鄭戩為記今為烏程主簿廨舍
東亭統記云在東門外三里臨荻塘
西亭在西門外臨谿惲有造西亭詩五韻舊為迎送客處今不存
艤舟亭在白蘋館北舊經云臨霅谿
煙雨亭在府西南八十六步舊圖經云唐烏程令李何建亭宇并敞棚六閒咸通五年刺史姜源重再修自為煙雨亭記今醋庫即遺阯
四水亭在安定門內馬公橋南宣和中知州事葛勝仲建今廢
六客亭在郡圃中元祐中張詢復作後序曰昔李公擇為此郡張子野劉孝叔在焉而楊元蘇子瞻陳令舉過之會於碧瀾堂子野作六客詞傳於四方今僕守是邦子瞻與曹子方劉景文蘇伯固張秉道來過與僕為六而向之六客獨子瞻在復繼前作子野為前六客詞而子瞻為後六客詞
歲寒臺倚子城東壁旁有古松係郡圃經遊之所
毘山亭在毘山梁吳興太守柳惲所創惲與郡主簿吳均有毘山亭贈答詩今廢
祠廟
州治
古者法施於民以勞定國以死勤事禦大菑捍大患者繫祀典郡邑之閒亦有陰佑一方英靈赫著受封額於朝廷垂聲華於竹帛者各廟食於其地尸而祝之孰曰非宜非此族也而舞巫覡列牲酒謂之淫祀吳興風俗人每以尚淫祀言今考據圖經統記舊編所載詳覈事始著之於後 子不語怪而統記載防風廟巨人垂足蔣帝廟飛蝗入耳銅官廟巫臥高柯梓廟華烏啄令目語尤怪誕蓋郡邑有祠所以為民水旱疾疫之禱其繫祀典載圖志陰佑斯土廟食歲久者固不可廢正不必援神怪以詩誣於無知之甿也今故存其事而刊其詞城隍廟所在州縣皆有之莫詳事始唐杜牧為黃州刺史有祭城隍廟祈雨文二首則郡之有是祀其來久矣州舊有廟紹興十八年知州事趙叔岑重建廟宇裝飾殊嚴整
吳文皇帝廟在儀鳳橋南本名吳太子和廟在州西陵旁皓嗣位後別刱於今處隋季廟毀唐初重立以和曾封南陽王曰孫王廟大歷十年刺史顏真卿以嘗追尊立廟改為吳文皇帝廟大和八年敬所重修有碑胡季良撰 舊圖經云吳赤烏五年建續圖經云皓嗣位始刱祠今處廟之建安得在孫權時赤烏年誣也 統記云在州南一里五十步括地志云烏程縣南有吳太子和廟初在州西山陵側廟高一丈二尺周回二百一十步耆老以其縣有文皇帝陵又孫皓嘗封烏程侯乃於今處別刱祠宇舊編云太子和以罪廢居故鄣死永安元年皓封烏程縣侯始創祠於駱駝橋東荻塘上及嗣位追尊帝號移置今處皓嘗遣使至廟下迎其神主來建業儀物甚縟廟有碑按吳志孫和赤烏元年立為太子後以讒閒徙故鄣大元二年封南陽王遣之長沙權薨和徙新都賜死孫休立封子皓為烏程侯始自新都之本國皓即祚追諡文皇帝改葬明陵寶鼎二年遣孟仁等以靈輿法駕迎神於明陵舊編所載亦未詳審 郭尚書廟神諱璞晉元帝時為尚書郎舊傳城之初立璞相視陰陽俾無兵革患故得血食女預其議因以從祀舊祠在臨湖門外至國朝端拱中知州事鄭建始建置今處有記存續圖經云以晉史攷之郭於吳興無功績舊傳遷城置郡在寶鼎元年璞當晉惠懷後避地東南事不相類故鄭記但述其文學遷城事辨詳見城池下
忠烈廟紹興三年敕賜廟額神即唐顏魯公真卿也公大歷閒為刺史遺跡不一見郡守事跡下忠烈言行猶可想見嘉祐中郡人建神祠通判章衡遂塑魯公像於中其後知州事張田增葺給事元絳宓學王琪俱有詩刻又移公所書千祿字碑放生池碑項王碑射堂碑列於兩廡後又附以乞米等帖宣和中知州事葛勝仲臨池建堂牓曰懷忠紹興初知州事汪藻以事上於朝始賜今額仍新廟貌乾道四年郡人以趙子璘祠附於右淳熙九年又以蘇軾祠附焉二公皆舊為刺史蘇公之忠國趙公之捍城亦邦人所仰云
靈祐廟在子城北宣和中敕賜廟額封神昭應侯神姓曹諱清烏程人父嘗殺人繫獄自誣手刃代受重辟既歿殊顯靈異有祈輒應初寓祀於靈濟祠宣和初盜起清谿犯歙及杭近郊復有陸盜千餘人且及城下知州事王倚見神於夢已而守城者夜睹異人冠服華侈往來雉堞閒轉相告語知神陰助賊平州主其事遂有封額之賜及度地建廟為屋七十楹郡人劉燾為記並書碑在廟廟有井遇歲大疫飲者輒漸愈
靈濟廟在子城西北報恩觀之右廣德祠山張王也有敕賜廟額累封王爵王後漢人初居郡之白鶴山唐顏真卿碑載其事乾寧中邑人避宣城亂寓居卞山立草堂祀神時李師悅為守夢神丏授館乃建祠於卞山之隅 顯靈集云王諱潡姓張後漢時人初居苕谿之白鶴山注云其事見湖州碑大歷九年刺史顏真卿書重立徐浩題額碑載新室之亂野火隳其祠本朝大觀丁亥歲知廣德軍張競辰得之摭其殘缺之餘刻石於廟今舊碑不復存又載湖州刺史李師悅記云授館事又統記云舊傳王之柳趙二姬實白鶴山之人建中靖國初知州事徐鐸始創今廟為屋三十四楹曰行廟有碑□絡撰 碑在廟額題為行廟以卞山下有廟也今下山廟廢定安門外又創別祠
德貺廟在吳文皇帝廟之左崇寧初敕賜廟額神姓沈諱約宋時人沈為吳興著姓約在宋以文名官至左僕射特進俗號吳興地主不詳創廟之始
西楚霸王廟在北二里舊項王廟在子城西北內隅以其地為項王故城也自後漢以來有之宋永初中廢統記云子城內地為項籍故城有古項王廟以永初二年中廢後又興廟於楚帝寺又云當後漢吳晉時有二廟一在卞山一在子城內宋永初二年並廢尋以其靈驗置於州北二里今項王寺也舊圖經云在烏程縣東北四里南齊書曰李安人為吳興太守舊方伯到郡者皆殺軛下牛祭項籍神然後方上安人不信牛無故自死埋於廟側號李公牛冢梁典云蕭琛為吳興太守栘神歸廟事見郡守事跡下 陳高祖永定二年於舊廟西北一里更立新廟遣中書舍人韋鼎冊拜神為楚帝唐顏真卿於碑陰述王與叔父梁避仇吳中蓋今湖州也靈應事跡頗多陸羽圖經亦具載南史臨汝侯蕭猷為太守與楚王神交飲至一斛每酬祀盡歡猷醉神形亦有酒色祈禱必從後為益州刺史齊苟兒反眾十萬攻州城猷兵糧俱盡乃遙禱請救是日田父有逢二騎衣鐵從東方來俄有數百騎如風一騎過請飲田父問為誰曰吳興楚王來救臨汝侯當此時廟中祈請無驗十餘日乃見侍衛土偶皆泥溼如汗者又統記載唐狄仁傑承制應天下神廟非典禮者悉除父老以項王廟為請仁傑試齋宿於廟中夜見偉人曰吾西楚霸王也自國家起義兵及征遼吾常以陰兵佐之今以功獲焚柰何仁傑許其完葺至曉以牢酒祭奠其廟至今存
通靈王廟在甘棠橋與橋相直舊謂之銅官山趙監廟 【 見舊圖經統記今俗呼銅官廟】 漢吳王令監督胥靡鑿山采銅不忍虐用其民山覆而死因以立廟 【 吳興錄顧野王輿地志及寰宇記皆不載其名】 唐同光中敕封為通靈王清泰二年加封福善
保仁王廟本在武康縣銅官山今廟國初第曰廨宇 【 統記云武康銅官山有廟州東南亦有廨宇見存】 元符元年知州事豐稷重修郡人姚舜仁撰記題曰重修通靈王廟記云
蘇將軍廟在臨湖門內郭尚書廟碑云移置蘇驃騎堂之上廟之置久矣按南史宋封蘇侯神為驃騎將軍神即蘇侯 【 續圖經云所載經及郡人曾於此廟獨見於鄭建所述郭尚書廟碑故老相傳此郡人當是蘇峻然峻本張掖人嘗寇江南□□□建康自為驃騎領軍將軍而初不及此竟置神像亦有依憑者耶今按南史文帝諸子邵傳劭排鳳正輦迎蔣神侯像於宮內乞恩拜為大司焉封王蘇侯為驃騎將軍使南平王鑠為祝文今廟在武康則蘇侯有廟在城下事相類也特建之由續圖經之言未嘗攷此又蘇峻起兵蔣侯事見武康蔣侯廟下況峻自為驃騎神信為蘇峻但事涉怪謬不足載】
防風氏祠在郭尚書蘇將軍廟之閒廟在封禺山城下亦為小祠舊傳寧化寺防置之宅也見統記
烏程縣
項王廟在縣東北四里唐天祐四年建即卞山下祠也今廢見舊圖經
靈祐廟在西陽即昭應侯所居也州城又有廟 【 詳見郡廟下】 徐孺子廟在孺山 【 見孺山下】
李靖廟在古山 【 舊編云有唐吳道古碑在廟】 有賜額及碑志可考
沈將軍廟在烏程縣昇山神諱清唐婺州剌史大歷中李希烈陷汴州浙東西觀察使韓滉使勒嘉興子弟四百人翼於潤州交點土眾發自昇山逐逆黨至汴口力戰而死詔贈衛尉少卿兼左金吾衛將軍即發軍之地置祠光啟三年再新廟貌有記具載其事 【 按唐史憲宗時李希烈反韓滉為浙江東西觀察使希烈陷汴州滉遣裨將王栖耀李長榮柏良器以勁卒萬人進討次睢陽破之】
顯利侯廟在卞山山之巔有龍池麓有龍洞熙寧四年大水明年春復苦雨知州事孫覺禱焉應期雨止年遂有秋明年始建祠七年春不雨知州事常禱於祠下須臾即雨祕丞朱臨記其事元豐三年敕封顯利侯
烏將軍廟在烏墩鎮一名烏戍將軍唐烏重胤之族子史失其名李錡反將軍與之戰死葬於鎮之普靜寺遂廟食於此前有大池方十餘畝多黿人不敢捕 【 見舊編而續圖經乃云烏氏自秦著名今以名鎮則將軍血食於此久矣第年代(帛系)遠圖志缺逸不可攷按唐史烏重胤河東將軍承玭於憲宗時擢河陽節度使又憲宗即位李錡反令管內鎮將殺常蘇湖等五州刺史辛祕殺鎮將進討辛祕立功事有石刻在軍資庫及將吏姓名當攷】
歸安縣
按本縣圖經城內外祠廟七所在城有蘇將軍西楚王郭尚書通靈王顏魯公六所見郡志又有阜俗安誾王及城外有功善王不知創建之由
東嶽行祠三一在射村一在東林一在璉市 【 舊編有言城王廟在思谿俗傳為言偃史記言偃吳人九域志平江有言偃宅但以偃為言城語殊鄙俚有東林土地廟記係是唐人所作及橫洋土地廟文編修沈瀛所撰內云唐裴節使求立寨以屯師旅故謂之射村語不知其何所考稽】 一在長興縣西門外五峰山紹興十年 【 見舊編】
吳文皇帝廟及東嶽行祠三今惟射村璉市二嶽祠在餘三處皆廢今復以舊志之不載者附錄於編 東林土地廟在歸安縣舊志不載其詳 【 按廟碑神姓許陳辛三姓相為昆弟此廟之立已近千載則神之廟食遠矣舊基在山北有靈烏銜鼓於山之南廟遂遷焉建炎四年金人渡江所至屠戮游騎距廟十八里居人震恐祈禱於神賊無故自遯會有傳者云賊見旗幟亙數里謂有大軍故去人以神威靈潛卻之紹興初侍郎李宜白於朝封靈應侯元仍其舊】
石冢廣陵侯廟舊志所無據廟中碑文載之 【 按宋禮部尚書文及翁記神姓陸名圭世為昭慶都人生於宋熙寧閒幼時勇猛神異以祖澤補右爵兩調為洄州真州兵馬都監宣和中大歉發粟振飢存活百萬計適方臘弄兵東南大震軍帥調公駐浙江進嚴瀨與賊戰數合賊敗績而遁師還錢塘以卒遂為潮神紹興閒海濤衝激江岸民不遑安神役陰兵治之潮勢遂平嘉定閒夏飛蝗蔽天神見雲端驅之蝗不為害淳祐閒錢塘江復大決有司隨築隨(土已)神與三女揚旂空中浮石江面以顯其天隄賴以成浙西帥臣徐(上□下木)實董斯役以其事聞於朝乃□額曰協順封其爵曰廣陵封三女為夫人立廟是邦地曰石冢生英靈歿昭不可掩環千里之地家視而鄉祀奚啻子若孫之與祖禰所以蓋覆斯民歷千載彌一日炳乎不可誣也朝廷頒爵命案廟貌於禮實宜水旱疾疫有禱輒應】
吳興志吳文皇帝廟在中涇即太子和別廟也
長興縣
吳夫概王廟在東南一里 【 吳興記云吳王闔閭使其弟夫概築城於此又一所在洛塢圖經作吳王棠谿氏廟】
漢錢卿廟在西北四里舊圖經云彭祖四十六代孫錢卿名朔字幼子建武中為黃門侍郎代郡太守卒有靈永平七年立廟於柯里村置吏十人供其灑掃唐貞觀元年重修
陳聖子廟在縣東九里舊圖經云陳武帝微時行息一楓木下忽見一人云子當富有天下及武帝即位不知其人所在乃於楓木邊立廟享之名曰聖之子其廟唐末猶存
堯氏廟在堯氏山下皮日休茶詩注云有堯氏廟及羿后廟在顧渚山口
謝太傅廟在縣南三鴉岡廟前即其墓有治平四年知縣事吳濤修廟碑
斫射神廟在顧渚唐張文規廟記云斫射神圖籍所不載會昌二年予入山修貢先遣押衙祭以酒脯及到山茶芽若抽泉水若傾因建祠宇繫之祝祠貢茶院面虎頭巖後曰顧渚右斫射左懸曰
漁陂王廟在縣西南包山舊經云吳夫概養魚於此故號漁陂王廟
五酉季王廟在合谿鎮賢良祝鑑為記以為五酉有吳之偽季王季札也
武康縣
防風氏廟在武康邑境有二其一在縣東二里地名清穆一在封禺二山之閒風渚湖上 【 統記云廟在封禺二山閒徵異記云晉元康初中夜見有人坐武康縣樓上身長數丈垂膝至地縣令會稽賀循知之曰此地本防風氏之國其防風氏之神乎遂立廟於縣之東□錢氏封為靈德王號靈德廟有石刻存】
淵德廟在響應山下碧玉潭側潭水奫澂神龍居之唐元和八年縣令劉汭禱雨有驗始載祀典本朝元符元年邑人大旱縣令毛滂馳禱未出山而雨自是有請必應刺史蔣之幹遣烏程簿禱雪即如所請以其事聞敕賜今額建中靖國元年邑人相與立祠宇毛滂有記刻石在廟乾道三年知縣張端友重建
蔣靈帝廟在縣前谿南漢末蔣子文之神也吳立廟於鍾山不詳此邑創廟之自 【 統記云蔣帝廟神姓蔣字子文廣陵人漢末為秣陵尉孫權時有人晝行於鍾山遇子文朱衣白馬謂曰為我報吳王為我立廟於此吳王聞之為立廟於鍾山南封為蔣侯因改鍾山為蔣山晉蘇峻之亂晉師祈之封為王齊東昏侯封為帝】
銅官趙監廟在縣西北十五里銅官山吳興記云昔漢末吳王濞鑿山采銅監姓趙遇山崩壓死記以為神因為立廟水旱必禱公私皆有憑驗後唐同光中敕封通靈王至清泰二年封福善保仁王 【 州東南亦有廨宇】
梓華廟在武康縣黃隴山 【 統記載宣驗記云廟本在錢塘為錢塘令盛凝所焚遂移祠於此】
沈尚書廟在縣南一里尚書沈伯儀也 【 統記云沈伯儀武康人有儒學解褐授太子文學國子祭酒】
樊將軍廟在縣南上百步地號樊宅漢舞陽侯樊噲是也 【 餘英志云樊噲少失父從母嫁沛中遂為沛人今其地有古井見物怪人不敢汲】
陳許二侯廟在縣東北隅吳越錢氏時建祀典失其名 【 舊編云二王廟故老相傳為陳許二王廟云】
嶽帝廟在縣西北隅崇福里元符三年建
靈濟廟在縣治東北清風里淳熙十二年建
九沈廟在沈壁山號九沈公 【 舊編云沈氏初徙居山下兄弟九人山有峰頂各立一廟】
旌忠廟在楊村乾道初樞密楊倓為父請於朝賜今額郭先生祠堂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郭林村即晉郭文也文河內軹人晉中原之亂避地江南步擔入吳興餘杭 【 餘杭即武康舊境】 謝安聞其名迎置西園今祠堂南有郭林橋西有招賢山皆文遊息之地
貞曜先生祠堂在縣西懷安門外一里地名孟宅保即唐詩人孟郊也地蓋其舊居 【 郊卒門人張籍諡曰貞曜先生】
德清縣
孔侯廟在城山之陽舊圖經以為孔愉從子嚴為吳興太守立廟於此今者市保廟乃廟食之處孔侯廟乃墓前祠堂後因為廟廟後有大冢磚甓半露上有古木數株堅如鐵石千歲之物故老相傳愉葬後龜銜窠木種於此至今號龜銜樹
沈麟士廟在吳羌山之陰而大谿墓在廟後
藺相如廟在縣東二十五里係金鵝鄉界 【 見舊編】
孫王廟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孫皓父孫和之祠也 【 見舊編】
安吉縣
朱明府廟明府墳在其後因廟食焉神名紀吳揚州別駕偏將軍
施明侯廟在梅谿鎮神為晉尚書左丞相征西大將軍施彬以征討有功詔封中涓侯彬父先為青州牧封安吉侯至是彬上表請縣之住宅南空地為食邑其後遂廟食唐大中三年重修七年二十四代孫公贊作記石刻見存
仁濟廟在縣西北三里俗呼為落石大王即唐李靖也靖(打去丁改金)輔公祏有功於此邑人祀之崇寧三年賜仁濟廟額後封惠武侯進封忠惠景武公又進封輔世靈佑忠烈王供有誥詞碑記在廟
靈濟廟在縣西北常樂寺東已廢吳興志紹興五年建天目祠龍王廟在縣西南金石鄉廟有龍井遇旱祈禱甚靈響又有古杉侵雲上已枯槁枝葉鬱然父老相傳僅百餘年
白蝯神廟唐嵩岳天師吳均煉丹於吳山有白蝯竊而吞之丹發躁甚走至黃村自沈於水而死其後有靈頗狂怪故不錄
寺院
州治
鴻禧寺在子城西北統記云一百二十步梁大同二年侍中蕭翼捨宅建舊名寶勝寺唐會昌中廢咸通十二年僧法珍請為崇福寺龍紀元年改寶勝寺 【 統記作寶聖】 晉天福二年錢氏改廣慧崇益寺 【 統記作建隆元年吳興郡王錢偡奏乞改額為廣慧崇益寺】 本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 統記云景德二年】
飛英寺唐咸通五年忠顗禪師募眾建刺史高湜表請為資聖寺中和五年改為上乘寺 舊圖經云在白鶴鄉咸通十三年建為資聖禪寺中和五年改上乘寺寺前有石甃洗馬池寺內有舍利石塔白蓮池二所唐刺史高湜劉植杜儒林有詞吳興郡王錢偡詩云兩岸槿花紅步障一行山色綠屏風景物可想本朝景德三年改今額續圖經云改上乘寺當開寶五年改今名當祥符元年 舍利石塔院在寺西有上乘寺石塔舍利院本浮圖碑云僧云皎咸通中飛錫長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飼虎面像遂歸建塔始中和四年成於乾寧元年凡三十七層高六十五丈開寶中有神光見於絕頂遂復增建木塔於外紹興庚午歲雷震成燼知州事常同因州人之請復立是塔舍利無恙今又建木塔云
廣化寺在子城西統記云二百步即吳興郡王錢偡第偡歿後捨為寺號正法明舊編云當開寶四年 本朝景德三年改今額西廊有子院號寶藏教院院之經軸皆題曰正法明寺 殿後有鐵塔九層乃恭義王祠即偡也
大寧寺在儀鳳橋南本福田院唐開元中建州舊有大寧寺在北丘尾今報恩光孝寺也崇寧二年詔諸州置崇寧萬壽寺郡以大寧寺應詔遂移寺額與所居尼于福田院寧化寺在府東北二里舊傳古防風氏宅會昌元年刺史張文規置今廢 【 統記云今人往往於寺夜見巨鬼坐股垂足於地寺有杉松院院中有古塔及鐵文殊像】
楚帝寺在東北一里古項王廟也梁太守元仲景夢偉人羽葆甚盛請居宅為寺遂捨宅建昭明太子撰碑以陳封項王為楚帝因呼楚帝寺今廢 【 見統記】
德本寺在府北前石橋後石橋之閒今不存 【 郡學文宣王廟碑陰載郡人徐導居德本寺之後石橋敘事頗詳】
報恩光孝禪寺在子城北陳永定三年章皇后捨宅建【 見舊圖經】 名龍興寺神龍二年改孝義寺 【 有徐陵撰碑十代孫嶠之書】 中宗時復舊名會昌五年廢次年再置長興二年錢氏改為大寧寺 【 據統記】 本尼居也其地曰章后坊 【 有唐經幢十數皆刻尼名】 本朝崇寧二年改為崇寧萬壽寺紹興七年以崇奉徽宗香火賜報恩廣孝十二年改今名 【 統記云文殊堂額顏魯公書之又有謝安石碑裴清撰今不存】
開元寺在子城西 【 統記云一百二十步】 天監中尚書右僕射徐勉以居宅有慶雲之瑞捨為尼寺號八政武德元年改居僧開元二十六年改今名殿內有明皇真容武宗初例廢會昌五年奉敕再置見統記薛逢有寄湖州開元寺座主詩曰傍城花柳覆精廬氣象可見寺東廊有廣福院奉觀音像西廊有智者院居教徒奉普賢像寺屢經回祿之後今惟存廊廡觀音廣福院因別立門
興國寺在府東南一里南齊給事中徐係祖捨宅為寺今廢 【 統記曰係祖初為青州刺史造石佛像二軀及還江東其像堅重不可載行及松江風雨夕晦石像偉然在側舊編載舊圖經云四水至州南吳國寺前合為霅谿至江子匯左右唐初寺廢移額於千金今名無為寺】
天聖禪院在子城北唐中和二年郡人吳言捨宅建刺史王鸞表請為景清禪院本朝天聖八年罷改今額宣和中改院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建炎元年罷宮名復為寺殿有鐘唐咸通中鑄刻景清禪院經一藏唐天祐中寫本皆題保聖寺
景德禪院俗稱小景德院在子城南舊經云在歸安縣南苕谿坊錢氏時楊順捨宅建得額為霅水傳經院
續圖經云建時當乾化四年得額當貞明三年本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舊圖經云乾德四年後有彌勒教院
能仁院在駱駝橋東錢氏時刺史錢照晏建舊名法照本朝乾道元年後大中祥符元年改承天院政和七年改今額
報本禪院在飛英寺西錢氏時州人蔡延禮建舊名淨土吉祥院本朝開寶七年後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
廣福觀音禪院在子城西乾興初有僧鑒真鑄鐵觀音像置開元寺東南隅後經火災就故阯建殿宇廊廡等五十餘閒號鐵觀音院熙寧元年賜壽聖觀音禪院紹興二十二年改今額
廣福施水禪院在子城西本朝至和元年州人請於鴻禧寺前建屋施水後增至六十餘閒熙寧元年改今額舊編作紹興二十二年恐誤有故相惇祠 【 章惇祠】
景德教院在定安門內統記云在縣南三里梁貞明中吳越武肅王第三子湖州刺史錢傳璟建名保安後又重修宣德軍節度使錢信撰記當本朝開寶八年太平興國三年敕立戒壇景德二年改今名賜金書額嘉祐中災治平三年僧懷秀重建紹興八年寺僧請為教寺今兩廊為睦宗院 舊圖經云在龍華里唐天祐十七年建天祐十九年給額為保安寺
空相教院在州城西北隅舊名彌陀懺院不詳元置事因治平二年改今額大觀二年有僧請為十方教院歲有期懺會
惠日教院在子城西北錢氏時楊 【 續圖經作湯】 庭禮捨宅建初號報國看經院後改今名
證通教院在子城東南花樓橋南錢氏時朱可賓捨宅建當石晉開運元年舊名保安院 舊圖經云東保安院治平二年改今額紹興四年為教院
告成教院在月河錢氏時銀青光祿大夫錢德安建舊名正真院當周顯德六年本朝大中祥符二年改今額紹興十二年為教院
慈感教院在定安門內橫塘嘉祐中知州事盛申甫始建於迎禧門外 【 舊編作元年續圖經作六年按太守題名盛申甫於二年到任五年罷皆非也】 俾僧行主楚露骴號利濟院元豐初僧法源增廣之待制章衡為記大觀元年改今額建炎三年郡人慮院在城外或屯寇盜徙置今處 【 寺有珠羅漢漁人得之蚌中偏袒右肩矯首左顧如行腳相衣紋畢具郡人劉燾作傳石刻在寺】
郡安院在子城東北唐光啟中續圖經作景福刺史李師悅因郡人捨地建乾寧中賜額今居尼
普寧院在子城西唐光啟元年刺史李師悅建號護國保安院錢氏改普提保安院後改今額居尼
烏程縣
顯化禪寺在縣南二里峴山崇寧四年以澄悟禪師塔祈求有驗始賜今額其塔號定應
圓證寺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卞山唐大歷中有僧惠政坐禪四十年元和五年故宰相于(由頁)表上其事賜名聖壽寺會昌三年刺史張文規積石貯泉曰浮空潭又以水似伊洛改名思洛又作泣玉亭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祥符圖經已作圓證寺未詳
惠覺寺在縣西北一十五里法華山梁普通二年建號法華寺寺有偃松九曲池流杯亭望湖亭唐刺史常明(昜□)李峒盧幼平崔元亮張文規有詩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 舊圖經作法華寺】
普靜寺在縣東南九十里烏鎮梁天監中司空沈約捨父墓地建光福寺約先葬父於此今寺殿基即其處約歲時來展墓武帝遣昭明太子迎之約不自安乃遷葬以地為寺本朝大中祥符閒改今額
密印寺在普靜寺側梁昭明太子之館也沈約展墓昭明館此約捨墓地為寺昭明因以此館別為一寺今約與昭明為二寺伽藍神舊有碑刻
大覺寺在縣東十八里西余山舊名寧化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妙果寺在烏鎮元祐中建尼寺也
喜宥院在縣東四十里舊館唐光啟中建見續圖經舊編云蕭梁時建號聖嘉院錢氏改今名
圓明院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上林錢氏同光中建名看經院後改廣濟院
布金院在縣東北七十里湖上喬漊廣順十年錢氏建名觀音院
法忍院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軋村錢氏建號善慶院
護聖萬壽禪院在縣南十二里道場山唐中和閒有如訥禪師出巡禮師曰好去逢道即止訥經此山問何名父老曰古傳號道場因欲留止父老曰此山多虎訥策杖直上坐盤石虎伏其側經三宿無所傷因結庵使居之今號其處曰伏虎巖後起廊廡佛殿塑千羅漢於中吳越王與額為吳興正真禪院續改為寺郡守錢信王洞皆有遊道場山詩 【 文多不載】 本朝改妙覺寺 【 祥符圖經尚曰正真禪院】 元豐三年知州事陳侗奏改賜今額寺旁有笑月亭愛月亭
移惠崇報禪院在湖南十四里何山元嘉十四年張劭丘道祚共建號禪幽寺有二道人碑碣 【 見統記舊圖經作何山院會昌中廢碑亦不存】 本朝天聖中改宣化禪院乾道初開府趙伯圭請為秀安僖王功德院賜今額
觀音禪院惠覺寺子院也蕭梁時尼總持道場唐大歷中法華寺僧大光和尚於其地建觀音懺院 【 見舊編續圖經蕭梁作朱梁大歷中作開寶四年惠覺寺僧續圖經誤】 錢氏時改今額 【 當太平興國二年唐丞相李仲乾賓中神異碑】
寶積禪院在縣西南二十七里杼山舊在金斗山梁大同七年初建號妙喜寺以東方有妙喜佛國故名唐貞觀六年始移額於此寺多古跡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載甚詳顏公與李萼陸羽等於此撰韻海鏡源剌史盧幼平及李萼張著陳古陸羽蔣至皆有詩 【 文多不載】 有僧如晝祠 【 詳見杼山下】 後改今名 【 舊圖經統記並作妙喜寺】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護國仁王院在仁王山唐咸通中賜今額
護國羅漢院在縣東四十五里上陂唐光啟中僧道聰建 【 續圖經云景德三年繁昌知縣郟良撰修佛殿記云梁乾符初建據蕭梁朱梁並無此號唐僖宗嘗改號乾符去光啟不遠】 本朝景德三年賜今額
上明院在縣西南五十四里官澤宋元嘉中青州刺史錢響冀州刺史錢產捨宅建寺錢氏號為上□院周顯德中避諱改今額
寂照院在縣東北四十五里號驥村唐光啟中建號靜居院自後院十六所並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本覺院在縣東北三十里湖上五浦唐光化中建號興福院
超果院在縣西南三十六里麻谷村唐龍紀元年建號龍紀院
淨眾院在縣南十八里下菰塘唐元和十四年建會昌中廢天復三年有僧立庵以金蓋道場名上金院
寶林院在縣東六十八里湖上新浦廣順二年錢氏建號永寧院
金文院在縣東北十三里外莊村乾德五年錢氏建名看經院
慈雲院在縣西四十九里姜村錢氏建名龍安有龍湫法印院在縣西南四十九里章宅乾德五年建名崇德院
明心院在縣東五十四里東遷初號寶光興法院
興善院在縣東北二十七里湖上義高村錢氏建號善慶院
慈恩院在縣東南六十里馬要村錢氏時建號興國院多寶院在縣北二十里卞山元號西峰塔院乾化二年錢氏建號西蠻院 【 以上十六所並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廣福禪院在縣東南九十里烏鎮本朝治平中建熙寧中元年名壽聖隆興元年改賜今額 【 以太上皇后稱壽聖今故改】
昭感院在縣北十八里湖上吳越錢氏文穆王領兵拒南唐至此有異夢遂建院名瑞現 【 舊編云夢泗州大聖言泛海而來翌日得之湖上遂建寺】 本朝端拱中鄭建記有石刻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 見續圖經舊編云治平中】
福田院在縣東十五里謝村基本謝靈運故宅唐大中年閒建 【 續圖經舊編皆作戊戌歲按大中元年歲次丁卯正十三年己卯有戊辰戊寅甲戌無戊戌年也當誤】 大順中改今額
嘉會院在烏鎮本朝紹興初建號壽聖下院後移本州廢額於此
利濟院在縣西二十五里棲賢村仙人頂本朝紹興初僧明辨建淳熙中移安吉縣廢額為名
常照院在菁山建炎中僧梵隆建因請廢額為名
顯親隆報禪院在縣西一十里卞山本朝政和二年中書侍郎林攄請置功德院賜額
承慶薦福禪院在縣西北十二里本朝建炎三年前宰相徐處仁之子康於父墳請置功德院賜額
積善教忠禪院在縣西北十二里本朝建炎三年資政殿學士葉夢得請置功德院賜額
崇因薦福禪院在縣西三十五里華嚴山舊名嘉會院本朝紹興十三年尚書右僕射朱勝非乞於母秦國夫人墳所置功德院賜今額
崇報勝因禪院在縣西二十五里後董村本朝紹興初丞相沈該請置功德院賜額
旌忠崇先禪院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唐正觀中覺聞禪師建號景山寺本朝隆興元年檢校少保張子益請置功德院賜今額報嚴彰孝禪院在縣東夾山
歸安縣
舊圖經載寺院三十四有法照院東保安院多慶院福田院霅水傳經院景德寺本縣圖經載在城十一所光孝慈感天聖報本能仁告成證通飛英景德郡安大寧城外二十九所除在城內者附見郡志其在城外者如后
獅子吼寺在縣南崇禮鄉射村吳太元中有居人劉鉞嘗與費長房睹空中奇獸金毛五色哮吼之聲三振遂奏捨宅為寺因以為名唐會昌中廢中和二年重建本朝天聖壬申歲僧有感等起三門及軒廡景祐乙亥畢工有記在寺慶元二年重建編修沈瀛述記
祗園寺在縣西南東林齊永明三年建號大乘寺本朝治平二年寺東廊有呂仙像在薜荔中有塔在山頂 【 見圖經舊編及沈東老事】
鹿苑寺在射村梁大同元年處士夏份捨宅建寺後廢唐大歷三年沙門明哲募緣請重建詔賜名永興寺元和五年鄉貢進士吳行周撰記有鹿苑神闢龍宮化來之言其莊嚴可知又云郡守工部尚書顏公篆額即顏真卿也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隆興元年僧元偡募緣重修佛像侍郎葛立方宗丞沈詢進士吳椿有詩并記刻石
精舍禪院在施渚陳永定中青州刺史管聚捨宅為院 【 見舊經統記載管聚捨宅後再到游覽題詩有昔捨家山為梵宇今來此寺覽遺蹤之句又白樂天詩寄題曰慣遊山水住南州行盡天台及虎丘惟有上強精舍寺最堪游處未曾游又唐中書舍人李百藥御史大夫高知周金部郎中錢起郢州刺史郎士元各有題詩在寺】 唐大中元年改為禪院院中有井廣半畝水甚清泚中有靈鰻長數尺背有金線俗呼為鰻菩薩井殊靈異水旱如禱即見井面
無為寺在縣東南福增鄉千金里晉王衍捨宅建 【 見舊圖經及舊經云見興國寺碑竊詳王衍在東晉時已死於夷虜何從有宅在江南不知寺碑之言何所據】 唐時土人馮倫沈演復建移郡城興國寺廢額榜之會昌中廢咸通三年又建鄉貢進士張蟾撰記 【 記略云華開寶殿文燦瑤階百堵興而門戶開萬楹疊而廊廡對寺有名僧五千人其雄偉亦可見也】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黃巖禪寺在縣西南至孝鄉唐村唐中和三年建錢氏時號長慶院 【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見舊編據舊圖經有黃巖院並云在至孝鄉長慶院云不詳初置歲月後唐清泰元年重建黃巖云唐中和三年建是一院而重載也】
開化院在縣東南孝仁鄉侯村晉永嘉元年孫德宗捨宅建唐會昌五年廢錢氏重建號菩提寺當周廣順三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鳳山院在縣西南廣德鄉宋元嘉四年遂昌縣令潘琮捨宅建錢氏改今額當本朝建隆元年
棲真禪院在縣西南延村唐咸通六年姚恩捨宅建號孝義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覺悟教院在松亭鄉思谿村唐咸通十四年金州刺史劉某捨宅建號覺觀院會昌中廢本朝咸平以來始建大殿法堂諸天閣改今額 【 據舊編云會昌中廢咸通中復興又云治平二年改今額按舊經云唐咸通十四年劉使君捨宅建作圖經時已號覺悟非治平二年改明矣】
淨慈院在太元鄉含山唐乾符三年沈從昭捨地建號含山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山頂有塔
瑤山院在璉巿唐初郡有通瑤寺廢會昌三年請額建此咸通二年改今額
禪智院在縣東南三十里竹墩唐咸通十五年沈思立建號大乘禪院錢氏時沈思蘊重修當後唐同光四年又改名廣福羅漢院當周顯德六年也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宣妙院在縣東九十里瑯琊鄉古博村唐乾符五年進士蔣子友捨宅建號興福院本朝治平改今額 【 據舊經有興福院無宣妙院舊編有宣妙院無興福院鄉分年代俱同故知宣妙即舊名興福也】
尊勝院在縣西南九十里至孝鄉銅盤村不詳初置歲月錢氏重建號寶善院當周顯德五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名
妙嚴院在縣西南九十里至孝鄉莫村錢氏建當晉天福八年
無相院在縣西南一百里至孝鄉莫干山錢氏時建號莫干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演教院在縣東南三十里荻岡錢氏建號興福院先當周顯德二年本朝建隆元年重建治平二年改今額
上乘院在縣東四十里增鄉靈山村未詳初置年代錢氏重建號清靈院當晉天福七年治平二年改今額
悟空院在縣東南二十里松亭鄉湖趺村不詳初置年代錢氏重建號正福院當唐乾祐二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淨業院在縣東南二十里松亭鄉沈灣本名沈灣禪院不詳初建年代錢氏時重建號普光院當周顯德二年也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青蓮院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松亭鄉石冢唐大順三年建景福三年賜額名報恩 【 見舊經據舊編云乾寧元年賜名】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紹興二十六年僧齊岳鼎新重建劉一止為記
興慶院在縣東南九十里屠村錢氏建 【 舊編舊經俱不載年月】
金地院在縣東南九十里清風村初號清風院不詳始置年代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廣福禪院在縣西南九十里中山頂上不詳建置歲月 【 按舊經有資福庵在縣南至孝鄉北齊乾明二年重建而為此院舊編及本縣圖經卻有此資福庵至孝鄉在縣西南九十里即此院也】
顯親教院在縣東南六十里熟梅村紹興八年即唐廢寺基建賜額
圓覺禪院在思谿宣和中土人密州觀察使王永從與弟崇信軍承宣使永錫創建賜額為慈愛和尚道場寺有塔十一層及有藏經五千四百八十卷印板作印經坊
妙因院在菁山嘉泰中武經郎張思恭移廢額以待雲遊
崇勝院在歸安縣西南孝仁鄉施渚鎮晉永嘉元年孫德宗捨宅建會昌五年廢錢氏重建號幽巖院當周廣順三年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長興縣
大雄寺在縣西北一里陳文帝天嘉元年為皇考始興昭烈王太妃所立也本號報德寺周弘製寺碑唐會昌二年縣令俞鳧奉敕重建治平二年改今額字石曼卿書寺西偏水陸寺院有疏瀹池仰止亭東有秋音亭寸碧軒巖壑齋 【 慧隱道虯嘗住持見郡志僧道下】
空王寺在縣西北天居村錢氏時建名天居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寶相寺在縣西曲水村陳大建五年建名曲水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慧豪慧暢住寺 【 見郡志高僧下】
大雲寺在縣西南四十里方山齊永明元年置號方山寺本朝熙寧中有僧析竹絲織為佛至今存號竹佛 【 後改今名】
習善寺在縣西南百四十里齊永明元年置本朝祥符中增修有釋靈采記治平二年改為證心院後復今名 【 舊編以為治平後又改今名按統記作於淳化時已載集善寺】
普安寺在縣西十六里陳永定二年蔡州刺史柏顯度所建名陳興唐天寶四年改為唐興錢氏又改名長興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曉覺寺在縣西南百十九里洞口齊永明元年建號齊明唐天寶四年改今額
離相院在長興縣西南六十里佛川宋元嘉元年建吳均入東記云是年有石佛自川中湧出因建寺以佛川名之唐天寶中重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廣福禪院在縣西三十里合谿宋元徽五年建號飛雲寺 【 舊圖經云寺側有風穴故雲霧不得靄鬱於其閒故名】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崇觀閒僧元禮作飛雲堂劉燾有詩刻
上吉祥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水口額本陳大建五年置在武康唐貞元十七年刺史李詞表移置貢茶院會昌中廢大中八年刺史鄭顒奉敕重建
廣惠院在縣東九里下箬陳高祖故宅也光大元年詔立為寺號為天居慧篆住持精於學業唐初經輔公祏焚毀珠寶悉散失惟餘尚書左僕射王繕撰碑碣後復建至僖宗時名崇光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制勝院在縣西九里罨畫谿舊號清異寺梁大同元年江州刺史錢道居捨宅為寺唐會昌中廢錢氏重建天聖景祐閒增修院後有谿光亭 【 以上寺院十所舊圖經統記並載舊編云寺有畫羅漢與慈氏院畫皆管洞筆】
廣福院在大雄寺東本寺之子院也號報德常住院本朝熙寧初賜名壽聖院僧淨瑞主之為禪席後改教院有塔有經藏隆興初更今名
下吉祥院在縣北上步村舊名崇興院不知始建年月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慈光禪院在縣西南果尚村唐景福二年建號果尚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清涼禪院在縣東南和平鎮錢氏建號化城庵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普濟院在縣南湖南山錢氏建號保壽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孝感禪院在縣西靈山本朝元豐中丞相章惇為母請建功德院賜額
承慶報慈禪院在縣西北赭 石山本朝建炎中樞密劉(王玉)請建功德院賜額
解空院在縣南四十三里吳山錢氏建名保安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國清院在縣西南洛塢唐天順二年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寶隱院在縣西南魚陂唐天寶中建 【 事見僧如晝作明禪師塔銘】 所謂魚陂道場也錢氏改名空隱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及賜二銅鐘院有明心亭
梵慧院在縣西南四安鎮唐咸通中建集雲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舊編云建炎中金虜遊騎縱火至藏院經輪自轉有聲如雷火亦遂滅賊遂散去有江東汪用汝記
饒益院在縣西北應山錢氏建名應山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定香院在縣東北彭城沿湖舊號國安錢氏改名護國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梵業院在縣東北高塘沿湖錢氏建號護明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定慧院在縣北無胥村沿湖錢氏建號報國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慈氏院在縣東南和平鎮晉日南太守莫封宋元嘉元年捨宅為寺號新安 【 唐僧如畫有碑銘】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三學院在縣西南午山錢氏建號看經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正覺院在縣西南九龍山錢氏建號九龍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化城院在縣西南曉覺村齊永明元年建號齊明唐天寶中改為曉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龍華院在縣西南呂山唐咸通十五年建號普廣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辨利院在縣東南卞山白鶴嶺紹興三十二年賜額
武康縣
大慈寺在武康縣東五十步 【 統記云百步】 梁普通六年八月建名寶相 【 統記作保相唐漢陽王張柬之為碑續編及餘英志不載碑事】 後唐廣順元年邑人唐君師捨宅重建本朝乾德五年僧道興重修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有神鐘記 【 見事物雜志】
證道寺在縣西二百步南齊建元元年置 【 餘英志云以邑人祕書郎沈密舊居建】 名齊昌唐天寶四年改名永安建隆三年縣令羅文圭重建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 舊編云門對大谿南望群山最清勝餘英志載毛澤民游證道寺詩有更看酴醾一夜春之句統記又云沈密為其寺碑】
靜林寺在縣西三里孟宅保西梁大同四年十月置唐咸通六年齊(仃去丁改品)禪師更造 【 舊編云九年改今額餘英志云寺瞰谿流相為勝絕寺有妙峰亭妙行堂壺中軒載毛澤民及葛文康詩詞葛公詩有云妙行堂前聳碧鮮壺中軒外疊礸(石穴)軒外疊石為山也又云吳興記稱寺有唐張柬之碑今碑僅存字不可辨】
禪靜寺在縣西北七里招寶賢山唐顯德中建名招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 寺有集翠堂留芳軒玉醴泉餘英志載毛澤民集翠堂詩禪靜庵詩葛文康留題】
皇覺寺在縣東北十五里鳳凰山後漢述善侯沈戎故居地名沈碧沈氏世居之宋元嘉三年戎之八世孫司空慶之吏部尚書曇慶五兵尚書懷寧光祿大夫孟韙等請以始祖宅為寺文帝以述善俟有功於人人懷其德錫名懷德唐天復九年重建改名永德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 餘英志云始開山時術者以此山有鳳翅形鑿之必異既而舉鍤若有鳳凰飛去】 翠峰寺在縣東北三十里小山之麓 【 統記作小山寺】 宋元嘉元年建僧法瑤嘗住持 【 事見郡志高僧下】 齊永明三年改為尼寺本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復為僧舍寺有塔七層 【 餘英志載毛澤民游翠峰寺詩及題塔院詩】
廣福尼寺在縣東南大賽山慶元六年以廢額建
建靈寺在縣北一里 【 統記云晉義熙二年八月晉車騎將軍沈充捨宅為寺今廢】
龍光寺 【 統記云縣東北三十里宋元嘉三年九月置其中即車騎將軍沈充別館今不存花藏尼寺餘英志云在縣東二百步今廢】
等慈尼寺 【 餘英志云在千秋橋西南今廢】
千佛寺在縣東南十五里鳳凰山下梁大同二年建名報德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 琳師有千佛寺避暑詩】
仁王院在縣東二十五里秀峰山本朝建隆元年錢氏建名羅漢治平二年改今額
大安院在大賽山本朝開寶六年錢氏建
禪居院在縣東南三十一里金井山本朝乾德三年錢氏建治平二年改今額
圓覺院在縣南十五里龍口山梁普通三年建名智業本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今額 【 舊編云唐大中二年改】
報慈資福禪院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三班村紹興十三年參政范純禮請為功德院 【 見舊編餘英志云在縣西南十五里金華山】
思嚴孝親禪院在縣南二十里大賽山乾道九年節使王概建 【 舊編云王晉錫請為功德院】
淨因院在縣北百五十步唐開元中建名開元院 【 舊編云大中三年建】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有藏經五千餘卷嘉祐元年造
護國禪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石頤山唐咸通五年建景趣幽絕有(仃去丁改品)禪師坐禪石及虎跑泉清澈無底 【 舊編云(仃去丁改品)師以結庵有一虎常隨之師以乏水為憂虎跑地得泉因以為名餘英志載毛澤民游虎跑泉石頤山詩葛文康留宿石頤詩云住山(仃去丁改品)老富心機云云何須兼住兩招提蓋(仃去丁改品)師建兩伽藍冬居石頤夏居靜林】
隆教院在縣西北十八里銅山之麓石晉天福三年建周顯德中名資福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建中靖國初僧維琳居之 【 餘英志琳號無畏大士受知蘇公軾與毛滂酬唱甚多】 院內有無畏庵內苑橋外有清奏亭古月泉擎天松後有牛頭峰緩步隄毛公堂皆師所刱
定空院在縣東北七里梁普通六年建名永昌治平二年改今額 【 寺前後皆梅毛東堂有定空寺觀梅樂府寺後有白雲亭掌琳師有詩院在煙霞塢】
福慶院在縣南十八里上陌步本朝乾德四年錢氏建名鎮安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 【 院有翠屏軒秀巘亭毛東堂有詩刻石】
體寂院在縣西南二十里中山唐咸通三年建中和元年賜今額 【 見舊編而餘英志乃云失建置年月】 西南有虎鹿冢 【 舊編載佛日禪師居此院道行高潔常有一虎一鹿隨之一日虎獨歸而鹿不至師意虎害鹿薄責之虎屏氣徐出須臾負一死鹿至前虎亦斃師并瘞之號虎鹿冢餘英志同】
定光院在縣響應山下本朝建隆三年錢氏建名寶安治平二年改今額 【 古蹟並見響應山下】
章法院在縣西南二十六里前村山本朝治平元年建名延壽二年改今額
達觀院在縣東北三十六里獨蒼山梁大同中建號龍巖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永光院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天泉山建隆二年錢氏建寶福院在縣十五里上陌步乾興元年建
護戒禪院在縣東二十五里龍山下本朝太平興國中錢氏建號福慶治平二年改今額
崇福密巖禪院在縣北二里烏回山紹興七年賜額奉懿節皇后祠
資福妙靜禪院在縣南十八里雞鳴峰紹興二十四年衛茂實請為功德院
崇孝院在縣東北三十里翠峰淳熙六年參政施鉅建報恩資福禪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大安嶺淳熙八年少保鄧從義建
雲岫禪院在縣東七里石井山淳熙八年建
右寺院三十六而廢者四據統記所載懷德永安寶相小山靜林建靈龍光止七所而建靈龍光已廢存者五而已其他皆未置雖置而名未顯今據諸書所載存者三十有二而九所建於紹興以來入為大官所請功德院豈非郡為行都輔郡而本邑山川特秀士大夫多擇葬地於此而然耶 十佛院 【 云云】
德清縣
大中乾元寺在縣南十里天寶橋南吳羌山之陰梁大同二年戴可先捨宅為寺大殿棟宇巍然釋迦寶殿四字梁武帝書大中乾元之寺六字唐柳公權書寺舊有塔本朝乾道中沈作式重建初成鐙火闔邑人呼之為腰金塔 【 不數歲鄭聞沈复李彥穎韓元吉相繼為執政侍從】
壽聖寺在縣東三十六里韶村寺記云基四百畝谿水環繞梁天監五年青州節度使沈子真居宅一夕鐘磬自鳴堂前井中放出毫光俄有龍騰空而去子真遂捨為寺武帝賜今名 【 統記云會昌六年置】 先建大殿宏壯高峻皆香栟木殿有三世佛佛碑石曼卿所書在彌勒像前吳越王病目聞此井神異取水洗之即愈因賜旃檀香作井欄唐太宗皇帝亦賜御書佛賦逍遙詠急就章四十餘卷寶函鎮寺唐咸通中刺史高湜重修大殿其後弼陵沈氏別立禪院於寺後號順慶本朝皇祐閒重建三門兩廊記阿育禪院懷璉作奉化知縣沈時升立石紹興十二年太上皇帝降御旨省劄許比慈感壽聖兩寺免諸色科
覺海寺在縣東四十五里新市鎮唐時武康縣舊有興福寺後廢元和十年鍾思染於鎮中得漢中大夫朱安期墓地請於刺史薛戎移額建寺於此烏程令朱集捨田宅金錢賈彝昌相與力成之武宗時廢毀宣宗時彝昌重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名按三門佛殿唐時所立記文建中靖國初太史章撰大唐興善之寺六字小碑今藏墨妙亭有法鑒講師若愚塔銘殿柱有天書雷公大印
大善寺在縣南二十七里唐棲村梁大同二年水部員外郎沈著捨宅為寺號永明唐貞觀中改為大名寺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慧通教寺在縣東四十五里新市鎮熙寧元年建號法華院政和七年改今額
覺華寺在縣東北二十七里新塘梁天監中郡人沈悅捨宅為寺號華林本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有一石經幢唐會昌初僧清(恐去心改言)建處士胡季良贊
唐壽寺在縣北二十七里戈亭吳越時建號孝德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安國寺在縣北二十里下舍舊名安居禪院唐咸通中改延慶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慈相寺在縣北三里唐元和中建號石壁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院有泉出石罅狀如半月號靈泉
華藏寺 【 在吳羌山前乾道四年移武康廢額來此武康華藏舊寺吳越王錢俶所建號興慧治平二年改今額今寺中有錢王護戒牒尚存】
海會禪院在學海寺西北隅國初邑人悔延昶建本興善寺羅漢子院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
保慶院在縣西五里積谷山之陰唐朝乾元中邑人余邦開山賜號積谷禪院吳越時改大寧保慶禪院今為民居東有望蠡亭正與蠡山相對
妙嚴院在縣北十里大壯嶺東唐乾符二年號集雲院後改今額本朝紹興七年樞密沈與求乞為功德院有妙峰堂詩榜甚多
保寧院在縣北十里大壯嶺本朝紹興五年初建朱皇后宅乞為功德院賜今額
道林庵在縣東二十七里崇寧元年建常以本州天聖院名之後罷神霄宮復舊院額遂以今名榜為庵
三德院在縣東四十里梅林南齊建武中邑人太常少卿張迪捨宅為寺始號波羅蜜寺唐大中元年改波羅護國院本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 有岑碩詩云齊朝立蘭若曾廢會昌初佛法滅不得僧徒還此居無碑傳古昔有樹老扶疏門外滌塵冰寒光浸太虛】 院有彌陀閣大悲閣甚雄壯
真教院在縣北二十七里相村唐咸通六年建本朝建隆三年為集福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延壽院在縣東北二十七里敢村梁天監四年邑人沈慶之捨宅為寺唐大中初賜今名 【 統記云在縣東十八里咸通十年置】
明因院在縣東四十五里新巿鎮吳越時顯德三年餘杭令章靖捨宅創建號羅漢院記文龍街首座贊熙寧元年改今額
齊政院在縣東北十五里忻村唐咸通十二年建本朝元符中靈芝元照撰記
永寧院在縣東北三十六里白彪村齊永明二年丹陽太守沈豫捨宅建唐咸通中復賜今額
永壽院在縣東四十五里後柳□□大中二年建咸通中賜額
梵行院在縣東四十五里苦竹村唐咸通二年建號永恩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瑞蓮院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櫟林村周廣順二年邑人吳篆請於吳越國鄧王就古院基建號護國瑞蓮院
越山院在縣東五里本朝開寶中建因舊寺基未賜額以今名
宣梵尼院在縣東四十五里新巿鎮唐咸通五年建號連雲院本朝治平二年賜今額
寧國尼院在縣西南赤土山本朝乾道四年開府鄭藻建請為功德院
寶覺慈光禪院在城山之陰本朝熙寧中天台僧了因結廬其上洛僧道容繼之屋宇寖多遂請安吉妙香禪院廢額名之紹興三十二年內知省徐伸乞為功德院賜今名山頂有塔又有挂月環翠二亭
廣法教院在縣東南七十里海瀉村乾道元年移臨安府廢額建
寧國院在縣東北五里蘭山乾道二年移臨安府廢額於此
廣福院在縣南十二里上初塢乾道元年移錢塘縣廢額建
真寂院在縣東南三十六里南林乾道六年移錢塘縣廢額建今改為淨化院
安吉縣
報恩光孝教寺在縣西北三里玉磬巖宋元嘉二十九年建號崑山寺本朝政和三年改為天寧萬壽寺五年改為十方教寺紹興中再改報恩光孝教院崇奉孝宗皇帝道場寺前舊有放生池縣令胡浚明重濬并記樂平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梅谿鎮宋元嘉元年信義太守施彬捨宅建唐會昌中廢後復舊
大明寺在縣南十五里霧山錢氏即古寺基建名祇洹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有錢氏元給奏憑稱持降宣命甲子年十一月某狀奏 【 葛勝仲詩云空翠沾我襟溟濛認堂奧兼乃張公超五里方術妙】
化度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巿錢氏建號永樂寺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廣福寺在縣東南二十里錢氏建名修道寺 【 舊有修道寺在縣南四十三里梁大同四年三月置隋大德三年三月廢】 本朝治平二年改壽聖寺紹興三十二年改今額
上方法雲禪院在玉磬巖唐乾興三年建本報恩寺子院本朝天禧五年始賜院額寺後舊有半山亭歲久隳壞乾道六年縣令安鼎夢遊是亭尋訪得舊阯重建題曰真賞鼎自撰記
常樂禪院在縣西北半里錢氏時將軍吳頊捨宅為寺號羅漢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有慶歷二年建康俞璋所撰羅漢院重修法堂記
百福院在縣西南三十里靈峰山梁開平元年建號靈峰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有熙寧元年知懷州孔叔瞻撰重修大殿記
淨行院在縣西南六十五里董嶺村晉開運元年錢氏建號寶德禪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妙香院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結竹村本朝乾德六年錢氏建建炎初兵火德清城山請廢額去凡三十年再得舊額今方葺治
澤心院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磴頭本朝建隆元年錢氏即古寺基建名龍安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等慈院在安吉縣東三里四龍湖山吳越錢氏建號永安禪院 【 舊有永安寺在縣東南四十里梁天監三年六月置隋開皇八年十月廢】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大觀中重修宗子博士魯百能撰記
靈芝塔院在等慈院西錢氏建
戒香院在縣西南六十里按坑本朝乾德二年錢氏建號龍香禪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普滿院在縣北二十五里白茆晉開運二年錢氏建號寶積院 【 舊有寶積寺在縣南二十五里梁大同元年十月置天監五年九月廢】 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普潤院在縣西南八十里荻浦晉天福六年錢氏建名長慶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華嚴院在縣東南二十里銅峴山周廣順三年錢氏建名寶相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華嚴院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塔塢乾德三年錢氏建名資福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普慈院在縣西南五十里古浮山晉天福四年錢氏建名安樂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葛勝仲詩云路出古浮山木杪飛華屋即此處也
德山禪院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龍紀二年建天祐四年吳越王改為五峰興國院本朝大中祥符元年又改今額
淨慧院在縣西南八十里杭千晉開運二年錢氏建名禪定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
廣慈院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本朝建隆元年錢氏建名永慶禪院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有天聖五年通判杭州陳詁所撰永慶院彌陀殿記
禪源院在縣西九十里銅坑本朝乾德二年錢氏建名龍居院治平二年改今額
寶梵院在縣西半里晉天福五年錢氏建名保安院本朝治平二年改今額寺有山塔在谿外
北門接待院本朝紹興元年準尚書省黃給度牒未曾賜額院有廬舍那佛閣萬壽尼院崇寧元年建
本縣有寺二十七其二十四係舊圖經所載除樂平崑山前代所置外餘二十二皆錢氏所為以安吉一方而所置寺繁盛如此民何以堪哉外有齊梁等六寺除永安保積修道為後人所取名外有齊弘寺 【 安吉縣南七里齊永明三年十月置隋開皇八年五月廢】
吳興志卷十四
宋談鑰撰
郡守題名
郡守題名郡侯自吳置郡歷晉訖陳曰太守閒為王國則曰內史自隋至周歷唐至吳越曰刺史宋曰知州事繇吳至隋未有題名唐大歷中剌史裴清始撰歷官記首於王羲之終於任忠四十四人勒於謝傅碑陰前吳後隋缺而靡聞也宋滕宗諒以所編未盡采摭史傳增二十七人續圖經又以所書歷官與正史差誤重加是正且搜羅遺失得二十四人共九十有五以今攷之年代之弗詳事跡之弗著登載尚有缺焉唐剌史題名廣德中李紓始立自武德以來名氏官秩遷就歲時悉追書之正元中刺史李詞及滕宗諒繼此誌刻訖於吳越納土凡一百三十九人其閒亦有與統記史書所載不同者宗諒又為宋朝題名自太平興國三年王洞而下其後聯續書刻至劉敏士百二十八人而石窮知州事唐瑑續之至慶元六年又二十九政竊詳古人創題名之意非惟欲著姓氏後先而巳有勸善懲惡之善焉必追錄前政搜訪遺闕者非惟欲涉獵務博而巳正懼其事跡之湮沒也元結道州刺史廳壁記曰問之耆老前後剌史能恤養貧弱專守法令有徐公履道李公廙遍問諸公善或不及惡有不堪說者故為此記為剌史作戒使題名不作則前人之名皆不可見後人亦無由歷指以問而善惡之跡俱泯矣此古人微意而元公剖判之者也石刻墨本必俟椎搨以張屋壁故併錄以便觀覽自晉以來且以正史諸書參攷年代訂正訛舛備錄事跡善惡畢見疑者闕之其有功德此民者別標載賢守類俾繼是而書者愈加意
晉顧秘 記云驃騎將軍榮之族父自交州刺史遷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顧眾傳父秘為交州刺史卒眾往迎喪值杜弢之亂崎嶇六年乃還秘曾蒞吳興過吳興義故共遺眾錢二百萬一無所受則知秘非吳興遷交州也周(王已)傳石冰略有揚土(王已)率吳興太守顧秘都督揚州九郡軍事斬冰所置吳興太守區山惠帝太安二年前吳興內史顧秘起義兵以討石冰
周(王已) 記云字宣佩征西將軍處之子累遷吳興太守晉史(王已)斬錢璯三定江南元帝嘉其勳以為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封烏程縣侯按懷帝光熙三年錢璯反周(王已)率郡人斬璯百姓敬愛事見賢守下
王羲之 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起家祕書郎征西將軍累遷吳興太守子獻之續圖經云晉史不載為守又傳云起家祕書郎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當是將軍下脫參軍二字梁吳均入東記羲之為守昇烏山事
王獻之 字子敬建威將軍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不載為守事恐唐人必有據按晉史傳獻之為衛將軍長史尋除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徵拜中書令南史羊欣傳載獻之為太守吳興書裙數幅事王儉傳宋蒼梧王暴虐儉引新安主婿王獻之任吳興為列補義興太守
謝萬 字萬之伯祖承撰後漢書歷吏部郎為吳興太守兄安姪瑗晉史紀穆帝升平二年八月以吳興太守謝萬為西中郎將豫州剌史
謝安 為吳興太守晉史作征西將軍軍司馬尋除吳興太守又烏程縣西四里有謝塘舊圖經云晉太守謝安開世說王僧彌謝玄曰汝是吳興谿中釣□耳注玄叔父安曾為吳興玄少時從之游故云在官無當時譽去後為人所思開城西官塘人獲其利號謝公塘頃之召拜侍中
謝琰 為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謝琰督吳興義興二郡軍事討孫恩非太守也恐別有據琰討恩至義興斬賊許允進吳興討丘王破之
虞潭 字思奧吳騎都尉翻之孫散騎常侍出為吳興內史兄子(馬斐)續圖經云晉史潭為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顧眾張闓傳並云吳興內史職官志諸王國以內史掌太守之任則吳興必嘗封王太守為內史矣按成帝即位潭為太守蘇峻反加督三吳等五都軍事與闓等同討峻帝紀咸寧三年五月蘇峻逼遷太子吳興太守虞潭等起義兵於三吳王舒傳亦作太守
虞(馬斐) (馬斐)亦至吳興太守晉史傳字思行歷吳興太守世說注歷尚書郎吳興守徵為金紫光祿大夫卒
陸納 字祖言自吳興太守遷大中正晉史納以尚書吏部郎出為吳興太守先至姑孰辭桓溫徵拜左氏尚書領洲大中正裝止襆被事見賢守下
周鎮 字康特累遷吳興太守
胡嚴 字起祖左遷吳興太守
王胡之 字修靈廙之子自吳興太守遷西中郎將司州剌史圖經云晉史靈作齡不載為吳興太守世說有王司州至吳興印渚事注別傳云歷吳興太守按世說云王司州至印渚看歎曰非惟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注云歷吳興太守吳興記云於潛縣東七十里有印渚旁有白石山峻壁四十餘丈印渚蓋眾溪之下流也又按晉書沈勁傳勁吳興人少有節操郡將王胡之深異之乃遷平北將軍司州刺史上書薦勁續圖經弗深考耳
孔愉 字敬康司徒左長史出為吳興太守封餘不亭侯子坦續圖經云晉史累遷吳興太守非自長史出也封餘不亭侯亦在為太守前坦從子也按晉史建興初以討華軼功封餘不亭侯後出為司徒左長史累遷吳興太守沈充反棄官還京師拜御史中丞
孔坦 字君平官至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坦嘗為吳興內史非太守也按傳愉從兄侃侃即坦父也蘇峻平遷吳興內史封晉安男加建威將軍運米振之事見賢守下
張玄之 登之子歷吏部尚書冠軍將軍吳興太守晉史謝玄傳為會稽內史時吳興太守寧晉侯張玄之亦以才學顯自吏部尚書與玄同年之郡時人稱南北二玄又顏真卿杼山寺碑云晉吳興太守張玄之吳興記曰 【 云云】 統記又多載玄之山墟名
孔廞 御史中丞群之孫自吳興太守遷廷尉卿子琳之晉史孔壁傳云嚴叔父也孫廞位至吳興太守廷尉
孔琳之 官至吳興太守遷侍中晉史傳廞子琳之以草書擅名又為吳興太守侍中
江灌 虨從弟累遷吳興太守續圖經云晉史江逌從弟灌自御史中丞轉吳興太守虨統之子與逌皆曾祖蕤當為再從弟逌統有傳不必言虨也按傳灌轉吳興太守蔑視權貴桓溫患之徵拜侍中以在郡時公事有誤追過之
謝邈 字茂□太傅安之猶子自侍中出為吳興太守晉史傳邈為吳興太守孫恩之亂為賊所執逼令北面邈厲聲曰我不得罪天子何北面之有遂害之紀安帝隆安三年謝方明隨伯父吳興太守邈在郡孫恩寇會稽東土響應吳興人胡傑鵠驃破東遷縣方明勸邈避之不從被害方明合門遇害數日葬送並畢
孔嚴 字彭祖愉從弟自尚書左丞出為吳興太守晉史傳自揚州別駕遷尚書左丞以侯領尚書太和中拜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褎義婦事見賢守下
以上歷官記元二十三人今退王韶之謝述入宋為二十一人
袁琇 晉史紀愍帝建興三年吳興人徐馥害太守袁琇
周札 晉史本傳徐馥平元帝以札為奮武將軍吳興內史改封東遷縣侯
周筵 晉史札傳云札兄靖子筵征虜將軍吳興內史
王坦之 晉史本傳不載為吳興太守統記據搜神記言王坦之為吳興郡守有竺師與之甚厚論及幽冥事曰先死者當以冥務見報歲餘竺師(焱欠)至曰貧道巳死昔之所論一無差誤勉崇利濟言訖而去坦之亦尋卒本傳亦載竺師事但言歷徐兗三州刺史若據搜神記所言是坦之終於吳興太守
顧眾 晉史傳王敦欲以顧眾為吳興內史眾舉桓彝亦遜眾事並不行是未曾授巳未知滕公別有何據
朱序 晉史本傳太和中遷兗州剌史時長城人錢洪聚黨百餘人藏匿原鄉山以序為中軍司馬吳興太守討(打去丁改金)之事訖還兗州紀孝武寧康二年長城錢步射錢洪等作亂吳興太守朱序討平之
司馬詢之 晉史西陽王羕之子元孫詢之歷吳興太守劉裕伐關中以為諮議參軍
王蘊 晉史本傳蘊起家佐著作郎累遷尚書吏部郎補吳興太守有德政屬郡荒人饑輒開倉振恤主簿執諫請蘊列表上待報蘊曰今百姓嗷然路有饑饉若表上須報何以救將死之命專輒之愆罪在太守於是大振貸之賴蘊全者十七八人焉朝廷以違科免蘊官士庶詣闕訟之詔特左降晉陵太守
孔靜 南史傳字季恭晉熙寧閒累遷吳興太守加冠軍先是吳興頻喪太守言項羽神為卞山王居郡聽事二千石當避之靜居聽事無害也遷尚書左僕射
以上九人滕宗諒增今添孔靜一人為十人
江蔚 晉史逌傳子蔚吳興太守
陶回 晉史家傳蘇峻平以功封康樂伯久之遷征虜將軍吳興太守在郡四年徵拜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年饑輒開倉救民事見賢守下
車胤 晉史本傳隆安初為吳興太守秩中二千石辭疾不拜加護國將軍丹陽尹
殷康 晉史殷覲傳父康吳興太守括地志曰黃浦亦名庚浦即康浦也左右有上康村晉殷康為太守百姓避其名改康為庚統記云開荻塘溉田十餘頃峴山康築亭其上名顯亭
續圖經元五人今退張崇之入宋為四人
沈嘉 統記云晉度支尚書吳興太守又重開荻塘更名吳興塘見荻塘下
何楷 括地志云金蓋山何楷居此修儒業楷後為吳興太守改金蓋為何山又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云從草堂徑行百步至吳興太守何楷釣臺南史何子平傳祖楷晉侍中唐姓纂云何叡渡江生楷
以上二人今添
右晉大官歷官記及滕守續及續圖經所載共三十七人王韶之謝述合係宋而孔靜乃係之梁今皆是正又添沈嘉何楷二人為三十七人歷官記始於王羲之今按晉史顧祕周(王已)袁琇周筵周札屬西晉惠帝愍懷之際故以為首而羲之次之餘姑循舊次
宋褚彥回 記云字彥回起家著作佐郎轉太子舍人尚餘姚公主拜駙馬都尉出為吳興太守累遷驃騎大將軍侍中錄尚書事諡文簡續圖經曰南史本傳尚宋文帝女南郡獻公主拜駙馬都尉除著作佐郎歷侍中領尚書右衛將軍元徽二年出為吳興前後宜以史為正沈憲為烏程令太守褚彥回歎美以為方員可施丘靈鞠傳褚彥回為吳興太守謂之曰此郡才士惟有丘靈鞠及沈勃耳乃啟申之
謝莊 記云字希逸弘徽之孫自散騎常侍出為吳興太守子朏續圖經云南史謝密字弘徽子莊非孫也南史傳大明中除吳興太守廢帝即位後為散騎常侍尋加光祿大夫卒
丘道護 記云即靈鞠之伯父遲之伯祖黃門侍郎出為吳興太守統記有晉新安太守條陽侯道護舊圖經云南郡太守道護未知官記何據
謝澹 記云字景恆父談祖安累遷吳興太守南史本傳作父瑤晉歷位尚書宋景平中累遷光祿大夫元嘉中位侍中特進卒不載為吳興太守事
王韶之 記云字體泰羨之之孫歷吳興太守入宋至門下侍郎續圖經云南史傳晉恭帝時遷黃門侍郎宋文帝時免給事中後為吳興太守卒是為黃門侍郎在晉末為吳興太守在宋文帝時也孝義傳吳逵潘綜並吳興人太守王韶之擢逵補功曹史不就又發教列上綜行於州臺又王道迄烏程人涉學善書形貌又美太守王韶之謂人曰有子弟如王道迄無所少
謝述 記云字景光宣城太守眺之祖累遷吳興太守南史述宋元嘉二年拜中書侍郎歷南郡太守司徒左長史左衛將軍卒於吳興太守不當列晉
王僧慶 記云太守尉儉季父自御史中丞三遷吳興太守續圖經云南史本傳宋泰始中為吳興太守列於齊誤矣
沈文季 記云字仲遠慶之之子司空吳興太守續圖經云南史本傳元徽初自祕書監出為吳興太守飲酒至五斗妻王氏飲亦至三斗常對飲竟日而視事不廢昇明元年沈攸之反齊高帝加文季冠軍將軍督吳興錢塘軍事
以上元記五人王韶之謝廷元在晉王僧慶沈文季元在齊今添入四人退謝朏一人入齊為八人
張崇之 續圖經云無傳載南史孝義傳吳逵吳興人太守張崇之三加禮命太守王韶之擢補功曹史固辭不就吳逵事出宋略
劉延孫 南史紀宋孝武帝孝建元年以吳興太守劉延孫為尚書右僕射
王曇生 南史紀宋明帝泰始二年吳興太守王曇生王弘之傳子曇生孝武末為吳興太守又孔覬傳吳郡太守顧琛同吳興太守王曇生起兵
張永 南史紀明帝泰始二年吳興太守張永平晉陵鄧琬傳琬同吳興太守王曇生等起兵明帝遣王玄謨領水軍南討吳興太守張永為繼隱逸傳張永為吳興請沈麟士入郡
蕭慧明 南史傳作惠明思話子也有時譽宋明帝泰始初為吳興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項羽廟相承項羽多居郡廳事前後太守不敢上慧明謂綱紀曰孔季恭嘗設宴席未聞有災遂設筵榻接賓數日後見有一人長丈餘張弓挾矢向慧明既而不見旬日卒
以上三人失載并張崇之元在晉蕭慧明元在齊今添入共五人
顧琛 南史傳元凶劭弒立以琛為會稽太守隋王誕起義事平遷吳興太守孝武時仍為吳興太守坐郡人多翦錢及盜鑄免官
張岱 南史傳宋明帝泰始末為吳興太守齊武帝即位復為太守岱晚節至吳興更以寬恕著遷南兗州刺史卒
殷沖 南史張岱傳岱為東遷令時殷沖為吳興太守謂人曰張東遷親貧須養所以棲遲下邑然名器方顯終當大任
以上三人續圖經
袁思道 統記云符瑞圖宋元嘉十年烏程縣有白龜見吳興太守袁思道表進之
孔山士 南史隱逸傳沈麟士吳興人宋時太守孔山士辟不應
沈道思 德清紫極觀梁大同七年東宮直沈文沖表祖宋吳興太守道思少好玄默以故宅捨為觀見統記及舊編
以上三人今添
右宋太守據三書所載元共十一人張崇之王韶之述載在晉王僧慶沈文季載在齊蕭慧明載在梁並係宋時今並添入又增孔山士袁思道三人退謝朏一人入齊為十七人
齊袁洵 記云即粲伯父累遷吳興太守南史洵為吳郡太守見袁湛傳二者必有一誤或別有證
謝朏 記云官至吳興太守南史傳永明中為吳興太守明帝謀入嗣位朏避事居郡不理常務聚斂眾頗詆之亦不屑也孝武仞朏為吳興以雞卵賦人收雞數千及遯節不全為清談所少周興嗣傳齊隆昌中侍中謝朏為吳興太守唯與興嗣談文史而巳罷郡大相談薦
袁昂 南史傳齊永元末為吳興太守梁武帝起兵州郡望風皆降昂獨拒境見賢守下故臨終嘗曰往忝吳興屬在昏明之際不識天命甘貽戮辱帝手書諭之昂答曰偏隅一郡何能為役建康平昂舉哀慟哭時帝使豫州刺史李元履巡撫東土敕曰袁昂道素之門世有忠節天下須共容之勿以兵威陵辱元履至宣旨昂不請降開門撤備而巳
以上歷官記所載元五人王僧慶沈文季合在宋王騫合在梁卻添謝朏今三人
蕭惠休 南史傳作慧休惠明弟也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徙吳興太守徵為尚書右僕射吳興郡項羽神舊酷烈人云慧休事神謹故得東遷二年遷至平望帝命服藥卒
何戢 南史傳戢為吏部尚書加驍騎將軍出為吳興郡守統記云何戢吳興太守好書畫精巧列於伎藝本傳云上頗好書畫一日嘗賜戢蟬雀扇顧景秀所畫時陸探微顧彥先歎其巧絕獻之非戢畫也
以上二人滕續
張環 南史傳齊高帝建元元年改封平都侯及為吳興太守以既有國秩不取郡俸高帝敕上庫別藏其俸以表其清
袁彖 南史傳仕齊為冠軍將軍監吳興郡事彖性剛固忤武帝到郡坐過用祿錢免官往東治後為侍中
李安人 南史傳齊武帝時為尚書左僕射以老疾求退為吳興太守於家載米往郡人服其清吳興有項羽神護郡廳事必須祀以軛下牛安人奉佛法不與神牛著屐上廳事又於廳上入閣齋俄而牛死葬廟側今呼為李公牛豖安人尋卒亦以神為祟
徐孝嗣 南史謝覽傳云東海徐孝嗣以御史中丞出為吳興太守王儉贈詩曰方軌叔度追清彥輔柔亦不茹剛亦不吐時人以比蔡子尼在郡有能名
王敬則 南史傳齊建元二年為吳興太守郡多摽掠有十數小兒於路取遺物敬則殺之以徇人錄得一偷召其親屬於前鞭之令偷身長埽街路久之乃命偷舉舊偷自代諸偷恐為所識皆逃走境內以清其初入烏程從巿過見屠肉枅歎曰吳興昔無此枅是我少時在此故也召故人飲酒說平生不以為屑也 【 敬則少時屠狗商販遍於三吳】
孔琇之 南史傳靖之孫靈運子齊武帝時為監郡尋拜太守政稱清嚴孝義傳王文殊吳興人至孝太守孔琇之表其行鬱林王詔改所居為孝行里
王瑩 南史傳歷東陽太守以居郡有惠政遷吳興太守齊明帝憂勤庶政瑩頻處二郡皆有能名遷中令領軍嘗曰我昔從東度為吳興東有登岸
王秀之 南史傳為輔國將軍吳興太守祖父敬弘性剛正致仕隱吳興秀之先為諸王長史無復仕進意止營治舍亭山宅為終焉之計及除吳興隱業所在心願為之到郡守舊山移置輜重
以上九人又續退張嵊在梁今八人
楊文崇 統記祥應圖云齊永明元年吳興武康沈崇家有石榴連理太守楊文崇奏聞
右齊太守三書所載元十七人退王僧虔沈文季入宋王騫張嵊入梁卻添入謝朏又今添楊文崇一人合為十五人
梁謝瀹 記云為吳興太守子覽傳云初齊明帝及瀹東海徐孝嗣並為吳興號為名守孝義傳王文殊吳興人有孝行太守謝瀹聘為功曹不就
謝覽 記云為吳興太守南史傳天監中拜吏部尚書出為吳興太守王峻傳常與覽約官至侍中不復謀進覽自吏部尚書出為吳興郡守心不畏強禦亦由處俗情薄故也在梁為太守時中書舍人王睦之家居烏程子弟專橫前太守皆折節事之覽未到郡睦之弟迎覽覽逐去其船杖吏為通者自是睦之家杜門不出郡境多劫盜為東道患覽下車肅然齊明帝及覽父瀹徐孝嗣皆號吳興名守感皆過之感昔在新安頗聚斂至是遂稱廉潔時人方之王述
柳惲 記云字文暢司空忠武公彥緒之子為吳興太守南史傳天監中再為太守為政清靜人吏懷之於郡感疾自陳解任父老千餘人拜表陳情
沈崇傃 吳興人至孝天監二年太守柳惲辟為主簿見孝傳
元仲景 記云累遷吳興太守詩眼云阮景仲為吳興太守禁夜半鐘姓名不同當攷
蕭映 記云臨汝侯吳興太守南史本傳普通三年為吳興太守郡累不稔太通三年野穀生武康凡二十二處自此豐穰映製嘉穀頌以聞中詔稱美陳紀武帝為新喻侯蕭映傳教及映為吳興太守甚重帝謂僚佐曰此人將來遠大必勝於我統記云蕭映為吳興太守烏程縣界有旅稻生映獻嘉穀頌
張僧繇 記云右將軍吳興太守統記云吳興太守畫白塔寺彌勒佛菩薩像世稱奇妙唐名畫錄梁張僧繇天監中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武帝崇飾佛寺多命畫之
王騫 記云宋駙馬都尉儉之子累遷吳興太守續圖經云南史齊永元末為侍中梁武帝受禪出為吳興太守宜列於梁
歷官記云元六人添入王騫共七人
信都遵 南史陳紀侯景之亂避地臨安及武帝舉兵累遷吳興太守信都遵收文帝及衡山王
張稷 南史梁紀武帝天監三年以吳興太守張稷為尚書左僕射傳政稱寬恕事見賢守下
蔡樽 梁時為太守在官惟飲郡井齋前自種紫茄白莧以為常餌詔褎其清加信武將軍天監元年宣城郡吏吳承伯挾妖道聚眾攻宣城殺太守轉寇吳興吏人並請避之樽堅守不動命眾出戰破斬承伯餘黨悉平累遷吏部尚書
蕭獻 南史傳臨汝侯猷梁長沙王懿子也為吳興郡守性倜儻與楚王布交見項王廟下
裴之橫 南史梁紀元年承聖二年齊軍攻合肥徵吳興太守裴之橫帥眾繼侯瑱據東關四年齊遣高渙送蕭明來主梁嗣至東關遣吳興太守裴之橫拒之又見王僧辯傳云破武陵王還除吳興太守作百幅被初兄之高以其縱誕為狹被蔬食以厲之歎曰大丈夫富貴必作百幅被今成其志
蕭琛 南史傳琛惠明從子也天監中為吳興太守郡有項王於廳事安神坐琛遷之廟見郡治廳事下
文皇帝蒨 南史章昭達傳侯景平文帝為吳興太守駱文牙傳陳文帝為吳興太守引文牙為將帥韓子高傳陳文帝出守吳興子高寄載華皎傳文帝為吳興太守以皎為都錄事庾持傳文帝為吳興太守以為郡丞兼掌書翰
滕續元八人退孔晉入晉蕭慧明入宋添陳文皇帝蒨共七人
徐度 南史傳陳武帝時以功除郢州刺史兼領吳興太守文帝即位累遷侍中
張纘 字伯緒南史陸雲傳為湘東王繹參軍先製泰伯廟碑吳興太守張纘罷郡經途讀其文歎曰今之蔡伯喈也本傳大通中為吳興太守居郡省煩苛務清靜人吏便之大同二年召為吏部尚書
夏侯亶 南史傳字世龍天監中遷吳興太守在郡有惠政吏人圖其像立碑頌美
張嵊 梁時為太守侯景圍建業遣弟伊率郡兵赴援城陷御史中丞沈浚違難東歸嵊往見之謂曰賊臣憑陵人臣效命之日今欲收集兵刃保據貴鄉雖復萬死誠亦無恨浚固勸嵊舉義時邵陵王綸東奔至錢塘聞之遣陸丘公版授嵊征東將軍嵊曰天子蒙塵今日何情復受榮號留版而巳賊行臺劉神茂攻破義興遣使說嵊嵊斬其使仍遣軍破神茂景復遣神茂擊嵊嵊軍敗乃釋戎服坐於廳事賊臨以刃終不屈執以送景景將舍之嵊曰速死為幸遂與子孫同遇害者十人景欲存其一子嵊曰吾一門巳在鬼錄不就爾處求恩於是皆死賊平元帝追贈侍中諡忠正
蕭子顯 南史傳簡文時為吳興太守卒
袁樞 南史傳昂之孫紹泰中歷吏部尚書吳興太守陳永定中徵為侍中
衡陽王昌 南史本傳陳武帝第六子梁太清末武帝南征李賁命昌與宣后隨沈恪還吳興後為侯景所困景平拜長城國世子吳興太守年十六雅性聰辯明習政事武帝遣謝哲蔡景歷輔之臨郡蔡景歷傳衡陽王昌為吳興太守武帝以鄉里父老尊卑有數恐昌年少接待乖禮乃遣景歷輔之
孫廉 循吏附傳天監初事貴要得為列卿晉陵吳興太守然處官平直武帝嘗曰東莞二縣孫謙廉而巳又見文學傳孫抱東免人父康吳興太守
杜龕 南史梁紀敬帝紹泰元年十月震州刺史杜龕舉兵攻陳蒨於長城明年為太平元年正月震州刺史杜龕降詔賜死故吳興郡本傳魏平江陵後齊納貞陽侯明以紹梁嗣以龕為震州刺史吳興太守遷南豫州刺史加鎮南大將軍龕王僧辯婿也以陳武帝非素貴以法繩其宗門無所縱捨武帝銜之切齒及僧辯敗龕乃據吳興以拒之須敗陳武帝軍部將杜泰說之降其妻復募兵敗文帝軍後杜泰降文帝遣人負出項王寺前斬之
周敏 梁陳故事云吳興記云太守周敏大開學校勸人種桑與麥百姓賴之除國子博士見統記
齊明帝蕭鸞 南史謝覽傳初齊明帝為吳興號名守江祏傳齊明帝為吳興以祏為郡丞
王彬 南史循吏何遠傳梁武帝命遠為武康令太守王彬屬縣事見武康
右梁太守三書所載元共十九人退孔靜入晉蕭慧明入宋添王騫陳文帝蒨二人今又添衡陽王昌等六人為二十五人
陳錢道戢 記云散騎常侍右衛將軍駙馬都尉尚晉陵長公主永安侯出為吳興太守下有十二字云唐高僧終南山沙門釋通宣祖續圖經云謝公碣元置孝義寺此十二字何須太守官閥必寺僧所增南史本傳妻陳武帝從妹後拜東徐州刺史封永嘉縣侯天嘉元年為臨海太守後拜衡州刺史郢州刺史卒不載為吳興太守
徐綜 記云唐黃門侍郎堅之曾祖稜威將軍駙馬都尉尚永嘉公主出為吳興太守
沈君理 南史傳吳興人陳武帝時為吳興郡太守文帝嗣位累遷左戶部尚書無為吳興太守二處必有一誤記云吳興太守累遷吏部尚書
周文育 記云自吳興太守累遷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子(上下石)孫寶安南史本傳梁元帝授文育義州刺史累遷散騎常侍廣州平授開府卒贈侍中司空與所記不同子寶安傳云文育為王琳所縶及歸復除吳興太守
周詔 記云官至吳興太守南史周文育傳云子寶安與歷官記所載大異
周寶安 記云官至吳興太守南史本傳寶安文育之子而記云子(上下石)孫寶安未知何據又云文育歸復除吳興太守文帝天嘉二年寶安重拜吳興太守襲封壽昌縣公後除給事黃門郎衛尉卿卒
任忠 記云累遷吳興太守南史陳紀後主禎明二年使命軍任忠出守吳興郡以襟帶東陽州吳州本傳後主嗣位出為吳興內史及隋兵濟江自吳興入赴屯軍朱雀門
以上七人歷官記
陳伯禮 記云武陵王世子之從子出為本州太守續圖經云歷官記序云自王逸少暨任忠今刻伯禮於左疑後人所增南史本傳陳文帝第十子大建初為吳興太守在郡恣行暴掠為有司所劾十一年被代徵還
吳明徹 南史本傳天嘉五年遷吳興太守引辭之郡文帝謂曰吳興雖郡帝鄉之重故以相授廢帝即位遷丹陽尹
滕續元二人退陳文皇帝蒨一人
胡穎 南史傳隨周文育於吳興討杜龕陳天嘉元年除散騎常侍吳興太守卒官
徐敬成 南史傳大建五年除吳興太守隨吳明徹北討
杜稜 南史本傳陳廢帝時位特進侍中大建元年出為吳興太守二年召為侍中
沈恪 南史本傳杜龕平文帝襲張彪以恪監吳興郡武帝受禪恪自吳興入朝踐阼除吳興太守永定三年除散騎常侍
王奐 南史隱逸傳沈麟士吳興人昇平末太守王奐表薦之召不就
沈欽 南史陳紀天康元年廢帝即位以吳興太守沈欽為尚書右僕射
右陳太守三書所載元十五人退陳文帝蒨添沈欽仍舊十五人
隋李德林 隋書本傳隋初為內史令開皇十年出為湖州刺史按紀九年平陳
沈法興 唐書本傳隋大業末為吳興郡守東陽賊樓世幹略其郡煬帝詔法興與元祐討之顏真卿石柱題亦云隋吳興太守沈法興統記云大業十四年吳興太守沈法興討東陽賊樓世幹按隋紀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改元義寧大業十四年即義寧二年也
右隋太守滕續一人今添一人共二人
唐孟宣文 武德二年自陳州刺史授後遷涇州刺史見唐刺史題名下同
雲洪嗣 武德七年自右庶子授遷鄭州刺史
韓世恭 正觀五年自金吾將軍授遷衛尉少卿
徐瑩 正觀十一年自括州刺史授統記云遷刑州刺史所載刺史自此始
竇懷恪 正觀十七年自戶部郎中授遷揚州刺史
劉守敬 正觀二十一年自洛州刺史授遷太常少卿統記云聖歷二年授
陳蹇之 永徽元年自陳州司馬授免官統記云大足元年授
于敏直 永徽五年自宋州別駕授遷德州刺史
賀蘭爽 永徽九年自右衛中郎授遷羽林將軍統記云自徐瑩後六政則天時
衛弘敏 顯慶元年自豫州刺史授遷右清道府率統記云神龍二年汝州刺史授
韋璋 顯慶五年自少府監授卒官統記云神龍三年自博州刺史授
武太中 弘道二年自海州刺史授卒官統記云以上三政中宗時
鄭休還 垂拱元年自金州刺史授遷越州都督統記云景雲元年太常少卿授遷滑州刺史
趙謹徽 長壽二年自洪州都督授統記云景雲二年自泉州刺史授遷太子賓客到任
馬建 證聖元年自袁州刺史授遷邛州刺史統記云太極元年以上三政睿宗時
崔瑊 萬歲通天元年自登州刺史授遷□州刺史統記云開元元年
張洽 大足元年自濮州刺史授遷魏州刺史統記云開元三年
侯莫陳涉 神龍二年自睦州刺史授遷商州刺史統記云開元九年
朱(上宗下山)慶 太極元年自虔州刺史授遷洪州刺史江南道采訪使統記云開元六年在侯莫前
蔣挺 開元五年自國子司業授選申王府長史統記云十二年
徐元之 開元七年自諫議大夫授改邠王府長史統記云十五年
鄭繇 開元九年自陳州刺史授遷博州刺史統記云十七年
徐嶠之 開元十三年自吉州刺史授遷洺州刺史統記闕唐史徐浩傳父嶠之不載為守事
皇再從兄祈 開元十六年自國子司業授遷金吾大將軍統記云二十二年自諫議大夫授遷右領軍衛將軍
韋明(昜□) 開元十八年自右清道府率授遷趙州刺史統記云二十四年
張景遵 開元二十一年自夔州刺史授改清道府率統記云二十七年
徐惲 開元二十三年自登州刺史授不曾之任遷洪州刺史充江西采訪使統記云二十九年
鄧武遷 開元二十九年自蘄州刺史授卒官
吳從眾 開元二十八年自蘄州刺史授遷密州刺史充党項使統記云天寶三年自鄭州刺史授遷安化郡太守即密州刺史也
陳思應 天寶元年自柳州刺史授不之任統記云四年
閻知言 天寶二年自括州刺史授致仕統記云五年
周擇從 天寶五年自饒州刺史授改洪州刺史統記云六年遷宣州
韋南金 天寶八年自睦州刺史授遷梁州刺史統記云七年
李峒 天寶十年自壽州刺史授改授陳王府長史統記云十三年以上十八政元宗時
韋景光 天寶十二年自衛將軍授免官統記缺
豆盧陳麟 天寶十四年自華州刺史授遷虔州刺史統記云至德二年
崔巽 天寶十五年自蘇州刺史授遷右衛將軍統記云乾元元年
楊慧 至德元年自奉元縣令授免官統記云乾元二年遷杭州刺史慧一作惠
崔論 上元元年自蜀州刺史授遷試大府卿兼御史大夫淮南節度行軍司馬統記云自饒州刺史授以上四政肅宗時
獨孤問俗 上元三年自明州刺史授遷祕書監檢校揚州大都督司馬統記云寶應二年
盧幼年 寶應二年自杭州刺史授遷大理少卿統記云永泰元年
杜位 乾元元年自江寧少尹拜卒官統記云大歷四年
蕭定 永泰二年自信州刺史授遷宋州刺史統記云蕭定大歷六年宋州刺史授遷蘇州袁潤等六州刺史大歷中有司差天下刺史治最定與常州蕭復濠州張鎰為第一
裴清 大歷二年自宿州刺史授除鄂州刺史統記云六年選兵部郎中
顏真卿 唐大歷七年自撫州刺史授遷刑部尚書統記云八年唐史傳云遷撫湖二州刺史元載誅楊琯薦之擢吏部尚書大歷中為刺史招致名儒高客七十餘人相與攷郡書成韻海鏡源五百卷又書其伯祖元孫所著干祿字書撰於生池碑及其他石刻公即在郡累年德政洽於千里邦人仰其忠烈今奉祠焉
樊系 大歷十二年自諫議大夫授遷濠州刺史統記云十年
第五琦 建中元年自饒州刺史授遷太子賓客史傳云坐與朝恩善貶括州刺史徙饒湖二州復為太子賓客統記云大歷十三年
王密 建中三年自明州刺史授遷越州都督充浙東西團練副使統記云大歷十四年
王沔 建中五年自檢校工部郎中兼侍御史授遷宣州觀察使統記云大歷十五年遷宣州刺史以上十政代宗時
袁高 正元二年自韶州長史員外置同正員授遷給事中統記云袁高建中二年
楊頊 正元四年自濮州刺史授遷國子祭酒統記云興元元年二政德宗時
龐(上下言) 正元七年自倉部郎中授遷絳州刺史統記作三年
于(由頁) 正元八年自駕部郎中授遷蘇州刺史史傳自駕部郎中出為湖州刺史郡有湖陂異時溉田三千頃以濟人久淤廢(由頁)行縣命修復隄閼歲獲(禾亢)稻蒲魚無慮萬計州地庳薄葬者不掩柩(由頁)為坎瘞枯骨千餘人賴以安未幾改蘇州統記作五年
劉全白 正元十年自池州刺史授遷祕書監致仕統記作七年
王浦 正元十一年自建州刺史授卒官統記作十年
李錡 正元十三年四月自杭州刺史授遷本道觀察使統記作十二年本傳德宗時為杭湖二州剌史居三載遷潤州刺史浙西觀察使
李詞 正元十六年自萬年縣令授遷光祿少卿統記作十四年
田敦 正元十八年五月自衢州刺史授遷常州刺史統記作十六年
顧防 永正元年四月自澧州刺史授除常州刺史統記作正元二十年以上八政順宗時
姚駰 元和元年四月自處州刺史授卒官統記作姚駰
辛秘 元和二年正月自兵部員外郎授史傳為兵部員外郎憲宗初拜湖州剌史討李錡平賜金紫召為河東司馬留主務李錡反遣將先取支郡蘇常杭睦四刺史或戰敗或拘脅秘召將丘知二夜開城收壯士得數百逆賊大戰斬其將進焚營堡錡平遣宣慰使齎詔至賜金紫刻詔於石又有時元佐紀銘其功
范傳正 元和四年八月自歙州剌史拜六年二月十一日遷蘇州刺史史傳歷歙湖蘇三州刺史
裴汶 元和六年自澧州刺史授八年十一月除常州刺史
薛戎 元和八年十一月三十日自衢州刺史授遷常州刺史史傳云河南令累遷浙東觀察使而不載為守事
李應 元和十一年八月十五日自戶部郎中授遷蘇州剌史
竇楚 元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自刑部郎中拜遷尚書右司郎中統記云以上七政憲宗時
錢徽 長慶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自江州刺史拜遷尚書工部郎中史傳憲宗時禮部侍郎貶江州刺史轉湖州還遷工部侍郎
張仕偕 長慶三年三月六日自司封郎中拜卒官
崔元亮 長慶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自刑部郎中拜遷祕書少監分司東都唐書元和初遷密歙二州刺史歷湖曹二州辭曹不拜統記云以上三政穆宗時
獨孤邁 寶歷二年九月十三日自歙州刺史拜後貶康州統記云一政敬宗時
韓泰 太和元年七月三日自睦州刺史拜遷常州刺史
李德修 太和四年五月十日自淮南節度行軍司馬授後遷楚州刺史
韋珩 太和五年四月自江州刺史拜未視事卒
庾威 太和五年四月自長安縣令拜貶吉州刺史
敬昕 太和七年自婺州刺史拜除吏部郎中續加檢校本官依前湖州刺史後除常州
裴充 太和元年八月自大理少卿拜卒官
楊漢公 開成三年三月二十自舒州刺史拜遷亳州刺史充本道團練鎮遏使統記云以上七政文宗時
張文規 會昌元年七月十五日自安州刺史授遷國子司業
李宗閔 會昌三年五月十日自東都分司太子賓客授尋貶漳州刺史續貶漳州長史史傳開成中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會昌中拜湖州刺史尋貶漳州長史
姚勗 會昌三年六月二十九日自尚書左司郎中授後遷吏部郎中唐傳姚崇曾孫勗累遷諫議大夫湖州刺史
薛褒 會昌六年八月十日自安州刺史拜卒官以上四政武宗時
令狐綯 大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自右司郎中授二年四月二日除翰林學士十日拜相史傳以右司郎中出為湖州刺史宣宗問人令狐楚有子乎白敏中曰綯今守湖州其為人宰相器也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
蘇特 大中二年五月自陳州刺史拜除鄭州刺史
杜牧 大中四年十一月自大理少卿授遷中書舍人史傳自吏部員外郎乞為湖州刺史踰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唐大中為刺史遺愛塞路公退之餘登臨賦詠碧瀾銷暑俱有留題
郭勤 大中五年九月自司勳郎中拜河南少尹
鄭顒 大中七年九月自舒州刺史授除太僕少卿
崔準 大中十一年四月自刑部郎中拜除給事中
蕭峴 大中十二年十一月自戶部郎中授除東都留後卒官以上七政宣宗時
鄭彥弘 咸通三年自司勳郎中授遷右司郎中
崔芻官 咸通三年二月自吏部郎中拜卒官統記云戶部
源重 咸通三年九月自司勳員外郎授除絳州刺史
高湜 咸通五年十二月自司勳員外郎拜禮部郎中史館修撰統記作遷刑部
趙濛 咸通八年二月自司勳員外郎拜遷駕部員外郎統記云遷職方
李超 咸通十一年八月自楚州都團練使授除諫議大夫
裴德符 咸通十二年七月自絳州刺史授遷太常少卿
張摶 咸通十三年七月自中大夫拜除蘇州刺史統記云比部郎中授遷廬州刺史
劉植 乾符元年七月二十七日自左司郎中授除當道副使統記云咸通十五年自兵部員外郎授遷兵部郎中以上九政懿宗時
鄭仁規 乾符四年二月十三日自司封郎中授除襄州節度副使統記云三年自考功員外郎授選考功郎中
杜孺林 乾符六年自戶部郎中授選司勳郎中中和三年再授後遷給事中統記作五年工部授
王鸞 中和二年正月自刑部郎中授統記云司勳
孫儲 中和五年正月一日自工部郎中授除左散騎常侍統記作中和四年權給事中授
李師悅 光啟元年八月自工部尚書授累加檢校太保忠國軍節度使薨於郡治統記云光啟元年八月工部尚書授文德元年加檢校右僕射龍紀元年加檢校司空大順二年加特進三年加檢校司徒賜德政碑景福二年加防禦使乾寧三年正月加太保五月加忠國將軍節度使七月薨載刺史止此
李彥徽 前綿州刺史起復繼父位權兵馬留後因災變為眾所逐
高彥 乾寧四年十月授招討使明年授刺史卒官
高澧 天祐四年十二月起復襲父位權知軍州事出城與淮南兵私會為裨將所逐
右唐刺史據廳壁題名一百十九人統記始於李瑩終李師悅內又不載徐嶠之韋景先計九十七人竊詳題名本於唐廣德中所載必不苟合並登載特以錢鏢以後係吳越錢氏所授天祐四年唐巳禪於梁不當附唐後今合為一百五人
歷代賢守舊圖經諸書多載竊考六朝之閒事之可紀者史不輟書唐三百年人且踰百其賢乃寥寥罕聞蓋六朝都建業吳興為便郡其所授者非名賢即貴戚也有治跡者史筆必載唐都長安是郡特海隅一陋邦爾以題名參之唐史十無其一有名氏者亦略其所授載除授遷改者又略其歲月設有事跡史官往往不暇載也然郡侯有不鄙虐其民而為之興利禦災者或別有他書亦不可掩也
吳越錢鏢 天祐七年既逐高澧錢鏢至州安撫以鏢為刺史後叛入淮南五代史吳越世家乾化元年鏐弟鏢居湖州擅殺將潘長懼罪奔於淮南又按唐天祐四年遜於梁梁太祖改元開平天祐七年當梁開平四年
錢璟 天祐八年自婺州刺史攝刺史九年正授十七年授寧國軍節度使五代史天祐八年當梁乾化元年
錢元球 天祐十九年四月自明州刺史授後歸印綬於杭州五代史天祐十九年當梁龍德二年
錢元瑾 天成元年四月自指揮使檢校司徒授卒官五代史後唐改天祐為同光元年當梁龍德三年梁亡同光四年改天成元年
錢仁捷 天成二年六月二十六日自檢校授太保授後加防禦使罷任
劉仁圯 長興二年九月自內衛指揮使授五代史鏐以長興三年卒子元瓘立以上六人係鏐時
鮑君福 清泰元年八月自鎮海軍節度使副授後遷右丞相兼侍中歸杭州
沈韜文 晉天福五年十一月自檢校太保授五代史唐潞王清泰三年滅晉高祖改元天福元瓘以天福六年卒子佐立以上二人係元瓘時
許彥 天福六年十一月自內衛指揮使授
胡進思 開運三年二月檢校太尉授刺史以判官孫諤知州事進思本高澧裨將止居杭州
吳仁德 開運三年二月檢校太尉授刺史以疾免
錢偡 開運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檢校大尉授刺史後加宣德軍節度使卒官五代史佐以開運四年卒弟俶立以上四人係佐時
錢昭晏 偡之子宋乾德四年起復襲父位
錢信 偡之弟開寶三年自武勝軍節度使授太平興國三年納土以上二人係俶時續圖經云自錢鏢以下十四人皆錢氏自除授而同姓八人亦足見當時之政也
右吳越時刺史十四人據唐紀哀帝改元天祐四年遜位於梁五代史梁太祖改元開平李克用及存勗皆仍唐年號至十九年次年方改元同光國號唐二年滅梁又二年改天成故題名並不書梁年號以天祐按天成所謂天祐七年梁開平四年也錢鏐以乾寧二年為鎮海東軍節度使以越州為東府還治錢塘始有二浙然刺史尚唐授也至天祐七年始以鏢為刺史是時唐亡巳三年矣自後至歸朝刺史皆錢氏自授今故自鏢以下別之為吳越或曰唐雖亡而克用存勗仍唐年號至梁亡以接後唐之天成長興清泰皆唐也刺史附之唐可也固也天福為晉開運為漢而乾德為宋朝矣亦附之唐可乎況鏐受梁封為吳越王後又自為吳越國刺史之書不訖於周而訖於錢氏之納土則別之為吳越宜也
宋王洞 將作監丞太平興國三年七月視事六年六月罷
梁扆 右補闕太平興國三年三月視事次日抽赴闕
潘慎修 贊善大夫太平興國六年六月視事九年十二月罷
鄭建 祠部員外郎雍熙三年十月視事端拱九年九月罷
張隱 水部員外郎端拱九年九月視事淳化二年正月卒於部署
衛瀆 祠部員外郎淳化二年四月視事是年九月罷
樂和 左正言淳化三年三月視事是年四月罷
李韶 殿中侍御史淳化三年六月視事五年七月罷
謝泌 金部員外郎淳化五年十月視事至道三年六月罷
周師望 屯田員外郎至道五年六月視事咸平二年六月罷
李範 都官郎中咸平二年七月視事五年六月罷
杜惟一 水部郎中咸平五年六月視事景德二年四月罷
高貽慶 侍御史景德二年四月視事四年十二月改荊湖轉運使
蘇為 都官員外郎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視事二年八月罷
刁衎 刑部郎中直祕閣大中祥符二年八月視事五年正月罷
王膺 水部員外郎大中祥符五年正月視事九年八月罷
李餗 殿中侍御史大中祥符九年十二月視事天禧二年九月罷
鄭天益 都官員外郎天禧二年十一月視事五年正月就差廣西轉運使
王文震 考功員外郎天禧五年三月到天聖元年九月罷
高謹交 職方員外郎天聖元年九月視事三年五月罷
丁度 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天聖二年五月視事五年十月罷
王冕 都官員外郎天聖五年十月視事七年四月丁憂
王鬷 司封員外郎天聖七年四月視事八年四月移知蘇州
王盤 度支郎中天聖八年四月視事明道元年十月罷
柳宏 都官郎中明道元年十月視事景祐元年六月就差廣西轉運使
慎鏞 禮部郎中祕閣校理景祐元年六月視事三年六月罷
葉參 兵部郎中景祐三年六月視事四年十月分司南京
鮑當 職方郎中景祐四年八月視事五年二月卒於郡治
周允迪 倉部郎中寶元元年七月視事二年八月移知衡州
滕宗諒 祠部員外郎寶元二年六月視事康定元年十二月遷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移知涇州寶元中守湖州始至問民疾苦攷視風俗尤屬意於興學未閱月即營基鳩材表請於朝一新黌舍風教寖隆邦人德之置祠於學歲時奉祀
胡宿 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康定二年四月到慶歷三年四月罷康定中守湖州政有惠愛築石塘百里捍水患大興州學儒士盛於東南自湖學始既去州人思之名其塘曰胡公塘學者立生祠於學 【 見續圖經】
陳亞 金部郎中慶歷三年四月到五年四月罷
馬尋 金部郎中慶歷五年四月到七年四月罷
唐詢 工部員外郎直史館慶歷七年四月到皇祐元年四月罷
戚舜元 水部郎中皇祐元年四月到任轉司封郎中三年二月罷
張(上曰下皿)之 刑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皇祐三年二月到任四年九月移知揚州
章岷 度支員外郎充集賢校理皇祐四年十月到任轉司封員外郎依前充職至和元年十一月罷任
楊紘 刑部郎中至和元年十一月到任二年二月轉兵部郎中又嘉祐元年正月轉太常少卿二年六月十二日罷
徐起 光祿卿嘉祐二年六月到九月轉祕書監三年八月移知單州
盛申甫 司封員外郎集賢校理嘉祐三年十月到任轉工部郎中依前充職五年十月罷
齊廓 光祿卿直祕閣嘉祐五年十月到任六年九月分司南京
鮑軻 度支郎中嘉祐六年十月到任七年六月移知吉州
張田 屯田員外郎嘉祐七年六月到八年五月改都官八月轉職方嘉祐中以屯田員外郎守郡性剛直吏民畏服凡有興作可以立成創軍資甲仗庫又重建都酒務永寧駱駝儀鳳二橋開子城東西二衙門公私為便及立顏魯公祠仍籍吳興登第者題名於學在任二年移知廬州代者徐公仲謀作記云予觀張君不在謝柳龔黃之下 【 見舊編】
徐仲謀 職方郎中治平元年五月到任三年五月罷
王(上巳下廾) 司封郎中充祕閣校理治平四年七月到任五年二月初赴闕
唐詔 司勳郎中熙寧元年四月到任二年九月移知太平州改知潭州
徐綬 熙寧二年十一月以尚書司封郎中充集賢校理知州事四年十一月罷
孫覺 右正言直集賢院熙寧四年十一月到任六年三月移知廬州熙寧中以右正言守郡始至歲適大水民人饑饉欲相率亡去公振倉廩躬自撫循富有皆爭出穀以佐官所活不可勝計又以其餘暇因網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百篇為吳興詩集其他刻尚存而偃仆斷缺於荒陂草野之閒者皆集於墨妙亭 【 見舊編】
王介 職方員外郎充祕閣校理熙寧六年四月到轉祠部郎中依前職至十二月抽赴闕
李常 太常博士充祕閣校理熙寧七年三月到任祠部員外郎前職九年三月移知齊州
章惇 右正言知制誥熙寧九年三月到任十一月移知荊南府十年四月再任五月丁母憂
鞠真卿 太常博士直祕閣熙寧十年八月到任元豐元年九月移知蔡州
王安禮 太常博士直集賢院元豐元年十月到任至十一月抽赴闕
蘇軾 尚書員外郎直史館元豐二年四月二十日到任七月十八日罷元豐中守湖州下車三月而罷以事繫御史臺獄郡人懷其德政作解厄道場者彌月故有授獄卒以遺子由詩云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集中有端午遍遊諸寺以下三十餘篇皆吳興所作詩也
陳侗 太常博士充集賢校理元豐二年十一月到任三月八日移知宣州
唐俶問 工部員外郎元豐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任十一月換朝奉郎四年十月轉朝散郎五年八月再任十月授尚書員外吏部員外郎赴闕
閭丘孝直 朝散大夫元豐六年三月到任至中二年移淮南東路提刑
滕元發 正議大夫元豐七年八月到任八年五月轉光祿大夫九月移知蘇州
呂希道 中散大夫元豐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到任元祐二年八月二十八日罷
林希 朝請郎充集賢殿修撰元祐二年八月二十八日上至三年七月轉朝奉大夫四年正月移知江寧軍江南東路兵馬鈐轄
呂溫卿 右丞議郎元祐四年二月初二日到任六年二月初六日移知明州
張(言句) 左朝請郎元祐六年二月七日到任八年二月二十日罷
唐坰 左朝散郎元祐八年三月初一日到任紹聖元年七月初五日罷
鍾浚 左朝請郎紹聖元年七月初五日到任二十四日卒於郡
王安上 宣德郎紹聖元年九月三十日到任紹聖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罷
馬城 通直郎紹聖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任四年閏二月八日移知潁州
余中 朝奉郎充祕閣校理紹聖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到任元符二年三月八日移知杭州
蔣之幹 朝散大夫元符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到任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罷赴闕
徐鐸 朝奉大夫元符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任崇寧元年二月十五日移知河中府
晁補之 朝散郎崇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到任當年五月二十九日移知密州
豐稷 朝請郎充龍圖閣待制元符元年六月二十二日到任二年三月八日移知杭州
呂嘉問 中大夫崇寧元年閏六月四日到任二十三日以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
林顏 左朝議大夫崇寧元年八月初五日到任十二月十一日左轉中散大夫二年正月初八日移知廬州充淮南西路兵馬鈐轄
王瑛 右朝議大夫崇寧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到任
王澤 朝請郎崇寧四年閏三月初二日到任至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赴闕
吳絪 朝請郎充顯謨閣待制崇寧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到任大觀元年三月二十七日罷
鮑朝賓 朝奉郎大觀元年到任
王仲薿 朝議大夫直祕閣大觀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到任
葉棣 朝請大夫大觀四年三月二十六日到任政和元年正月初十日罷
章援 朝散郎政和元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任轉朝請郎四年三月初二日罷
葉唐稽 朝請大夫政和四年四月初三日到任十二月二十三日移京東路提點刑獄公事
盛瑜 朝請大夫政和五年二月十七日到任升直祕閣七年四月二十七日提點南京鴻慶宮
沈麟 朝請郎直祕閣政和七年六月初三日到任轉朝奉大夫直天章閣宣和元年四月六日致仕
王倚 朝請郎直祕閣宣和元年六月二十五日到任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轉朝奉大夫直龍圖閣四年五月十五日赴闕
胡思誠 朝請大夫直祕閣宣和四年六月初七日到任十七日罷
葛勝仲 大中大夫充顯謨閣待制宣和四年十月初四日到任六年九月初六日移知鄧州安撫使建炎中自大司成守郡時金人蹂江浙盜賊蜂起劇賊邵青欲過江入湖公大修城郭教閱士卒賊望風引去是歲大饑斗米千錢餓殍相枕藉公大發官廩又輸以穀數百斛遣官吏振給之民賴全活 【 見舊編】
強休甫 奉直大夫宣和六年十月初九日到任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轉朝議大夫靖康元年三月初八日罷任
盧襄 靖康元年三月初九日以徽猷閣直學士中大夫到任四月初九日除兵部侍郎
鄭滋 朝奉大夫充徽猷閣待制靖康元年六月十日到任是年九月二十五日移知平江府
趙子漪 中大夫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到任當年十二月初八日卒於郡守
梁端 以朝請大夫直祕閣建炎元年八月八日到任二年三月捕獲叛兵轉中奉大夫當年二月特恩轉中大夫三年四月九日以協助勤王升直龍圖閣當月十二日丁母憂罷任
張虞卿 朝散郎建炎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到任當年十月初四日轉朝請郎十一月九日奉旨依所乞主管南京鴻慶宮罷任
趙子嶙 建炎二年守郡時虜人南侵所過輒下或空城邑去之公乃躬率將士戮力乘城人皆感勵願以死守或謂賊且浮舟而來乃厚賞募人沒水行以鑿賊艦誅巨木沈廢舟以絕閒道事甫定遽罷去居人攀戀涕泣御史以民言告於上詔還於郡乾道五年立祠於顏魯公堂東偏 【 見舊編】
汪藻 紹興元年十一月初三日以龍圖閣直學士朝散大夫到任二年十月遷左朝散大夫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移知撫州
陳與義 紹興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以徽猷閣直學士左奉議郎到任五年二月二十五日召除給事中紹興八年四月初二日以資政殿學士左大中大夫到任至七月十一日準敕依所乞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李光 紹興五年閏二月初三日以左朝奉郎充寶文閣待制到任當年七月初九日除顯謨閣直學士移知平江府
方孟卿 紹興五年九月初一日以左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到任至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除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
汪思溫 紹興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左朝散大夫直徽猷閣到任當年八月二十一日除太府少卿
宇文時中 紹興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左中奉大夫直寶文閣到任至紹興八年四月初二日差知建寧府
常同 紹興八年七月二十七日以顯謨閣直學士左朝請郎到任九年三月四日召赴行在所
朱勝非 紹興九年三月初四日以觀文殿大學士左宣奉大夫當年十月二十六日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蕭振 紹興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以右奉議郎充徽猷閣待制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秦梓 紹興十一年六月初五日以左承議郎直祕閣當年十二月二日差知溫州赴行在奏事改除祕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
周葵 紹興十二年三月初四日以左承議郎直祕閣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移知平江府
秦治 紹興十三年二月初四日以右奉議郎充集賢殿修撰到任
張宇 紹興十四年十二月以左朝奉大夫直祕閣到任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改差宮觀
王鐵 紹興十六年三月十二日以敷文閣直學士右朝議大夫到任當年十一月二十日轉右中奉大夫十七年正月二十日提舉江州太平觀
張官 紹興十七年二月十八日以右朝議郎充敷文閣待制到任當年九月十八日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錢堪 紹興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以左朝散郎到任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主管台州崇道觀
趙叔涔 紹興十八年九月十七日以左中奉大夫到任十九年七月三日罷
周奕 紹興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以右朝奉郎到任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移知溫州
王會 紹興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以敷文閣直學士右朝奉大夫到任二十四年四月十九日移知秀州
郭瑊 紹興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以右朝奉郎直祕閣到任二十六年正月十一日除祕閣修撰主管台州崇道觀
汪勃 紹興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大夫到任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李琳 紹興二十九年四月十四日以左朝議大夫充敷文閣待制到任二十九年五月九日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楊揆 紹興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以右朝議大夫充敷文閣待制到任當年十月十四日卒於郡
董平 紹興三十年六月初一日以右中大夫集英殿修撰到任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移知潭州
陳之茂 紹興三十一年四月十三日以左承議郎到任當年八月十六日轉左朝奉郎三十二年十二月八日除直祕閣當月二十日移知平江府紹興三十一年自吏部郎中守郡凡有追逮未嘗遣吏揭片紙譙門之下雖外之縣鎮莫敢違其程限明年冬虜亮寇邊修城郭治器械聚糧食東南士大夫挈家依之 【 見舊編】
鄭作肅 紹興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左朝議大夫直祕閣到任
王師 顯謨閣學士左正議大夫乾道元年九月到任二年八月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王時升 左中奉大夫乾道元年九月到任二年八月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王十朋 左承議郎敷文閣待制乾道三年九月到任四年四月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紹興二十七年廷試擢第一乾道中以敷文閣待制自夔州移知郡事崇儒重道以教化為先郡有貢院久廢自出圭租以率州之士夫各助私錢重建不斂於民不費於官貢院郡學皆立生祠為政禁戢彊橫勤恤小民後丐祠得請百姓攀戀至有垂泣者 【 見舊編】
劉敏士 右朝散大夫兩浙路轉運判官乾道四年四月被旨兼權
唐瑑 右朝請大夫直龍圖閣乾道四年五月到任六年正月除江東運使改知建康府
林栗 左朝請郎直寶文閣乾道六年二月到任十一月罷
向(汀去丁改勻) 右朝請大夫直祕閣乾道六年十一月到任七年十月進直寶文閣十二月移知平江府
單夔 右奉議郎乾道八年正月到七月除戶部員外郎淮西總領
薛季宣 右通直郎乾道八年八月到轉右奉議郎九年二月改知常州
張宗元 左中奉大夫祕閣修撰兩浙轉運副使乾道九年三月被旨兼權
趙師夔 右宣教郎直徽猷閣乾道九年五月到轉承議郎直龍圖閣再任淳熙三年三月除浙西提刑
鞏湘 朝奉大夫淳熙三年四月到轉朝散大夫四年十二月除明州長史
曾逮 朝請郎集英殿修撰淳熙五年五月到轉朝奉大夫六年三月改除知鎮江府
趙粹中 奉議郎龍圖閣待制淳熙六年四月七日到九日罷
趙伯驌 武功大夫忠州團練使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淳熙六年四月被旨兼權
王正已 朝散郎淳熙六年七月到十一月罷
趙彥逾 朝奉郎淳熙六年十二月到七年十一月除淮西運判
胡南逢 朝奉郎淳熙七年十二月到任九年二月宮觀
趙善杜 朝散郎淳熙九年二月到八月以憂去職
顏度 朝奉大夫直寶文閣淳熙九年
劉藻 承議郎淳熙十一年八月到任十二年十月罷
趙思 朝奉大夫淳熙十二年十一月到至十四年閏七月轉朝散大夫除直龍圖閣再任十五年九月被召除起居郎
張澈 朝奉大夫淳熙十五年到以磨勘及覃恩轉兩官以修軍器率先諸郡特轉一官紹熙元年四月除都大提點坑冶鑄錢局
王信 中大夫紹熙元年五月到十二月移知紹興府
王回 朝請大夫直徽猷閣紹熙二年二月到三年四月除江東提刑六月十四日受代
趙不跡 紹熙三年六月到次年正月準省劄除都大提點坑冾鑄錢局
趙元夫 朝請郎紹熙四年三月到當年九月罷
潘景珪 中散大夫充祕閣修撰紹熙四年十二月到五年十一月自陳宮觀
虞儔 朝奉大夫直祕閣紹熙五年十二月到慶元二年二月改除知婺州
孟浩 朝奉大夫慶元二年四月到次年六月罷
趙善宣 慶元三年八月以朝奉大夫到當年十月罷
張震 朝奉大夫慶元三年十二月到五年六月除福建路提刑
李景和 慶元五年七月以朝奉大夫到嘉泰元年三月準省留召赴行在
富琯 嘉泰元年四月到二年六月十七磨勘轉朝奉大夫七月二十二日被旨召赴行在
陳鈞 嘉泰二年九月初七日以朝奉郎到任當年十二月磨勘轉朝散郎次年正月宮觀
汪泳 嘉泰三年二月初十日朝奉大夫到次年三月十一日磨勘轉朝散大夫當年五月十四日宮觀
留佑賢 嘉泰四年六月二十六日以朝奉大夫到開禧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準旨除湖南提舉當年三月十五日授代
周夢祥 開禧二年三月十五日以朝奉郎到當年十二月磨勘轉朝散郎
王炎 開禧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朝議大夫到任嘉定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罷任
魏大中 嘉定二年三月初五日以朝奉大夫到任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磨勘轉朝散大夫次年閏二月初五日敕文
趙希蓁 嘉定十三年五月初三日以朝散郎到任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準尚書省劄子除大府丞
趙希蒼 嘉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以朝請郎到任四月內磨勘轉朝奉大夫至十五年八月初六日宮觀
謝伯 朝請大夫嘉定十五年八月八日到任九月三日準省劄監尚書六部門
宋濟 嘉定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以朝請大夫到任至嘉定十七年四月初五日除左曹郎中
謝周卿
王元春 寶慶元年正月十二日以中大夫除祕閣修撰到任至當年五月初三日除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
梁紘 寶慶元年六月初七日以朝請大夫到任至寶慶三年八月初四日除左曹郎官
趙希觀 寶慶三年八月十三日以朝散郎到任於當年九月二十四日磨勘轉朝請郎紹定二年十月得旨令赴行在奏事十二月初七日滿替
趙汝憚 紹定二年十二月初七日以朝請郎到任磨勘轉朝奉大夫至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準省劄除將作監主簿
徐愿 紹定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到任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滿任六月二十四日準尚書劄子備奉聖旨令赴行在奏事當月二十八日受代
趙與懽 紹定六年二月二十八日以朝奉大夫直寶章閣到任當年十月初八日丁母憂
萬逮 紹定六年十一月初七日以朝請郎到任至端平元年四月十三日罷任
林申 端平元年九月二十四日以朝奉大夫到任至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準尚書劄子除太府寺丞當年七月初一日磨勘轉朝散大夫至九月二十九日交割赴行在供職事
杜幼節 端平三年九月二十九日以朝奉郎到任至嘉熙元年六月初五日準省劄宮觀
劉震孫 嘉熙元年八月初九日以承議郎到任至嘉熙二年三月初九日準旨轉朝奉郎於當年三月二十四日準省劄除兵部郎官兼京西湖南北江西路督視參議官四月二十六日被旨將職事交割以次官離任
趙希聖 朝奉郎嘉熙二年閏四月十四日到任當年九月七日引嫌丐辭奉御筆方有政聲且合終任六月二十三日奉聖旨改差知嘉興府
俞垓 嘉熙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以朝奉大夫到任嘉熙三年七月初七日準省劄備奉聖旨召赴行在奏事當月二十八日受代
謝奕修 嘉熙三年七月二十八日以朝奉大夫到任嘉熙四年正月六日奉聖旨與祠
王侑 嘉熙四年六月十二日到任?祐元年六月十二日成一考為軍糧事三疏自劾奉聖旨依所乞與宮觀二月十二日離任
黃辰顯
黃(上□下木) 淳祐元年十二月十日以朝奉大夫到任至淳祐二年冬兩乞祠次年正月十二日奉聖旨主管建康府崇禧觀
楊瑾
周坦 淳祐四年八月十二日以承議郎到任至五年五月初七日準省劄祕書丞
趙時詁 淳祐五年六月六日以朝散郎到任淳祐六年二月二日丁父憂
蔡節 淳祐六年三月六日以朝散郎到任集英殿修撰至淳祐七年七月一日準省劄仍舊職改知婺州已於七月初十日交割離任
徐夢衍 淳祐七年七月十二日以奉議郎到任至八年三月六日磨勘轉承議郎當年十二月十五日準省劄除司農寺丞當月十八日交割與次官離任
莊同孫 淳祐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以朝請郎到任至當年四月準告轉朝奉大夫至淳祐十年八月十一日準尚書省劄子除都官郎於當月十日申省辭免得旨不允交割以次官於九月初六日交割離任
謝奕勳 淳祐十年十月二十日以通直郎到任